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Con)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 丙泊酚(IR P)组。观察损伤肾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可观察到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损害,损害程度依次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肾小球;免疫组化图像分析观察到IR组与Con组相比,BAX、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BCL-2表达未见明显变化;IR P组与IR组比较,前者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表达下降,BCL-2表达增高(P<0·05)。结论丙泊酚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是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对BCL-2的表达无影响,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65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药用玉米油组(Vehicle组)、40mg/kg番茄红素组(LP40组)。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建立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IR组缺血30min,复灌60min;Vehicle组按每只大鼠2ml药用玉米油予大鼠皮下连续注射5d; LP40组番茄红素按40mg/kg,溶于2ml药用玉米油后皮下注射入大鼠体内,连续注射5d。于术中记录冠脉流量、心率;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磷酸化的JAK和STAT蛋白表达;线粒体膜通道孔光度法检测量化MPTP开放程度。结果与IR组相比,LP40组冠脉流量及心率于再灌注后显著恢复;心梗面积百分比、心肌细胞凋亡比例均降低;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cytochrome C、APAF-1、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均下降;心肌线粒体对钙离子诱导MPTP开放的敏感性下降(P0.05),磷酸化的JAK和STAT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番茄红素预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拮抗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后处理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缺血2 h后以Krebs-Henseleit buffer(KHB)液再灌注1 h;预处理(IPreC)组于缺血2 h前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处理,余同Con组;后处理(IPostC)组于缺血2 h后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后处理,即以KHB液行再灌注1 h。持续监测及记录肺动脉压(PAP),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分别留取3 mL灌流液,缺血前、再灌注始及再灌注末分别切取约20 mg肺组织制作10%的组织匀浆,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用于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IL-10、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再灌注结束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 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8、MDA及W/D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10较Co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明显拮抗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高胆固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周建立高胆固醇大鼠模型,应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采用全心缺血30min和再灌注120min建立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在缺血前或再灌注即刻灌注含有尼可地尔的KH液10min以制备尼可地尔药物预处理(NIC-pre)与后处理(NIC-post)模型。通过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RISK通路p-Akt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I/R对照组相比,NIC-30pre组与NIC-30post组均可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并显著上调p-Akt和pErk1/2的表达水平。结论尼可地尔减轻高胆固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其激活RISK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Langendro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Western blot观测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相应信号传导通路阻滞剂干预下,左室舒张末压(LVEDP)、梗死面积、MMPs及胶原Ⅰ/Ⅲ表达的变化。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LVEDP[(19.8±0.2)mmHgvs(35.9±0.2)mmHg,IR组vsEPO+IR组,P<0.05],减少梗死面积(35.26%±7.1%vs62.70%±7.2%,EPO+IR组vsIR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MMP2及MMP9表达均显著升高,而TIMP-4则显著减低。外源性EPO可逆转MMPs的激活。此外EPO则可促进胶原Ⅲ、Ⅰ的表达,并且这一保护作用可被MEK-Erk信号通路阻滞剂所阻断。结论EPO通过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胶原Ⅰ/Ⅲ的合成,抑制MMPs的激活,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置缓解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缺血后处置模型。记录±dp/dtmax和LVEDP。用比色法检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脏eNOS及ERK1/2的表达,RT-PCR方法测定心脏细胞色素P4502J3(CYP2J3)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IR)相比,缺血后处置组(IPo)±dp/dtmax均增高(P<0.01),而LVEDP、LDH降低(P<0.05);IR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CON)及IPo组(P<0.01),SOD活性低于IPo组(P<0.01);IR组大鼠心肌eNOS及磷酸化ERK1/2的表达均高于CON组和IPo组;IPo组大鼠心脏CYP2J3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和IR组。结论缺血后处置可能通过提高再灌注心肌SOD活性,增加氧自由基清除,而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障碍及细胞损伤;CYP2J3/EET系统有可能参与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NO对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在缺血预处理(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NO对缺血再灌注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在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共分为6组:IR组,IR+L-arg组,IR+L-NAME组,IP组,IP+L-arg组,IP+L-NAME组,观察分析心功能、梗塞面积、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TUNEL阳性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L-arg,L-NAME均明显减轻了IR引起的PMN浸润和心肌细胞凋亡。缺血预处理前给予NO前体L-arg增加NO生成或使用L-NAME阻断NO生成对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缺血前组予L-arg增加内源性NO生成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发挥保护作用;组予L-NAME可能通过减少再灌注其ONOO-的生成而减轻心肌损伤和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组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组;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湿/干比值(W/D)。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Bcl-2、Bax 和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T/R组相比,IPOST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肺W/D显著下降(P<0.05),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ax和caspase-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Bax mRNA和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 < 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 < 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青年与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青年)与20月龄(老年)Wistar大鼠,应用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复制心肌IR与IPC模型。实验分为青年缺血/再灌注(YIR)组、青年缺血预适应(YPC)组、老年缺血再灌注(OIR)组与老年缺血预适应(OPC)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质含量,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及钙诱导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孔开放情况。结果:与YIR组比较,Y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降低,心肌组织的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心肌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含量降低。电镜下可见YPC组心肌及分离的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完整、基质致密。YIR组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与Ⅲ态耗氧量及P/O比值均明显增加,质子漏出减少,钙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而与OIR组比较,OPC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YPC组比较,OPC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增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增多。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保护青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老年大鼠心脏对预适应刺激减敏,导致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钝化,这可能与老龄IPC心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