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再发KD的认识。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儿童再发KD与初发时临床特点的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各观察指标合并比值比(OR)或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结果 最终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KD患儿样本总量为12 059例,其中再发KD患儿206例(男127例,占61.7%;女79例,占38.3%)。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初发时相比,再发时发热时程缩短(WMD=-1.81,95%CI:-2.99~-0.64),手足硬肿率降低(OR=0.46,95%CI:0.26~0.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D患儿再发时与初发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CI:0.84~2.14,P=0.22)。结论 目前证据显示再发KD患儿热程更短,手足硬肿率较低;KD再发以男童多见;再发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未见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KD再发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资料。并选取5~10年未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KD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9年间收治KD 4 875例,其中再发KD 77例,再发1次74例,再发2次3例,男∶女为1.4∶1。再发平均间隔时间1.6年,1年以内再发45.4%(35/77)。发热病程再发时较初发时缩短 (7.6±3.1) vs ( 8.9 ± 3.8) d,P<0.05;WBC和CRP水平再发时较初发时显著降低,(14.3±5.7) vs (16.2 ±5.4)×109·L-1和(61±58) vs ( 95±76) mg·L-1,P均<0.05。急性期(病程≤30 d)冠状动脉病变(CAL )发生率初发时为17.8%(13/73) ,再发时为13.3%( 10/75);应用IVIG后亚急性期(病程>30 d)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1.0%(8/73),再发时为9.3%(7/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有CAL,其中1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合并冠状动脉瘤(CAA)。52例KD再发患儿有出院后随访资料,随访时间平均2.1年,其中1 例再发时合并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小型CAA的患儿随访中出现新发部位左前降支瘤样扩张,冠状动脉内径回缩至正常后4年7个月再次出现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岁、性别、热程>10 d、并发CAL及WBC>20×109·L-1均与KD再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KD再发多发生在1年内。再发KD的CAL总发生率并未升高,初发时合并CAL患儿,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相似文献   

3.
再发川崎病20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再发川崎病20 例,分析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数据。结果:收治初发的1 489例川崎病中,再发20 例,再发率为1.34%,再发间期1.2年。再发病例临床病情较初发轻,症状不典型或复杂,热程、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较初发时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40% vs 25%, P<0.05)。结论:再发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增高。川崎病再发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应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5):617-61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再发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再发KD患儿临床资料,并与其初发时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SPSS 11.0软件对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再发病例热程较其初发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3)d vs(10.1±3.1)d,P<0.05],但WBC、Hb、PLT、CRP、ESR、FIB水平与初发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再发病例CAL发生率较初发时增加不显著(P>0.05)。再发病例应用IVIG时间较初发时早[(6.5±1.3)d vs(8.4±2.9)d,P<0.01],而应用后退热时间与初发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再发病例临床表现与初发相似,CAL发生率无显著增高,但热程较短,可能与对再发病例认识早、治疗及时有关。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11个月,以发热2d、皮疹半天入院。体检:体温38.2℃,面部、躯干部见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唇干红,口腔及颊粘膜弥漫性充血,眼结膜轻度充血,心肺无殊,腹软,手足端肿胀、发红,无脱皮,按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疹给予对症处理,体温仍波动在38-39℃。d4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肛周片状脱皮,诊断为川崎病,加用阿司匹林(ASA)50mg/(kg·d),丙种球蛋白(IVIG)1.O/(kg·d×2 d),2d后体温正常,症状渐消失。入院d5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示右冠状动脉扩张(RCA:4.0mm),住院15d,出院后续服ASA 1周。1年后又因发热3d、皮疹1d、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再次入院,查体:体温38.4℃,颜面躯干部散在红色斑丘疹,右颈淋巴结3cm×4cm,轻压痛,按上呼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再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间收治的再发性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 112例初发KD患儿,其中35例再发,再发率1.66%。35例再发KD患儿首次发病后KD再发的中位时间为13.5(4~69)月。与初发患儿相比,再发患儿的发热时间缩短,四肢硬肿比例较低,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再发KD患儿中,11例初发时有冠状动脉病变(CAL),8例在再发时亦出现CA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原体感染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是KD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再发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6~0.91),最佳临界值为1.24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3和0.70。结论 KD发生后至少应随访2年,支原体感染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升高可作为KD再发的预测指标。初发KD发生CAL者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相似文献   

8.
9.
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分为阿斯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及单用阿斯匹林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阿斯匹林、静注丙种球蛋白组在热程、平均住院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时间均较单用阿斯匹林组缩短。结论: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辅以抗凝治疗,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和万方等数据库。纳入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8个RCT共2596例患儿。Meta分析显示:① 1 g/(kg?d)×1~2 d vs 2 g/(kg?d)单次:在急性和亚急性期、6个月、1年的冠状动脉异常、不良反应方面及退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1 g/(kg?d)×1~2 d vs 400 mg/(kg?d)×4~5 d:1 g/(kg?d)×1~2 d 组比400 mg/(kg?d)×4~5 d组退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期、6个月冠状动脉异常、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 2 g/(kg?d)单次 vs 400 mg/(kg?d)×4~5 d:2 g/(kg?d) 单次给药在急性期、6个月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比率低、退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亚急性期、1年冠状动脉异常、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种球蛋白1 g/(kg?d)×1~2 d组与2 g/(kg?d)单次组疗效相似。而1 g/(kg?d)×1~2 d组与2 g/(kg?d)单次组在退热时间方面均优于400 mg/(kg?d)×4~5 d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 (IKD)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63例川崎病 (KD)患儿和20例发热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IKD组患儿的肢端变化、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KD组 (均P < 0.05);且IKD组患儿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KD组 (P < 0.05),而血浆白蛋白、血清钠、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KD组 (均P < 0.05)。IKD组丙球使用率与KD组无差异,而IKD组冠脉损害的发生率却显著高于KD组 (P < 0.05)。结论 IKD患儿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肝功能检测及血钠、白介素6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I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KD) remain unclear. In order to summarize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urrent KD and identify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the medical records of consecutive cases of KD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10. Demographic,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echocardiographic data were analyzed. The maximum coronary artery Z score normalized against body surface area was assessed using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s. At the first onset of recurrent KD, children had longer durations of fever befor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treatment and higher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lower hemoglobin levels than those with a single episode of K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ong durations of fever before IVIG treatment, high AST levels, and reduced hemoglob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KD. Ten of the 22 recurrent KD children had coronary artery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first onset episode, and six (60 %) of these also had coronary artery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recurrence. Children with longer durations of fever, lower hemoglobin levels, and higher AST levels may be at increased risk for KD and coronary artery complic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KD if they were present during the first episode.  相似文献   

13.
5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5岁以上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将确诊为KD或不完全KD的250例年长儿分为 > 5~9岁(191例)及 > 9岁亚组(59例),与266例1~5岁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比较3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3组间手足肿胀、指端或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均以 > 9岁组最低,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以 > 5~9岁组最高,总热程以 > 9岁组最长(P < 0.05)。3组间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的发生率及不完全KD所占比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T、白蛋白水平以 > 9岁组最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 > 5~9岁组最高(P < 0.05)。3组间WBC总数及CRP、ESR、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冠脉扩张以1~5岁组最多,中型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以 > 9岁组最多(P < 0.05);3组间巨大冠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5岁以上年长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较高,PLT及白蛋白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发生中型冠状动脉瘤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总结 1990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收治的再发川崎病 10例 ,并对同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收治的初发的 332例川崎病中 ,再发10例 ,再发率为 3 0 %。 10例初次发病年龄平均为 1 4岁 ,再发年龄平均为 3 6岁 ,再发间期 1 6年。再发病例临床病情经过较初发轻 ,但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显著增高。复习近 11年国内散在报告的再发川崎病案例共 11例 ,再发临床病情经过亦较初发为轻。复习日本第 11、12、13次川崎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再发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男性为初发的 1 71倍 ,女性为初发的 1 6 4倍 ,均显著高于初发病例 ;并发现初次发病即有冠脉损伤者川崎病再发率为 3 4 % (41/12 0 0 ) ,冠状动脉无损伤者再发率为 1 9% (176 /94 19)。结论 再发川崎病多见于 3岁内初次发病即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婴幼儿。川崎病再发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 ,应加强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GCs)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于川崎病(KD)初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GCs联合IVIG初始治疗儿童KD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或回顾性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由 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7项,回顾性研究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IVIG相比,GCs联合IVIG组的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更低 (OR = 0.44,95%CI: 0.23~0.86,P = 0.02),发热持续时间更短 (MD = -1.66,95%CI: -2.32 ~ -1.01,P < 0.00001),且首次治疗未反应率低于单用IVIG组 (OR = 0.37,95%CI: 0.27~ 0.51,P < 0.00001)。两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联合IVIG初始治疗KD能降低患儿CAL发生率及首次治疗未反应率,缩短发热时间,且不增加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88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iKD)似有增多趋势,由于缺乏诊断iKD的金标准,因此早期诊断很难及时作出。其继发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是决定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