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氟达拉滨(Flu)、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预处理的FCA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FCA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移植治疗SAA-Ⅰ型和SAA-Ⅱ型患者各2例,其中同胞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6/6位点)全相合的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非血缘关系高分辨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同胞供者的预处理方案:Flu30mg·m-2d-1×5d,CTX50~60mg·kg-1d-1×5d,ATG3mg·kg-1d-1×3d。非血缘关系的预处理方案:CTX20mg·kg-1d-1×2d,ATG5mg·kg-1d-1×3d,Flu30mg·m-2d-1×4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CsA)联合低剂量短程甲氨蝶呤(MTX),非血缘关系移植加用霉酚酸酯(MMF)0.5gbid,+1d~+28d。观察移植并发症、输血量、造血重建、嵌合体和生存状态。结果 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d~+15d,血小板(PLT)〉20×109/L的时间为+10d~+20d,移植后输注红细胞3~6U,血小板4~10U,随访7~42个月,完全供者嵌合体,血液学完全缓解;患者1出现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例无病生存,其中非血缘关系移植的患者4发生轻度局限型cGVHD和巨细胞病毒血症,经过治疗很快控制。结论 Flu、低剂量CTX和ATG的FCA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的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治疗中常见应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较少应用。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患儿,女,7岁,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年半,2012-07-09接受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母亲。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与结论:移植后+9 d中性粒细胞>0.5×109 L-1,+12 d完成造血重建,+100 d查STR提示植入完成。移植后+8个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随访18个月,无病生存。结果表明,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探索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一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对患儿是严重致命的,若同时合并有继发性淋巴瘤等多种并发症,治疗就更为棘手,目前无成功方法可借鉴。 目的:探讨第二次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次移植失败且并发淋巴瘤的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重型再障患儿的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2011年11月25日行第一次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为8/10相合,血型主要不合),移植后粒细胞和血小板造血分别在11 d和14 d恢复,移植后30 d DNA移植植入鉴定和染色体检测均示移植成功植入,术后35 d出现皮肤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激素治疗后消失,术后54 d因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激素及促红素等治疗好转,激素逐渐减量,EBV拷贝数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发热、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行B超引导下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考虑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上减停免疫抑制剂,应用美罗华及CHOP方案化疗,淋巴结缩小,且EBV拷贝数下降,体温正常。移植术后5个月复查血象和骨髓象提示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而于2012年5月15日行第二次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儿的父亲,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马利兰+米托蒽醌+抗CD52单克隆抗体。回输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同时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环孢素A+短程的甲氨喋呤+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回输的有核细胞分别为13.52×108/kg,CD34+细胞数为2.45×106/kg,无关供者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1×106/kg。随访时间为移植后24个月。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分别为14 d和30 d;二次移植后1个月DNA指纹检测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植入。预处理后肿大淋巴结逐渐缩小,但术后2个月因淋巴结有增大趋势,停用免疫抑制剂并局部放疗后淋巴结缩小且稳定至今,PET无明显代谢异常区,移植后每半年定期随访,目前正常生活及上学。结果说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是安全、高效的治疗第一次移植失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儿可以耐受预处理毒性,造血恢复较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控,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受干细胞来源限制,临床应用受到局限,因此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越来受到亲睐。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组)病例资料,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白舒非联合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移植方式应用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选择同期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015年7月,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20.7个月(6-30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4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合并肺部感染、3例合并败血症,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败血症死亡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5-28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3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合并肺部感染,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7)。结果表明单倍型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与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5.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尤其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植体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目的:探索免疫耐受新方法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模式,解决移植后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问题。 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在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采用单倍型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2例,单倍型供者采集经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中给予环磷酰胺400 mg/m2,连续用3 d,移植后+3 d用环磷酰胺诱导免疫耐受,剂量为50 mg/kg。 结果与结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7(13-21) 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21(15-31) d。全部患者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慢性广泛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经治疗后控制。所有存活患者最少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排斥反应,另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其余10例随访期间生存。结果表明诱导免疫耐受新方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相关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外有报道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及总生存期相当,但两种疗法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入选2004-07/2010-10在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行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例及行免疫抑制疗法的16例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每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在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脱离输血时间,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及治疗后1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免疫抑制疗法组,但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免疫抑制疗法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与81.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功能健康状况均提示良好,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评价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同胞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方案或CY+TBI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 结果:最短随访2个月,最长随访80个月。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时间为10~18 d,血小板≥20× 109 L-1的时间为10~37 d。主要并发症:感染败血症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9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例,出血性膀胱炎4例。至随访结束,17例无病生存,8例死亡。提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中华骨髓库的快速扩容,使得很多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非血缘HLA配型成功,随着近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已经取得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没有进行有效治疗,短期内死亡率高,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起效需要时间较长。虽然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线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无同胞相合供者,此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获得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概率低于30%,随着近期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已经达到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目的:评价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和Ⅱ型)患者,均无同胞相合供者并且拒绝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方案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观察指标包括植入率及造血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年预计总生存率、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该临床研究的实施获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亲属签署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3例移植后+28 d之内死亡,无法评价植入情况。剩余22例患者中有21例(95.4%)获得造血重建,植入成功;1例(4.6%)植入失败。中性粒细胞≥0.5×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9-18 d)和13 d(10-32 d)。②植入成功的21例患者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28.6%(6/21),其中Ⅰ-Ⅱ度3例,Ⅲ-Ⅳ度3例。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仅有9.5%(2/21),无中度和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中位随访396 d(15-1 886 d),18例(72.0%)存活,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1.1%,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为65.6%。7例(28.0%)死亡,其中3例(12.0%)患者死于感染,2例(8.0%)患者死于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4.0%)患者死于颅内出血,1例(4.0%)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④结果显示,对于无同胞相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项可行有益的替代治疗选择。 ORCID: 0000-0002-0880-309X(张素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有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对小鼠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将Balb/c小鼠经直线加速器照射3 Gy后分为白血病模型组、白血病模型照射组、混合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均尾静脉注射5×105 K562(GFP+/NeoR+)或K562(GFP-/NeoR-)细胞。7 d后6 Gy照射,自体骨髓移植组移植自体骨髓细胞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混合移植组移植小鼠自体骨髓细胞混合1/10的H-2半相合异体骨髓细胞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4周后行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细胞亚群、GFP及NeoR基因测定,肝、脾匀浆细胞GFP和NeoR基因测定。 结果与结论:白血病模型组小鼠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于20 d内全部死亡,白血病模型照射组小鼠因造血功能衰竭于14 d内全部死亡;自体骨髓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有多少不等小鼠无白血病存活超过28 d,且混合骨髓移植后及自体骨髓移植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治疗可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可更进一步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MDS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7~46岁,中位年龄30岁。其中难治性贫血(RA)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2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2(RAEB-2)5例,MDS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1例。接受UD-HSCT治疗的MDS患者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8例,骨髓移植(BMT)1例。供受者HLA高分辨配型10/10位点相合4例、9/10位点相合4例、7/10位点相合1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Flud+Ara-C+ATG 8例、BU+Mel+Flud+Ara-C+ATG 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FK506+MTX+MMF 8例、CsA+MTX+MMF 1例。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11~20)d和23(8~32)d。6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4例,Ⅱ度2例,5例患者发生局限型慢性GVHD(cGVHD)。中位随访20.3(6.4~50.0)个月,1例患者移植后14个月复发死亡,其余8例患者中位随访27.9(6.4~50.0)个月,均无病存活,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均为85.7%±13.2%。结论UD-HSCT治疗MDS安全有效,在无同胞全合供者时,无关供者也可以作为此类患者有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高危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展了移植的应用范围。 目的:观察“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对19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外周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短期疗效: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2(8~20) d;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3(10~31) d;移植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8±8.4)%。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63.1±11.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4.54±15.0)%。③远期疗效:2年无病生存率为(28.2±15.5)%,2年总体生存率为(46.9±16.5)%。结果提示,高危白血病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血缘供者及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非血缘供者,而又急需进行挽救性移植时,“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BV感染的重视,注重早期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2例HBV感染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的97例患儿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41d(病例1)、15个月(病例2)发生HBV感染。病例1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患儿移植时HBV正处于潜伏状态(HBV—DNA1.17×10^6copies·mL^-1)。该患儿乙肝来势凶猛,移植后41~43d出现巩膜明显黄染并伴大量腹水,移植后46d迅速发展至肝、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凝血酶原时间38.4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20S,凝血酶时间〉100s,Cr251μmol·L^-1,ALT3195U·L^-1,血清总胆红素7mg·L^-1,直接鹏红素2.8mg·L^-1,HBV—DNA1,08×10^3copies·mL^-1,经拉米夫定等积极治疗2周后好转。移植后130d随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复燃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加强应用,HBV再度活跃,HBV—DNA从原已控制的3.50×10^4copies·mL^-1逐升至2.05×10^6copies·mL^-1,移植后315d出现HBVYMDD(+)变异株,遂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至今(移植后3.5年),目前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白血病起病初及干细胞移植前均示HBs-Ab(+)、HBc—Ab(+)、HBe—Ab(+),A¨和HBV—DNA正常,移植后12个月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加强抗排异治疗后于移植后15个月复查发现:ALT168U·L^-1,HBV-DNA升至5×10^8copies·mL^-1,出现HBs-Ag(+)和HBe-Ag(+)。予拉米夫定治疗至移植后4.5年,目前ALT40~80U·L^-1,HBV—DNA1×10^3~1×10^4copies·mL^-1。结论乙肝在移植患儿巾并不少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常使病情反复,加强病毒监测、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移植前HBVDNA检测有助于发现潜伏期患儿;HBs—Ab(+)、HBe—Ab(+)和HBc—Ab(+)患儿在强烈免疫抑制下仍有HBV复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景: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减轻了预处理强度,减少了移植相关的死亡。 目的:分析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71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 患者1例,行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者同胞弟弟,60岁,HLA 5个位点相合,ABO血型相同。预处理用药包括采用氟达拉滨、塞替派、环磷酰胺和马利兰针剂。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用抗胸腺球蛋白、巴利昔单抗、环孢素A、麦考酚酯肠溶片及丙种球蛋白,移植后并发症防治和支持治疗:更昔洛韦防治巨细胞病毒感染、前列腺素E1、丹参、肝素及熊去氧胆酸防治肝静脉闭塞症,预处理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 L-1时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 g•d)促进造血重建。必要时输注辐照的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供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连用 7 d,第6,7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当天输注给患者。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8 d完成造血重建。移植后50 d,行STR检测结果显示供受者100%一致。移植后+20~30 d陆续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败血症(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胞菌)”,移植后2个月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诊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Ⅲ度(肝脏,3级) ”,经过抗感染、保肝、调整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结果表明采用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多种合并症老年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与其联合骨髓移植(BMT)治疗白血病过程中造血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生存率,探讨二者联合移植对白血病治疗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2例患者,其中78例单纯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74例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152例患者均应用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环孢素A(CsA)联合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MMF)预防GVHD,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及骨髓造血干细胞计数。SPSS17.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GVHD的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结果:1、移植后造血重建: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联合骨髓移植患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20×109/L时间分别为(14.18±4.713)d和(12.55±6.552)d(P>0.05),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分别为(12.08±3.586)d和(11.64±5.540)d(P>0.05);2、GVHD:接受PBSCT及联合BMT患者Ⅲ度到Ⅳ度急性GVHD(aGVHD)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慢性GVHD(cGVHD)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3、2年生存率: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其联合骨髓移植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联合骨髓移植比较造血重建时间及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前者GVHD发生率较高,因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可能减少急性及慢性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a marker of pulmonary manifestation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reported as GVHD (other than BO) include lymphocytic bronchiolitis with cellular interstitial pneumonia, lymphoid interstitial pneumonia, veno‐occlusive disease, and diffuse alveolar damage. Morphological reactions in the lung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pneumonia have not been described systematically. Reported herein is a fibrosing 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NSIP) pattern together with BO in both lungs in an 8‐year‐old girl following a second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lapsed neuroblastoma of adrenal origin. The course was complicated by bilateral pneumothoraces, and the patient underwent lung transplantation 3 years after the seco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ecause the patient had chronic GVHD of the skin and the liver precee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involvement, NSIP may represent one of the facets of pulmonary GVHD.  相似文献   

17.
背景:马利兰常用于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其主要在肝脏代谢。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马利兰预处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43例患者预处理方案采用静脉剂型马利兰,观察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马利兰治疗相关毒性(肝脏、神经系统、口腔黏膜炎)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生存率、白血病复发情况。 结果与结论:静脉应用马利兰后,谷丙转氨酶升高72%(31/43),发生不典型肝静脉闭塞综合征5%(2/43),有1例发生双手麻木。口腔黏膜炎发生率60%(26/43)。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6 d,血小板植活时间12 d,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延迟植活。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63%(24/38)。总生存率72%(31/43)。复发率23%(10/43)。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应用静脉马利兰给药,患者耐受性好,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outcomes of 37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SCT) conditioned with medium-dose VP-16 (VP, 30 mg/kg), cyclophosphamide (CY, 120 mg/kg), and fractionated total-body irradiation (TBI, 12 Gy) (medium-dose VP/CY/TBI). The medi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26 years. Thirteen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from HLA-matched related donors (MRD), 18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from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s (MUD), and 6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from HLA-mismatched donors (MMD). Thirty-two patients received bone marrow and 4 patients receiv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en patients were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Ph+) and 35 patients were in complete remission (CR) at transplantation. All of the patients achieved engraftment, and grade 3 organ toxicity before engraftment occurred in 27 patients. Grade II-III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and chronic GVHD (cGVHD) occurred in 15 and 18 patients, respectively. No patient developed grade IV acute GVHD (aGVHD) or died of GVHD. At median follow-up of 35.1 months, 32 patients were alive and all Ph+ patients were alive. Three patients died of relapse and 2 died of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TRM). The actuarial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relapse rate, and TRM rate were 89.2%, 8.1%, and 5.4%, respectively. Non-CR at transplantation, MRD, and no aGVHD were significant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Medium-dose VP/CY/TBI for adult ALL pati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elapse rate and no increase in toxicity, resulting in better survi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