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缺血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0年Kitagawa等发现全脑1次短暂缺血即缺血预处理后并未引起明显的脑神经损伤,但对再次致死性缺血损伤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即为脑缺血耐受: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弱的损伤如轻度低氧、低温、高压氧、扩散性抑制等刺激均可引发神经细胞对缺血产生耐受。现对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经营养因子与脑缺血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缺血预处理(BIP)是指对脑预先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刺激后,机体获得对更严重甚至致死性脑缺血的耐受性。BIP能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神经营养因子在缺血预处理后表达及表达后的产物对神经元是否有保护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耐受 (IT)是指器官或组织经受短暂的亚致死性的缺血 (缺血预处理 ,IP)后 ,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再次的长时间的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的现象。其形成机制涉及到细胞信号转导和相应的介质、受体、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的复杂变化。其发现和研究为临床脑保护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线索。现就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1 概述IT首先在心脏中发现 ,后发现在脑、肝脏、肾脏、小肠、肺、骨骼肌等器官和组织中广泛存在。最初在短暂缺血后发现IT现象 ,后来发现有多种亚致死刺激可引起脑IT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自我保护现象。在体外培…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耐受与细胞凋亡及p53、p21、Bax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p5 3、p2 1和Bax的关系。方法 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脑缺血预处理和致死性缺血模型 ,图像分析测算相对梗死体积 ,使用TUNEL染色标记神经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 3、p2 1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致死缺血组比较 ,缺血预处理组梗死体积减少 4 6 % (P <0 0 5 ) ,半暗区TUNEL阳性细胞数和p5 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 (均P <0 0 5 ) ,p2 1和Bax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变化 (均P >0 0 5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严重缺血后p5 3表达 ,减轻神经细胞凋亡 ,发挥脑保护作用。p2 1和Bax在脑缺血耐受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GM1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海马线粒体钙和钙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神经节苷脂(GM1)(100mg/kg)处理器血管闭塞蛤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海马组织线粒体钙(Mitochondria Calcinm、MCa)钙调素(Calmodulin,CaM)的含量变化及评价GM1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GM1能遏止缺血再灌注期MCa、CaM含量明显增高的变化,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期的钙跨膜内流,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9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对照组)、C组(致死性缺血组)、C1组及D2组(均为缺血预处理组)。对各组动物的双侧颈总动脉分别用微型动脉瘤夹予以夹闭或松开,以达到实验所需的脑缺血或再灌注时间;各组于不同缺血阶段后再灌注3天或7天取材观察指标。结果D1组、D2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神经元密度高于未行预处理的C组(P<0.01)。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方法: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上观察,缺血预处置对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及ATP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IPC可以使脑IR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及ATP含量下降程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结论:IPC对大鼠脑IR组织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与FIFOATP酶、蛋白激酶(PKC)及氧自由基清除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8.
低氧诱导因子-1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代实  郭国际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4):255-256,F003
脑缺血耐受 (cerebralischemictoler ance,CIT)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暂 (亚致死 )缺血作为一种损伤性应激原 ,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提高脑组织耐受后续较长时间 (致死 )缺血能力的现象。在严重脑缺血之前给予各种保护性的干预措施称为预处理 (precondition ing)。1990年Kitagawa等[1] 首先在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中发现 ,短暂的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可产生耐受性。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脑缺血耐受的存在。Moncayo等[2 ] 对 2 4 92例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 tack ,TIA)…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适应(IPC)指机体预先经过一次或多次短暂非致死性刺激后,提高抵御未来严重甚至致死性缺血打击的耐受能力.其作为一种激活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机制来对抗脑缺血损伤的手段,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兴趣.肢体缺血预适应(LIP)是通过反复捆绑止血带间断阻断其血流供应来实现的,虽然LIP的保护作用在心肌缺血领域已较为清楚[1],但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现就LIP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预处理(NIPC)可启动机体自身保护机制,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的缺血性损害,其保护作用是明确的。本文分析了脑缺血预处理现象,根据其形成、特点、时间过程和对重复缺血性损害的反应,结合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对于IPC的机制和其他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一种安全有效、能够直接用于临床的预处理手段,通过“防病”的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巴胺(DA)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和D2受体拮抗剂Eticlopride对可逆性乙灶性脑缺血梗塞体积及皮层半暗带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计测量大鼠可逆性乙灶性脑缺血各时相皮层半暗带脑血流,并于缺血后24小时断头取脑切片,TTC染色,计算机图样分析系统测量脑梗塞体积。结果 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可明显缩小局灶性脑缺血梗塞体积,改善缺血期各时相皮层半暗带  相似文献   

12.
观察磷脂酶C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ylsulfonylfluoride,PMSF)对脑缺血后脑细胞膜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气-液色谱分析技术观察了应用PMSF后不同缺血时间点脑细胞膜FFA含量的变化。结果PMSF主要抑制缺血早期磷脂酰肌醇和缺血后期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的FFA释放。结论磷脂酶C抑制剂对缺血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醒大鼠全脑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的保护陈厚兰,严徽瑾,赵惠敏一、资料与方法采用清醒大鼠三动脉阻断全脑性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山莨菪碱和764-3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第1天手术暴露双颈总动脉(A)和基底动脉(BA),第2天先行双CA夹闭,动物昏迷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大鼠脑白细胞介素-6(IL-6)和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尤瑞克林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尤瑞克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脑缺血及脑缺血预处理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脑缺血预处理组(简称预处理组)和预处理后尤瑞克林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组,分别于再缺血后12、24、48、72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IL-6和脑皮质Ngb表达变化.结果 预处理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及海马IL-6阳性表达较脑缺血组降低(P<0.05,P<0.01),干预组较预处理组和脑缺血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预处理组和干预组脑皮质Ngb表达均较缺血组明显增多(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对随后发生的再次缺血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后使用尤瑞克林可加强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周期素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4h,24h,5d脑组织中的凋亡细胞,CyclinDlmRNA,CyclinD1,CyclinA和CyclinB1蛋白表达进行观察。结果:CyclinD1 mRNA,CyclinD1及 CyclinB1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缺血灶周围,其分布范围及动态变化规律与Tunel阳性细胞一致。但未见CyclinA蛋白表达。结论:CyclinD1,CyclinB1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此过程可能是细胞周期异常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缺血脑组织Ach,ChAT的变化及人参皂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研究脑缺血后脑内胆碱类递质的变化及药物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蒙古沙土鼠左侧颈总动脉2h造成急性脑缺血,通过放免法测定了脑组织中Ach含量和ChAT的活性。结果缺血组织内Ach及ChAT均明显降低,非缺血侧则无明显变化。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人参皂甙能明显提高缺血组织Ach含量和ChAT的活性。结论人参皂甙对急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c—fos蛋白表达及纳洛酮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纳洛酮对海马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沙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fos蛋白表达及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纳洛酮能明显加强急性全脑缺血沙鼠海马各区c-fos蛋白的表达,CA1区尤为明显。同时纳洛酮能明显改善缺血后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坏死。结论 纳洛酮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加强c-fos蛋白  相似文献   

18.
皮质扩散性抑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皮质扩散性抑制(CSD)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时间窗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氯化钾诱发SD大鼠CSD,改良Longa法大鼠缺血模型,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经CSD预处理后1、3、5、7和10d再缺血时,皮质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其中以3d最明显。主要分布在梗死灶边缘区内层的凋亡细胞,bcl-2和Bax表达有所下降(P<0.05);bcl-2/bax比率升高(P<0.05)。结论:CSD的保护作用时间窗为1-10d,经CSD处理后再缺血时,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腺苷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脑保护机制.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后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每组20只;通过HE 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 光镜下,假手术组(F组)神经细胞结构正常,腺苷预处理组(AP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腺苷预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损伤轻;假手术组Bax蛋白表达极弱,缺血再灌注组和腺苷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接近缺血核心区出现Bax蛋白阳性表达,6 h后表达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腺苷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Bax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腺苷预处理组Bax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腺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腺苷可通过下调Bax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诸多研究证实,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然而,脑缺血耐受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再灌注不同时间窗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变化。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10 min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 d进行再次缺血2 h;模型组不进行缺血预处理,假手术组不阻塞血管。于再灌注22 h进行神经功能检测,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测定渗出血管外的伊文思蓝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1,3,7 d亚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减小/降低(P < 0.05或P < 0.01),其中以3 d亚组降低最为明显。提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减低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