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健康人(50例)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56例)的QT离散度变化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对象的QTd.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70.8±17.2ms、16.4±6.2ms)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52.4±15.3ms、9.8±4.3ms)延长,两组P值均《0.01.结论QTd的测量简单易行有效,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预测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 -T离散度 (Q -Td)。方法 观察 16 4例冠心病与Q -Td的关系。结果 Q -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99.4 7±2 0 .13)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6 7.39± 14 .2 1)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4 8.75± 2 9.93)ms。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0 .0 1=;Q -Td≥ 10 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 -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安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8-117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89例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2例) QTd为(92±31)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为(62±1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随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高).结论: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QTd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痛组的QTd值(61.34±20.17)ms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值(76.94±22.19)ms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05.当QTd≥60ms时,心律失常组的阳性率明显大于冠心痛组.结论Q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为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治疗组52例,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6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一次,连用10d,常规治疗组58例,采用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连续治疗10d,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QTd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QTd为(35.14±10.13)ms,对照组为(44.21±12.12)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T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18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以无血管狭窄者为对照组 ,以冠脉血管狭窄程度 6 0 %~ 10 0 %者为观察组。测定QT离散度 ,再把观察组按有无心衰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QT离散度分别为 38± 11ms和 5 4.1± 2 2 .3ms(P <0 .0 0 1)。有、无心衰组的QT离散度分别为 6 2 .1± 2 0 .2ms、5 0 .3± 2 7.8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电图QT离散度的改变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心病及非冠心病人在运动负荷试验下QT离散度 (QTd)和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行踏车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疑诊冠心病的患者 77例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 ,对两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峰值及运动后3minQTd及QTcd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在运动前、运动峰值及运动后 3minQTd及QTcd值的变化显著大于非冠心病组 (P <0 .0 1) ;冠心病组在运动峰值及运动后 3minQTd及QTcd值与运动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非冠心病组在运动峰值及运动后QTd及QTcd值与运动前相比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运动负荷下QT离散度增加是判断心肌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QT离散度(QTd)在正常人及高血压病患者的意义。方法:观察120例正常人和81例高血压病人的QTd及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正常人的QTd(39.94±12.13毫秒)小于高血压病组(44.05±16.66毫秒),结论:QTd是一项准确、无创评价心室复极状态的指标。高血压病病人的QTd的增大与心室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宋璋  陈允祥  潘少奕 《海南医学》2014,(11):1582-1584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确诊的STEMI患者263例,将入院时经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对照组,共210例,将在首次心电图检测中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观察组,共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48 h和住院期间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及观察组中患者的QT、QTd、Tp-Te值。结果观察组入院48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和Tp-Te值分别为(99±22)ms和(142±25)ms,均高于无该症状者的(72±14)ms和(104±21)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QTd、Tp-Te值分别为(91±24)ms和(130±32)ms,均高于对照组的(61±17)ms和(97±22)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波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值能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心绞痛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 dispersion QTd)的影响。方法:110例QTd(QTcd)>50ms的心绞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接受UBIO加传统药物治疗,B组接受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QTcd的变化。结果:接受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的A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QTcd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t=2.63 P<0.01)。结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心绞痛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QTd,使心室肌复极趋向一致,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