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琪  孔令彪  李颖  陈阳  葛楠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53-954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体现了智慧的火花;“和”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浓缩。也是中医学千百年来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从中国文化“和”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和脉络,探求其必然。  相似文献   

2.
左媛媛 《中医研究》2012,25(10):7-9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指导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体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中医学领域,“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和法”。“节”的思想则主要影响到中医学的养生观念,主张通过有节制的饮食、起居、工作以及性生活达到全神调气、葆精养元,促进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在近100多年来中医争鸣的历史背景下,中医学经历了存与废之外的“第三条路径”,即对中医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与建构。在此学术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启了中医学的认知隐喻研究热潮。中医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隐喻思维和表达,并贯穿于中医思维体系始终,采用认知隐喻理论对中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分析,进而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医思维方式,堪称是对“第三条路径”的积极尝试。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中医重构思潮影响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中医学展开的相关研究,并总结其研究之不足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在我国医学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学是中国人的生命科学,是生命的伴侣,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与发展,与炎黄子孙荣辱与共,享受春夏秋冬。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宝库,它记录着中华大地的变迁,记录着中华民族5千年的历史及其发展。中医理论是中国生命哲学的代表,其“辨证施治”是生命哲学的基础,“天人合一”是生命哲学的皇冠。  相似文献   

6.
孙欣峰 《国医论坛》2010,25(4):48-49
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和谐”理念。和谐概念的实质与中医学中“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等思想一脉相承,用和谐理念指导中医教学既符合中医理论的主旨,又符合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樊云 《国医论坛》2009,24(3):49-49
中医学是一门诞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学科,其文化母体厚实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哲学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为中医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功地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学指导,并使得中医有着不同于西方医学的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侧重逻辑分析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性,以“体认”、“意会”、“心悟”作为认识世界与自我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医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回顾传统中医理论的起源阐述对中医现代化的认识,认为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中医理论模式已面临困境,必须对其进行现代化重构,首先是建立起新的方法论,将中医从传统朴素的哲学理论中分离出来,从中医学的成长起点看,中医并不是封闭的体系,中医学的现代化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阐释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对范畴,在对中医发展的指导过程中逐渐渗透于理论之内,并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所以,几千来中医学便被中国哲学包裹着发展至今,乃至理论发展难以深入,更不可能有创新和突破。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导致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哲学影响至深,阴阳的应用到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程度,但是,哲学的“阴阳”和中医学中的“阴阳”在含义上是否就完全是一回事呢?严格地说,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客观地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我们寻找突破哲学层面、走向具体科学的中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人们热论中医学特色、中医现代化等问题,企图阐明中医学的优势,寻觅发展中医学的途径,而不太满足于中西医结合。关于中医学特色,有说“天人合一”、“整体观”或“辨证论治”等,且认为中医学有无比优越性和科学性。然而气化论表明,中医理论没有奥秘可言,而中医诊疗疾病的经验,确实值得珍视。笔者即从气化论角度剖析中医学特色和中医现代化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汇粹 ,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所谓“和”在古代美学意识中是比较模糊的 ,而且“和”这个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对世界的不同的认识以“和”的理解也不相同。《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 ,构成了中医学在临床解释人体各种医学现象即人体的生理现象 ,病理现象以及以病人的诊断及治则的基础。因此 ,《内经》审美特点也就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和”在《内经》中的特点也就代表了中医学理论对这个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中医学,其中道家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思维方法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从中医学基本规律、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中医学方药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禅宗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禅亲与中医学的平行性、一致性”.以夏“禅宗对中医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禅宗对中国文化理论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中医学理论思雏形式深层次的影响,指出禅宗直觉观照、注重心悟、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医学的认知方式,而且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辨证论治学术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荟萃九州精华,但其早期形成与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楚地域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摇篮,楚文化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而中医学则是构成楚文化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气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花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38-1440
“气”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基本名词之一,其概念复杂多样,因而往往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医理论及思维方式的阐述和理解。从气的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几个方面.就中医学中气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气”是中医对人体机能的称谓,“气”是能量的代名词,气的实质应该是能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集合的交运算看异病同治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邹志东交运算是现代数学一集合论中所讨论的运算法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学里的治病法则之一。用现代数学思想探析古代中医理论不仅可以证实在传统中医学里蕴藏有先进的数学思想,而且还可以为中医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7.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医学整体观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学说体系——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象思维谈中医证本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样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源头,其贯穿于中医理论形成的始终。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也是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象”思维特性,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必须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象思维对中医证理论发生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特色理论与现代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我国数千年的中医学理论.可以发现传统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其特殊的疾病防治方法与现代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极其相似。中医理论的“治未病”、“天人合一”、“六淫七情”、“时病论”、“养性健身”、“整体观”等理论不仅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和科学观.同时还从许多理论中体现了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文化及现代的疾病预防观念。从中医学观点来看,人是一个复杂整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  相似文献   

20.
温度感觉是人体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寒”、“热”作为中医理论系统中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贯穿于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本文以“寒”、“热”基本温度感觉词为纲,立足于中医学语言这一层面,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温度感觉词与中医理论有关“寒”、“热”概念之间的认知映射过程。结果表明,在始源域为温度感觉的寒、热语词及目的域为中医理论的“寒”、“热”概念映射中发现了两者的相似性。中医学理论中“寒”、“热”知识的形成起源于人身体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中医学中的“寒”、“热”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