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即时检测(POCT)D-二聚体对于急诊致命性胸痛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并最终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评估D-二聚体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同时比较、分析其他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6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AMI的患者193例,经主动脉CTA明确诊断AAD的患者19例,经肺动脉CTA明确诊断APE的患者24例,通过对3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示AMI组、AAD组、APE组3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D-二聚体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平均年龄高于AAD组(P=0.000)和APE组(P=0.000),AMI组男性比例高于APE组(χ2=9.140,P=0.003),AMI组高血压病史高于APE组(χ2=7.093,P=0.008),AMI组(χ2=6.622,P=0.010)、AAD组(χ2=6.344,P=0.012)吸烟比例均高于APE组,D-二聚体方面APE组高于AAD组(P=0.043),APE组高于AMI组(P=0.000),AAD组高于AMI组(P=0.000).结论POCT检测D-二聚体有助于急诊致命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有助于鉴别AMI、AAD和APE,有助于提高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T2-4aN0-2M0期膀胱癌(MIB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湖南省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和肿瘤科88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分期、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88例MIBC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个月和42个月,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53.4%和5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是预后影响因素(P<0.05)。新辅助化疗各亚组预后比较结果显示:(1)年龄:<65岁亚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优于≥65岁亚组(χ~2=11.400,χ~2=8.448,P均<0.01)。(2)T分期:T2亚组、T3亚组、T4a亚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85,χ~2=22.532,P均<0.01),且T2亚组优于T3亚组(χ~2=7.548,χ~2=6.820,P均<0.01)和T4a亚组(χ~2=15.341,χ~2=12.355,P均<0.01),T3亚组和T4a亚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3,χ~2=1.044,P均>0.05)。(3)N分期:N0亚组、N1亚组、N2亚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92,χ~2=39.389,P均<0.01),且N0亚组优于N1亚组和N2亚组(χ~2=13.419,χ~2=23.669,P均<0.01),N1亚组优于N2亚组(χ~2=5.592,χ~2=5.934,P均<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和是否采用新辅助化疗为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能改善MIBC患者的预后,对不同T分期、N分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知信行健康宣教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接诊的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85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比较两组孕妇及围产儿的妊娠结局。结果 ①干预组孕妇治疗依从性85.95%、血糖控制满意度达标率74.59%均高于对照组60.54%、5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64,P=0.00;χ2=16.178,P=0.00);②干预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32%、剖宫分娩的发生率38.38%明显低于对照组16.76%、50.2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2,P=0.00;χ2=5.301,P=0.02);③干预组围产儿巨大儿发生率2.70%、早产率5.95%明显低于对照组7.57%、14.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3;χ2=6.757,P=0.01)。结论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孕妇血糖状况,从而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DM并AMI(DM组)和非DM的AMI(非D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有无差别.结果 DM组发病平均(56&#177;10.1)岁,男女比例1.18∶1,非DM组平均(65&#177;9.7)岁,男女比例3.5∶1;DM组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合并心衰,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M组(P<0.05).DM组病死率为31.3%,非DM组为12.2%,P<0.01.早期溶栓治疗或PTCA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女性比例高,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多见,易合并心衰、室颤、感染、休克等,病死率高.及时治疗,控制血糖,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CTA,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acute brainstem infarction,AB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ABI患者按生存与否分成两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两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变量是梗死部位(χ2=11.65,P=0.01)、入院时意识状态(χ2=7.80,P=0.05)、梗死大小(χ2=7.06,P=0.07)、肺部感染(χ2=6.10,P=0.10)、发病至入院时间(χ2=6.96,P=0.12)、年龄(χ2=5.91,P=0.1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χ2=5.03,P=0.19)。结论经统计分析,对ABI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依次是梗死部位、入院时意识状态、梗死大小、肺部感染、发病至入院时间、年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对急性心梗 (AMI)合并糖尿病 (DM)预后影响。方法 :观察了 2 0例康复治疗的 AMI合并 DM患者 (康复组 )与 2 8例未进行运动康复治疗的 AMI合并 DM患者 (对照组 ) ,康复前后症状、体征、血糖浓度与并发症四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减少 (P <0 .0 5或 P <0 .0 1)。结论 :运动康复能够降低 AMI合并 DM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糖浓度及并发症发生 ,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将我科 1997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治的 79名AMI病员分为潘南金组 (39例 )和对照组 (40例 ) ,两组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溶栓率相似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潘南金组每日静滴潘南金 5 0 0mL ,从入院d1起连续静滴 10d ;对照组不用潘南金 ,其它治疗与潘南金组相同。结果 :潘南金组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 0 5 9%。明显低于对照组 (47 5 % ,P <0 0 1) ,但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潘南金用于AMI治疗可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non-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糖尿病前期(pre-DM)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2例non-DM的AMI病人,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两组,pre-DM组(5.7%~6.4%)783例和non-DM组(<5.7%)549例,平均随访25.6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评估pre-DM与随访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pre-DM组病人较non-DM组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糖更高,但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7,95%CI:0.74~2.54,P=0.309).随访期间pre-DM组33.97%发生MACE事件,明显高于non-DM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3,95%CI:1.05~1.69,P=0.018).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及再住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pre-DM是随访期间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1.03~1.68,P=0.029).结论 在non-DM的AMI人群中,pre-DM与较高MACE发生率相关.临床中应对AMI病人常规筛查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伴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和非梗塞前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前心绞痛组共107例(43·3%)。与非梗塞前心绞痛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岁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57·2%,P=0·043)。两组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死亡、再梗塞、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急性中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东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急性中高危PTE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肝素治疗, 观察组在肝素基础上结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疗程7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心肌酶及肺动脉压和右房室瓣环收缩期移位(TAPSE)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 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6.24±5.1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44.25±3.78)mmHg], 而动脉氧分压(PaO2)[(78.82±5.1)mmHg]高于对照组[(71.23±4.89)mm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6、6.66, 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LDH)[(107.42±15.45)U/L]、肌酸激酶(C...  相似文献   

11.
沈建宏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08-1209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33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诊治的典型急性心肌梗死(B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χ^2=5.72,P〈0.05)、就诊时间(t=30.98,P〈0.05)及预后(χ^2=32.1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1.63,P〉0.05)、既往史(χ^2=4.88,P〉0.05)及就诊至确诊的时间(t=1.4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年龄大、就诊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清晨高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2年10月到200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病时间明确的AMI患者,共874例.统计AMI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找出AMI发病的清晨高峰,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AMI发病清晨高峰的影响因素.结果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高峰在6:01~9:00时(146例,16.7%,与其他时间段比较,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4,95%CI:1.11~2.73,P<0.05)、高血压病史(OR=1.71,95%CI:1.17~2.51,P<0.01)和梗死前心绞痛(OR=1.61,95%CI:1.08~2.38,P<0.05)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清晨高峰现象,男性、高血压病史和梗死前心绞痛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rning peak of onset ti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and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n = 874) diagnosed with AMI between October 2002 and September 2006 in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was carried out. We calculated the numb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AMI cases and found out the morning peak time of AMI's onset. The clinical factors in relation to the peak time of AMI's onset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re was a circadian rhythm of AMI with a peak incidence during 6:01-9:00 (P<0. 05,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morning peak of AMI's onset included men (0R= 1.74, 95% CI: 1.11-2.73, P<0.05), th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OR =1.71, 95% CI:1. 17-2.51, P< 0.01) and the preinfarction angina(OR = 1.61, 95%CI:1.08-2. 38, P<0.05). Conclusions AMI is more likely to happen in the morning hours. Men, hypertension and the preinfarction angina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MI's onset.  相似文献   

13.
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病时间〈12h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474例患者,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2组,即HbA1c升高组(HbA1cI〉6.5%)与对照组(HbA1c〈6.5%),分析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前壁AMI、发病至就诊时间、冠脉造影例数、成功再灌注率及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1c升高组患者糖尿病史(P=0.000),高血压史(P=0.008),入院时血糖水平(P=0.000),三支病变比例(P=0.031)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比例(P=0.006),左心室射血分数(P=0.023)及单支病变比例(P=0.040)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1c升高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P=0.041),心源性休克(P=0.038)及病死率(P=0.0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A1c升高是影响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OR=1.467,95%CI:0.473~3.149,P=0.047)及病死率(OR=0.932,95%CI:0.311~1.124,P=0.04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A1c水平升高是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及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应重视HbA1c对判断AMI患者预后的作用,充分估计病情,指导患者控制血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21-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及提示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对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99例患者中,在入院时及入院后6h、24h、3d、7d、14d各抽血1次,hs-CRP值在正常水平24例,hs-CRP值升高75例,两组病死率进行比较,发现hs-CRP值增高与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与心血管病变程度,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特点。方法选择26例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老年组,同时选择60岁以下的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并发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老年组的临床发病特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密切,住院期间死亡率高,对高龄患者心肌梗死及早诊断,积极治疗,以降低再次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4~2009年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117例患者,按溶栓距发病时间6 h为界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中血管再通率达84.7%,高于对照组53.4%的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中仅有2例死亡,对照组8例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尽快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幅度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1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资料,其中新发AF者33例(AF组),未发生AF者308例(NAF组),AF组依照AF发生时间分为AF1组13例(AMI发病24h内出现AF者),AF2组20例(AMI发病24h后现出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心功能、病死率及NAF组和AF1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的不同。结果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69.7%vs52.9%,P〈0.01),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多于NAF组(分别为57.6%VS39.9%、27.3%VS13.0%,均P〈0.01),AF组心衰发生率、病死率高于NAF组(63.6%YS31.8%、27.3%VS10.7%,均P〈0.01):AF1组下壁AMI发生率显著高于NAF组和AF2(69.2%Vs40.9%和30.0%,均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显著高于AF1组(60.0%vs15.3%,P〈0.05)。结论高龄、高血病、糖尿病是AMI并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有关,AMI并发AF者预后更差,应予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TCA手术的疗效和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PTCA组30例,溶栓组38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TCA组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高血压、糖尿病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PTCA组较溶栓组血管开通率明显增高,PTCA组住院时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均好于溶栓组。PTCA组患者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与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是PTCA手术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将8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69.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3<0.05).结论 中药丹红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人(PCI)序贯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人选的116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序贯PCI组58例和58例,传统PCI组按PCI常规进行,序贯PCI组在传统PCI术前尽量吸量冠状动脉内血栓,然后再按PCI常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治疗即刻和之后2周时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并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PCI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序贯PCI组与传统PCI组比较,局部最大收缩末容积(RESVmax)、局部最小收缩末容积(RESVmin)、局部最大射血分数(REFmax)、局部最大舒张末期容积(RED-Vmax)、E/A比值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尸〈0.05);以序贯PCI为变量,对REFmax恢复到50%的影响进行两项Logstic回归分析,序贯PCI治疗方法的OR值为3.47,95%CI为1.39~9.75,P=0.04;影响心肌功能恢复的其它因素还有:发病到血流开始再通的时间(OR=4.59,P=0.01)、梗死面积导联数(OR=4.22,P=0.01)、人院时心功能Killip级别(OR=3.99,P=0.02)和年龄(OR=2.75,P=0.04)等。结论PCI序贯治疗可促使心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PCI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