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分析现代有关“肝主疏泄”理论的期刊文献,对“肝主疏泄”理论研究的总体趋势与方法、相关的疾病、相关的方剂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肝失疏泄”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报道逐年增加的,涉及到的疾病264种,涉及到的方剂67方,通过统计结果的分析,认识了“肝主疏泄”相关研究成果及不足,把握“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动态,为往后对“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研究证明,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疏泄"源流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医学术界对“疏泄”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探询“疏泄”概念产生与变化的源流,以阐明其本义。“疏泄”最早见于《内经》,但仅指土疏泄,并仅为一种病理现象,与肝脏的生理功能无关。金元时期,程朱理学昌盛,朱丹溪受此影响,以“相火”说来表征人的欲求冲动;以“疏泄”概念阐释临床“郁症”,最先提出“肝主疏泄”的理论。明清医家把“疏泄”与肝相联系,从欲求冲动来诠释“疏泄”概念及肝主疏泄理论,更符合原意。也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6.
“厥阴主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 ,即言厥阴有受纳阴气以归于内的功能。肝为厥阴之脏 ,故主阖、主藏血 ,又内寄相火 ,主疏泄、主升发。肝主阖、主藏血与肝主疏泄、主升发的功能 ,相互为用 ,协调统一 ,即动静和谐 ,开阖有度 ,亦即“阴平阳秘” ,肝脏功能方能正常。如肝主阖、主藏血功能不及 ,则肝主疏泄、升发必太过而致气火上窜横逆或肝风内动 ;如肝主疏泄 ,升发功能不及或太过 ,则肝主阖、主藏血亦必为之失常而见气滞血瘀或出血等证。故临床中每在疏肝气 ,补肝气 ,清肝火 ,熄肝风的同时 ,应用酸敛柔肝 ,以复肝主阖、主藏血之职。1 …  相似文献   

7.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使全身气机条达的机能,肝主疏泄与心系病症的关系,主要是指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对心脉、神志的影响。理清两者关系对心系疾病的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孙涛  米佳  杨世忠 《吉林中医药》2008,28(3):182-182
从中医理论上讲,肝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能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脏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病常影响至胆,胆病也常波及肝而致肝胆同病.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3-9月住院的肝病患者,对其胆囊的变化做了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分析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脑—肠轴功能紊乱与中医学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的关系;总结以心理应激反应为切入点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所取得的现代研究成果;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和协助脾胃运化功能与脑—肠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一旦因某种因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即“肝气郁滞”。根据临床所见,肝气郁滞有郁而不升、郁而不达及郁而亢逆之分,临证如何准确辨治,须要理论联系实践的周密思考过程,兹抛砖引玉,试论于下。1郁而不升肝乃风木之脏,主升发。郁而不升,  相似文献   

11.
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陈家旭 《中医杂志》1998,39(1):9-12
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唯独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故认为气血调节的枢纽在肝。同时,重视肝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1 肝为气血调控中心1.1 肝主疏泄、藏魂以调节气机:肝主疏泄,此为肝脏功能的总括;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血脉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组织、气血的生理功能就能处于正常状态。这种疏泄功能与气机、情志调节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对情志起着重要的枢调作用,一旦疏泄失常而出现郁结,人体生理功能就会紊乱,出现不适或疾病。  相似文献   

12.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心主血脉的保证。认为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构成的肝筛结构可能是肝主疏泄,调节脂质代谢的超微结构;肝失疏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数量、结构及功能异常,能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继发的血管功能障碍,肝筛是肝失疏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结构。基于疏肝通络药物,发展维持肝窦内皮窗孔结构和功能或者促进复窗孔化的方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近20年的护理工作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主疏泄”这一理论应用于情志护理中,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从其应用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等方面进行阐述,将体会分述如下。1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的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肝之疏泄失常,条达失司,气机失调,就会出现胸胁胀痛,郁闷不乐,月经不调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以及呃逆嗳气,腹痛腹泻等症状。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均与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肝郁不畅,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14.
"主疏泄"是肝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具有疏通、宣泄、条达全身气机之能,使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机体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均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息息相关,如肝失疏泄则人体因气机失调,致使各脏腑活动异常,而这种活动异常又和历代医家对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谋而合。从肝主疏泄理论出发遣方用药防治肿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行气活血,改善瘀血阻滞;化痰清浊散结,降低肿瘤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是肝主要的生理机能之一,情志病是由精神情志的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导致的疾病。肝与情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临床上情志病多注重调肝。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异常,都会影响全身的气机。因此可从气的改变这一中间环节来探究肝主疏泄与情志病之间的联系,更细致的了解两者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应用于临床中治疗部分情志病。  相似文献   

16.
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医知识”和“命门学说”是重构当代“肝主疏泄”的主要知识基础,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机理论是当代“肝主疏泄”的构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肝主疏泄是当代学者,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古代肝脏理论、当代肝脏疾病诊治知识、西医学相关知识以及当代哲学思想,创造性构建的一个新理论。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架分析从理论构建的角度证明了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方法分析新知识、新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构建新理论。这无论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崔云教授认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同为奇恒之腑,为肝肾所主;肾者主精,肝主藏血,精血同源互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肾为开阖枢纽,藏泄有序。肝肾同源是男子、女子性及生殖功能的基础。崔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临床应用妇科经典方治疗男科疾病。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易无庸  杨栋  郑义侯 《新中医》2014,46(10):35-36
介绍已故名老中医骆继杰教授对肝主疏泄的认识,及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渊源,总结出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疏泄太过与疏泄不及两方面,并重点探讨肝主疏泄在肾系病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郭子光教授认为,肝主疏泄作用的正常发挥,一方面有赖于肝脏自身气血阴阳的平衡,另一方面有赖于五脏之间协调制约的作用。在对血液疾病的辨治中,郭子光教授发挥肝主疏泄的理论,以气血的疏泄太过和不及为纲、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方面对全身有着多层面、多系统的广泛影响。临床各类疾病中,肝郁导致疏泄失常所出现的病机和证候表现,涵括了在主疏泄功能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机能的紊乱和病理变化。基于肝郁病机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产生整体的综合病机影响,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应当密切注意肝之疏泄机能对机体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