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 Lee 氏等用非疫区黑线姬鼠从疫区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之后,国内亦先后以相似方法及直接应用细胞培养,从姬鼠体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将病人血清接种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亦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不论是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现场捕获的,还是从人工感染的黑线姬鼠脾脏中均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鼠脾中抗原检出的动态变化与其在肺中相似,其荧光强度较肺为弱,但有时也可呈强阳性。EHF抗原阳性的鼠脾悬液可以在黑线姬鼠体内传代。说明EHF病原能在黑线姬鼠脾脏内检出乃一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 黑线姬鼠是肾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Lee氏利用间接免疫萤光抗体(FA)方法,从黑线姬鼠肺细胞中检测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抗原,随后病原分离成功。我们曾利用黑线姬鼠的肝、肾组织分离EHF病毒,未获阳性结果。1979年在试图建立黑线姬鼠肺细胞株过程中,我们从连续传代的黑线姬鼠肺细胞中获得大小  相似文献   

4.
<正> 1976年李镐旺等关于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得历时40余年。一直未获成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研究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他们首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朝鲜出血热(KHF)疫区黑线姬鼠肺、肾等组织中找到了一种抗原,能与KHF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后又报导从黑线姬鼠肺和EHF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除将病毒适应于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外,KHF病毒还被适应于Wistar大白鼠和A-549细胞。朝鲜出血热与苏联、  相似文献   

5.
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黑线姬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乳小鼠,结果分离到一株能在乳鼠体内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_(1018)株)。经EHF单克隆抗体检查及排除呼肠孤病毒存在的可能性,证明HA_(1018)株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用乳小白鼠直接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受染的小白鼠可作为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非疫区黑线姬鼠为实验动物,自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出三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并使之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纯化系)及人肺癌细胞(A549) 中进行传代,均于第2~3代开始查见对EHF恢复期患者血清的免疫荧光反应,至第5代基本稳定适应。实验结果表明,E6细胞及 A549细胞对 EHF病毒的传代适应均比较敏感。E6适应株的病毒滴度均在10~5(TCID_(50)/ml)以上。用感染E6细胞及A549细胞病毒抗原检查EHF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巩将国内若干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 (一)特异性抗原的发现及病毒分离成功: 1978年,李镐汪等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从本病流行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脏为标本,首次分离出KHF病毒(现称Hantan病毒)。继后,我国宋干和严玉辰等用免疫荧光反应阳性的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悬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一属新的布尼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外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洲、亚洲等17个国家流行。EHF在我国流行分布很广,除台湾外,其余省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发病逐年增多,病死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广西1982年发现和证实有EHF流行。1978年朝鲜李镐汪应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先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1981年我国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分离出EHF病毒.从此EHF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特异性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一般性状进行了研究。除部份试验采用经 5-IUDR处理或经0.2μ孔径滤膜过滤之E-6细胞适应病毒株以细胞培养形式进行外,试验均以曾于黑线姬鼠中适应传代的三个新分离病毒株在非疫区黑线姬鼠中进行。结果表明:病毒可通过0.2~0.5μ孔径滤膜,对热、紫外线、乙醚、氯仿、戊二醛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PH3.0部分敏感;在细胞培养中,5-IUDR(疱疹净)对病毒繁殖无抑制作用,表明此病毒系有膜RNA病毒。病毒接种黑线姬鼠后,最早在5~7天即可在肺及肝组织查到荧光抗原,其后还可在肾及膀胱组织中发现;然而在脑、心及脾组织中则无。病毒还可在A549及Vero(E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年,四川省南充地区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二十余年来,疫区不断扩大,故对 EHF 病毒株的分离工作已刻不容缓。国内外学者先后用黑线姬鼠、大自鼠和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和适应传代病毒获得成功,为我省EHF 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我们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IFAT)检查了疫区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以来,国内外学者对EHF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站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R_3株和B_5株,感染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制成的肺切片抗原,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不同人群的血清,证明此抗原仅能与流行性出血热EHF 病人血清起特异性荧光反应。EHF 病人血清中的IgG 抗体在发热开始第3病日即可检出,并可持续19年之久,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特异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血热工作组会议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传染源本病病原直到1978年朝鲜李镐汪才从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肾和肺组织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近年李氏又从许多患者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我国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检出 EHF 病毒抗原,并用 A—549和 Vero 细胞分离传代成功。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共同认为鼠类是EHF 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欧洲棕背(?)和褐家鼠等.我国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1981年河南洛阳、开封两地区和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一次新型伴有轻度肾损伤的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17.
用黑线姬鼠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 A_9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中盲传至第3代培养39天后,开始在细胞核及胞浆内查到对 EHF 患者血清的免疫荧光反应。第4代后,感染细胞出现以细胞纤维收缩、细胞核折光增强、随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列入省级科研计划的项目有36项、110个研究课题,现将部分项目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一)流行性出血热(EHF)研究1.安徽省医学研究所用A-549细胞从疫区黑线姬鼠肺单层细胞培养物中成功地进行了EHF病毒分离在流行季节中,从疫区捕获121只黑线姬鼠,制备肺单层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查,检出EHF抗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对我省不同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进行病原分型。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仍以Ⅰ型黑线姬鼠型毒株为主,占34/42例,Ⅰ型/Ⅱ型中和抗体效价≥4。同时也存在褐家鼠型病毒感染,且各地有差异。4~6月份小高峰期褐家鼠感染率为26%。并首次证实彬县为黑线姬鼠型感染的新疫区。  相似文献   

20.
正国际上将流行性出血热(EHF)与流行性肾病(NE)等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原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是EHF,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融。EHF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