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感染控制现状,为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控措施,对某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感染控制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强化干预后,不同岗位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从干预前的60.2%提升至干预后的87.4%;各项感染控制措施落实合格率从干预前的58.4%提升至干预后的95.7%,表面消毒正确性和洗手正确性均达到100%,采集用具的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各项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感染控制质量均明显提高。〖HT〗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以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 选择50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血小板采集前、血小板采集后1 h、24 h、48 h及72 h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数量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各检测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且捐献不同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采前水平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采集量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0.007)、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5)及大血小板比率(P=0.017)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机型、体重和年龄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调节,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并逐渐恢复至单采血小板采集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全程护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采血小板因其制品纯度高、治疗效果好、输注传播疾病概率及副作用小[1],目前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单采血小板在献血者筛选、采集方式、招募保留等方面均高于全血的要求,因此,医护人员对无偿单采献血者进行护理时,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单采献血者征询、筛选、采集等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现将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伟  余鑫  林莉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56-757
随着国内输血技术的发展,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持续增长.因此,不断探讨、总结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多种情况导致采集失败原因及对策[1],提高采集技能,减少采集失败的人为因素,合理利用献血者资源,确保单采血小板质量[2],向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小板制剂,为提高献血服务质量,进一步做好献血者保留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现对2010 ~2011年27例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常见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集后6小时与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品的多项质量参数,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品,1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PF3A均保持了良好的PF3活性,单采血小板在常规或冰冻保存条件下,PF4及P选择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常规保存3d内,粘附功能和血块收缩试验没有明显变化,而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这两项指标呈明显减退现象,血小板的活力下降明显。结论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两者的体外指标分析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都能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细胞参数和MCS+血细胞分离机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之间关系。方法将献血者采集前血细胞参数做自变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前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是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的重要因素,在采集前加以关注,更好地完成双份血小板的采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现状,为地市级血站优化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模式,不断提高制备效率和供应能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4家地市级血站2017—2020年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的人次数、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单采血小板报废率、过期单采血小板量和单采血小板发放量;收集浓缩血小板制备量、过期浓缩血小板量、浓缩血小板合格量和浓缩血小板发放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公式计算血小板成分血制备量、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等。结果 24家地市级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2.23%,占血小板成分血的比例为99.80%;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为1.75成人治疗量,仅有5家血站在2019~2020年期间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0.28%,其中过期报废率为0.007%。浓缩血小板制备1621.2成人治疗量,浓缩血小板过期报废率为13.03%。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97.56%,其中单采血小板制备效率97.61%;浓缩血小板制备效率74.43%。结论 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供应能力地区...  相似文献   

8.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得以普及,临床使用量迅速上升.因此,合理正确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符合临床需求的单采血小板,有利于全面提高血小板使用量.我们对使用的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的性能进行比较评价,现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单采设备中血小板校准系数(YSF系数)调整前、后单采血小板含量,探讨YSF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80例无偿献血者分成2组,每组240例.选取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40例无偿献血者当前YSF系数的单采血小板.按照操作手册调整Trima Accel系统的YSF系数,采集调整YSF系数后24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比较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的血小板收集量、血小板容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等的差异.结果 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容量、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由24.67%降至13.33%.结论 调整YSF系数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质量,采供血机构应制订标准工作流程,规范YSF系数的设置,以保证临床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志愿者在单采献血者招募工作中的作用及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单采血液成分需求。方法选择既往献过血小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制定招募策略:每天在市区3个固定献血点安排1-2名志愿者,印制特定的招募用小册子,发放宣传单等,针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针对当天紧缺的血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募,或者献血者当天填写表格后由招募志愿者定期交给单采招募人员,3个月后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结果 2012-2013年,参加单采献血者5 022人,采集15 269人次,采集单采血小板22 940个治疗量,采集量增长38.51%,新招募献血者比例占全年总人次的21.2%。结论志愿者在帮助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招募,一对一的讲解,有助于扩大单采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3名采用间隔采集模式(2 U→1 U→2 U)及22名采用连续采集模式(每次均为2 U)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前后,分别测定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_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结合其各自体重指数(BMI)分析。结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282±46和277±51,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307±55和291±53(均为P>0.05);2种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组间单采12个月前后其MPV、P_LCR和PDW比较均有减少趋势,其中连续采集模式组在单采12个月前后血液的MPV(fL)分别为8.6±0.46和8.0±0.47(P<0.05)。BMI<24的献血者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和下次单采前的Plt(×109/L)分别是298±60和264±45(P<0.05)。结论选用不同采集模式除考虑献血者外周Plt外,还需综合参考MPV、P_LCR、PDW和BMI等指标,对BMI<24的献血者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以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和采集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治疗量和库存动态平衡的调控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结果 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为16 793个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12 922个治疗量,开展预约献血模式后,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增长25.4%,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降低68.1%。结论预约献血模式有助于提高单采血小板的总治疗量,在维持最低库存量储备的基础上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前的体质状况、血容量分布情况,为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期间的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aemonet系统软件对本中心从2003年5月-2005年8月的13769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采集前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3769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性别比例为:男性48%、女性52%;全血总容量:男性主要分布在4200—6000ml之间、女性主要分布在3400—4800ml之间;红细胞压积:男性分布离散度较大,峰值出现在45%处、女性分布离散度较小,峰值出现在36%处;采前血小板计数:超过3/4的献血员低于250×10^9/L。结论对杭州地区女性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采集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低血容量性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时间。方法选取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标本50例,分别于0 h、0.5 h、1 h、3 h、6 h通过sysmex xs-500i血常规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在室温条件下,血液标本放置0 h血小板计数偏低为(224.8±16.3)x109/L,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6 h血小板计数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在标本采集后即刻检测较放置0.5-6 h检测结果偏低,为保证单采血小板质量建议在标本采集后0.5-6 h进行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普遍应用,单采血小板在各地血站广泛地开展起来,单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由于其特殊的采集方式和对捐献者的要求高,使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征召与保留在全国都成为困扰血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由于献血者对血细胞分离机及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不了解,对工作人员穿  相似文献   

16.
单采血小板受到采集仪器和采集时间以及人们接受程度等多种限制,目前多数血站的血小板捐献者多为固定献血者,这就造成了献血者反复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且2012年7月1日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相比2001版规定"每隔4周采集一次",理论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较之前单采次数翻倍,且单次捐献2 U时体外循环使用的枸橼酸盐抗凝剂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已知,相对大量枸橼酸盐抗凝剂的应用会引起机体内电解质代谢变化,如血钙、磷水平下降同时引发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骨代谢平衡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不断的骨重建中维持的,而钙的代谢变化是骨代谢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长期频繁大量枸橼酸盐所致的低钙血症是否引发骨代谢生理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本文就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机体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原装一次性耗材采集血小板,将未采集成功的献血者按照不同原因分类统计。结果 2015年3~11月共采集单采献血者7 047例,其中采集失败的有46例(0.65%)。采集失败的主要原因有:血管因素(30.4%)、乳糜血(19.6%)、血小板冲红(15.2%)以及献血反应(13.0%)。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发生,从而达到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的可行性,为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和献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佛山市中心血站2007-2015年单采血小板每月的临床用量数据,用SPSS软件对2007-2014年的临床用量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2015年每月的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进行预测。结果建立的模型为ARIMA(1,1,1),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5.56%,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序列并进行短期的有效预测,可为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和献血者的招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在新冠疫情下单采血小板的采供能力变化,为地市级血站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确保单采血小板供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7家地市级血站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占所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百分比、单采血小板贮藏前去除白细胞率、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占全部血小板供应量的百分比、过期单采血小板总量数据;将统计年度分为疫情暴发前(2018—2019年)、疫情期(2020—2021年)2个统计时段,应用SPSS软件t检验方法分别比对疫情前后及各年度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统计差异。结果 27家地市级血站疫情暴发前后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合计分别为73866人、89021人,采集总量合计为438 573.4 U、527 174.2 U,发放总量合计分别为425 799 U、515 451.5 U,比较结果皆有显著性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所占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68%、5.37%,除1家血站外其余26家血站单采血小板储存前去除白细胞率范围在55.06%~100%,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引起单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分析降低报废率的措施,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报废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全年采集的单采血小板11933个治疗量,报废257个治疗量,报废率为2.15%,其中报废主要原因为检验不合格(230个治疗量)和其他原因报废(27个治疗量)。结论有针对性地对献血者进行干预,加强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可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