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梅毒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梅毒筛查且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患者68例,对检测出现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病例者,召集检验科相关人员分析原因,从设备设施、人员、检验环境、试剂试液质控品试剂盒、检验步骤方法等多方面对检验误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68份标本中出现假阴性36例(52.94%),假阳性32例(47.06%);梅毒检验标本中32例假阳性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因素,占31.25%,其次为病理因素与检验方法因素,均占21.88%;36例假阴性出现的主要因素为标本因素,占33.33%,其次为试剂因素与实验室操作因素,分别占19.44%、22.22%。结论 梅毒检验的假阴性、假阳性发生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两者发生主要为标本因素,临床应给予检验需求与目的对标本加强质量控制,以提高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防控方法。方法将2018年9月-2018年9月期间于本院感染科工作的60名出现院内感染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入组对象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概率,并对入组对象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剖析,针对其风险因素给予相关防控意见。结果60例研究对象中,因检验科医疗用品使用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者25例,占比为41.66%;防护工具使用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者16例,占比为26.66%;个人防护意识不足导致医源性感染者5例,占比为8.33%;检验科室内环境恶劣导致医源性感染者8例,占比为13.33%;检验操作行为不规范导致医源性感染者6例,占比为10.00%。结论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其院感防护措施,进一步规范检验科器械、设施的使用擦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血液检验科出现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对其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因素21例(42%)、患者自身因素16例(32%)、标本送检因素7例(14%)、标本检验因素6例(12%)。血液检验标本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或避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出现,应严格规范血液检验工作,加强送检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血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98例,对误差类型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所有误差的血液标本中,凝血标本发生率最高,溶血、血液标本量不准者次之;而标本检验误差原因中送检因素占43.9%,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因素次之,占34.7%;送检因素造成的误差中,由于送检时间过长引起的误差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较为常见,且引起误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因此需在各个环节加以重视,提高操作者临床技能及责任心的同时,加强送检工作,同时严格规范标本检验操作,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标本误差发生率,提高血液检测结质量。方法对某科2014-01—2016-12出现的107例误差血液标本,由某科质控小组成员参照血液标本质量标准对所有标本进行质量检查,确定为误差标本后,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原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标本误差出现的原因为采集因素占28.1%,送检因素占44.0%,检测因素占16.8%,患者自身因素11.1%;送检因素造成的误差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因素。结论标本采集是检验工作的第一步,送检过程是引发标本误差的重要环节,标本采集前患者进食或者剧烈运动,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并寻找相关控制方法与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微生物检验的120例不合格标本,分析不合格标本的比例、种类和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在120例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中,有痰液、尿液、血液、粪便、无菌体液。其中痰标本44例,占36.7%;尿标本36例,占30.0%;血标本18例,占15.0%,粪便标本12例,占10.0%;无菌体液标本10例,占8.3%。导致120例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原因有采集时间出错、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形码贴错等。接受检验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检验人员的职务和职称的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检验人员的职务和职称均可导致微生物检验的标本不合格。应进一步加强医生与检验人员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加强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对患者加强指导和协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制订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61份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对策,以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结果61份血液检验标本出现的误差原因,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29.5%),标本采集因素(42.6%),送检因素(11.5%),检验因素(16.4%)。结论影响血液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检验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各项检验工作流程,加强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沟通,以确保血液检验标本在分析前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前质量管理是指从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以及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其中涉及人员有临床医生、护士、标本运送人员及检验人员标本接收、预处理等[1].由此可见,分析前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复杂,质量缺陷隐蔽,责任难以确定,是最难而且最重要的管理阶段[2].分析前阶段约占整个检验过程全部时间的70%,在可分析出检验误差原因的病例中,出自于分析前阶段的占60%以上[3].因此想要获得准确、可靠及对临床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果,检验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提请医院管理者对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和防护引起高度重视。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 ,查阅近年来医院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的有关资料。结果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发生45人次,发生锐器伤28人次,占62.2%;被血液和体液喷溅的11人次,占24.4%;吸入气溶胶的2人次,占4.4%,其他的4人次,占9.0%。但无1人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重视检验科的职业暴露防护,充分认识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增强自身防护意识避免职业伤害,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医学检验的全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环节,在自动化分析仪器日益普遍使用的临床检验科,自动化操作和质量保证体系明显地减少了分析中可能产生的差错,而分析前环节成为产生检验结果误差的最主要来源[1]。研究表明,分析前误差占整个检验误差的68%[2]。而标本采集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本次对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本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本血站发生误差的4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该40例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包括献血者自身因素,占比12.5%(5例);标本采集因素,占比42.5%(17例);标本送检因素,占比17.5%(7例),标本检验因素,占比27.5%(11例),因此,在进行血液采集时,必须严格询问患者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献血,并对血液的采集流程、送检流程以及检验流程进行严格标准的控制,以有效减少误差。结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在献血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工作流程,严格标本采集、送检和检验,确保血液采集的合理性,以有效减少血液浪费,提高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5年3~12月急诊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2009年不合格标本进行对比,以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海军总医院急诊检验科2015年3~12月所有不合格标本1 422份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原因及探讨对策。结果急诊检验科标本总体不合格率为0.31%;血液凝固、溶血、脂血及标本量多(少)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其在不合格标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93%、15.82%、7.59%和6.96%;尿液、大便标本不合格率相对较小,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条码错误或重复、标本污染和空管(盒)。结论做好异常标本统计,加强与临床沟通,增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抽取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历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误差的原因。结果本组400例新鲜血液标本中出现较大误差者9例,占2.25%。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我院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对因此所致的病毒感染进行统计。结果本科室职业暴露的首要原因为采血针头刺伤(占53.4%),次要原因分别为试管划伤(占18.1%)、血液或体液污染皮肤黏膜(占28.5%)。因暴露引起的感染中以丙肝为主(占5.2%),其次为乙肝(2.6%),未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发生。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工作中的任何一项操作的疏忽均可致感染,提高检验人员技能水平、完善检验用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防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根据1980年对全国70个较大医院的调查,9项生化常规项目,平均及格率(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评分标准)不到40%;而存在严重误差(即可导致错误诊断和治疗的)结果将近30%。这足以说明开展临床检验质控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一方面是采取回顾性(Petrspeetive)措施,即通过统计学的方法监测检验误差的大小及其出现的规律,分析发生的原因,评价和改进工作,通常由检验科工作人员完  相似文献   

16.
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室前质控不容忽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检验室前质控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它是指从病人准备抽取标本到送至检验科这一时段的质量控制。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引用 ,使分析速度大为加快。样本在此阶段停留时间相对延长 ,有人统计约占整个分析过程的 57.3 % 〔1〕。不适当的标本采集 ,往往是导致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生化检验以血液标本居多 ,约占整个标本量的 90 %以上。大部分医院血液标本均由临床科室采集 ,而标本采集又不属于临床治疗部分 ,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加强室前质控 ,减少结果误差 ,下面对影响血液标本室前质控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 采血时间和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实施微生物检验的408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通过K-B法完成药敏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因素、检验人员素质水平因素、试剂因素、检验仪器因素以及标本留取时间因素。此次研究分离的病原菌共计512株,革兰阴性菌共262株,占比51.17%;革兰阳性菌共208株,占比40.63%;真菌共42株,占比8.20%,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比较高;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耐药性比较高。结论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检验工作之中,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操作规范及标准完成检验,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从而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我院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越来越重视.检验科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日趋重要.而在我们日常工作常常遇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吻合.而被认为检验结果不准确,其实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有实验前误差.如患者个体、标本收集、处理、储存和运输等;也有实验中、实验后误差,如仪器、试剂、反应条件、操作员个体等。据文献报告.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其中血液标本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越来越强调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首先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程序.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验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保证分析前质量,对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现状,本院检验科与相关科室及人员,就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结果该院共接收不合格标本5 000份,不合格率为0.40%。小组分布中以血气分析组、血凝组为最多(P0.05)。临床科室以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比率最高(P0.05),不合格率均在1%以上。不合格标本原因前3位的是:标本量错误过少占24%,标本凝固占20%,标本类型错误占12%,而标本溶血仅占2%,位于第10位。结论检验科应建立有效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流程和制度,不断分析,加强同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临床科室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院方需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