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下颌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单端固定桥修复的咀嚼功能。方法以23例单侧下颌第二磨牙游离缺失病例为研究对象,行单端固定桥修复。以患侧修复前及健侧为对照,检测患侧单端固定桥修复3个月时的咀嚼效率。结果患侧行单端固定桥修复3个月时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同侧修复前(P<0.01);患侧修复3个月与健侧比较,两者咀嚼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单端固定桥修复,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血管游离复合髂骨瓣修复一侧下颌骨缺损对颜面美学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带血管蒂的游离复合髂骨瓣同期修复一侧下颌骨缺损11例。通过远期随访观察下颌活动的形态美学特点。结果:11例再造下颌骨全部成活,经远期随访观察,颌面基本对称者7例,下颌角轻度向下外方突出者2例,患侧比健侧丰满者2例。所有患者He关系和语音功能良好,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X线片检查无骨吸收和复发病例,下颌小范围活动时,无美学的形态异常,但当大张口时下颌均轻度偏向患侧,这与一侧下颌骨切除后升、降颌肌群的平衡和关节形态的改变有关。结论:带血管游离复合髂骨瓣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较好供骨,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颈部骨折模型,研究髁突骨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眼科剪造成雄性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形骨折,以其对侧、非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3、5、9周处死SD大鼠,行下颌骨及髁突的测量和影像学观察.结果骨折后患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下颌体宽度及髁突均较健侧及非手术侧小,髁突形态改变.结论 动物模型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髁突颈骨折后,应力改变对下颌骨和髁突的生长具有影响,可导致健、患侧下颌骨及髁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4.
黄田河  刘继华 《广西医学》2011,33(6):745-747
目的评价软衬材料用于下颌游离端缺失修复的疗效。方法 64例牙槽嵴固有条件差的下颌游离端缺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采用Sofreliner MS自凝硅橡胶软衬材料义齿,对照组采用常规热凝树脂材料制作义齿。观察两组咀嚼效能吸光度值、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68.8%,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失败的10例患者经Sofreliner MS自凝硅橡胶软衬材料衬垫,9例有效。试验组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槽嵴固有条件差的下颌游离端缺失患者,应用Sofreliner MS自凝硅橡胶软衬材料修复能改善下颌游离端缺失修复后疼痛,提高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颌长冠单顶盖基牙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长冠单顶盖基牙(实验组)及短冠基牙(对照组)全口覆盖义齿修复下颌余留残冠(根)患者各34例,比较2组在咬力、咀嚼效率、覆盖基牙状况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咬力、咀嚼效率提高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基牙龈炎、继发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牙松动度及失败拔除基牙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余留残冠(根)行长冠单顶盖基牙全口覆盖义齿修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单侧或双侧游离缺失的患者进行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并经3a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36例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固位良好,美观舒适,有利于基牙的健康。结论: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对于后牙游离缺失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9.
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整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经验,方法:15例下颌骨肿瘤手术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9例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4例下颌骨颏部缺损,将腓骨截成2-3段修复颏部形态,其中1例伴有口底黏膜和颏部皮肤复合洞穿缺损,应用双皮岛腓骨皮瓣同时修复骨缺损以及口腔衬里和皮肤覆盖;5例下颌体部和升支缺损,将腓骨截成2段形成下颌角;6例下颌体部缺损用1段腓骨修复,其中1例骨整合种植体即刻植入,半年后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牙修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过程顺利,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以提供充足的骨组织以及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屈伟  丁石梅  李昂  王社教  李国辉  王景林 《西部医学》2014,26(10):1360-1363
目的 探讨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测量39例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将39例正常人分成3个年龄组A组:年龄<18岁,11例;B组:年龄18~20岁,8例;C组:年龄>20岁,20例,比较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不同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和99mTc-MDP摄入量的差异值.结果 39例正常人的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摄入量差异值均<10%.三组的下颌骨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分别为(1.15±0.27)、(1.39±0.35);(0.97±0.37)、(1.16±0.27);(0.69±0.36)、(0.75±0.27).A组的下颌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下颌骨髁突处99mTc-MDP吸收比值最高,与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发育期下颌骨髁状突、升支、体部的生长活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递减,其变化以髁状突最为显著.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能够评价下颌骨的生长活性特点,对下颌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称心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29-129,131
目的探讨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者,详细观察并记录缺失侧和正常侧的咀嚼数值,用称重法来测定缺牙侧、健侧的咀嚼效率。结果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对牙列的咀嚼有明显的影响,其咀嚼效率明显下降,约降低了30%。结论下颌磨牙缺失后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修复,来恢复牙列的完整性、美观性以及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牙数目对下颌单侧游离端太极扣式活动义齿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选用单基牙、双基牙和三基牙支持的太极扣制作下颌单侧游离端活动义齿,在义齿侧上下牙列间放置食物片,咬合时用LB-72型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量并计算出基牙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量,并用随机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基牙组的近远中向、颊舌向、垂直向的位移、倾斜、扭转均大于双基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基牙组和三基牙组的各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游离端太极扣式附着体式义齿不宜应计单基牙,宜设计双基牙,不需增加第三基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按扣式半精密附着体义齿对单侧磨牙游离缺失病例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单侧磨牙游离缺失患者66例,采用按扣式半精密附着体制作义齿,并于义齿使用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复查,进行自身对照研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按扣式半精密附着体义齿初戴后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的美观舒适满意度平均为97.0%,咀嚼功能满意度平均为93.9%,固位力满意度平均为95.5%,其总体满意率达95.5%。基牙及牙周情况与义齿修复前无明显变化。结论:按扣式半精密附着体对于单侧磨牙游离缺失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宋珧瑶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40-1041
目的对比不同固定结构义齿在下颌单侧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济源市中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下颌单侧游离端缺失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其中种植义齿组28例,附着体义齿组27例,可摘局部义齿组25例,对比3组咀嚼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修复后,3组咀嚼效率吸光度值均较修复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义齿组咀嚼效率吸光度值高于附着体义齿组、可摘局部义齿组,且附着体义齿组高于可摘局部义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组与附着体义齿组满意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8,P=0.342);种植义齿组与附着体义齿组满意度评分较可摘局部义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6.763,P_1<0.001;t_2=5.872,P_2<0.001)。结论种植义齿及附着体义齿在下颌单侧游离端缺失修复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咀嚼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4-6岁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研究4-6岁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取深圳市市属幼儿园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3年,每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计算机头影测量分析。结果:4-6岁儿童下颌骨的各角度测量指标中,除了颌角有所减小外,其余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颌角、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距方面,下颌体长度和下颌升支高度都有显著性生长,而且,下颌升支逐年的生长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Y轴角及面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6岁儿童下颌骨有明显的生长,且生长速度逐年下降,下颌支和下颌体发生向下向后的旋转,且下颌体旋转的程度较小,出现颌角的减小和下颌骨形状的变化。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
翟仁义  王占义 《吉林医学》2008,29(7):534-536
目的:探讨应用Noordhoff术式修复单侧唇裂手术治疗的整复效果。方法:对158例单侧Ⅰ度、Ⅱ度,Ⅲ度唇裂采用Noordhoff术式进行手术修复,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和患侧唇高、唇长及鼻孔宽度,对测得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确定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由6名整容医师和6名非专业人士随机抽取40例患儿术前后照片及术后一年照片给出印象分值。结果:手术前后患侧唇高、唇长及鼻孔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唇高、唇长及鼻孔宽度手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患儿术后整复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应用Noordhoff术式修复单侧唇裂,可基本恢复患儿患侧唇高,唇长及鼻孔宽度,手术整复效果满意;但Ⅲ度唇裂患侧唇峰下降不足,对患侧鼻翼塌陷矫正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钛网塑形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狗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4例狗切除单侧下颌骨体,以自体腓骨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以微钛板内固定,钛网塑形人工骨粉植入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同期用人工种植体各一枚植入移植腓骨处,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X线检查及动物处死后组织学检查。结果:X线、骨密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下颌运动功能检测、扭转、剪切力、压力、弯曲试验结果显示,植人物愈合正常,下颌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钛网塑形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狗下颌骨缺损是可行的,重建下颌骨的功能和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18.
颞肌——下颌骨升枝骨肌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只成年杂种犬按以颞肌为供血蒂的下颌骨升枝骨肌瓣和下颌骨升枝骨块游离移植分组,分别修复同侧上颌骨或颧弓缺损。结果:移植的骨块均生长良好,无坏死表现。用下颌升枝骨块修复颧弓缺损厚度适宜,恢复外形最佳。颧肌部分做为供血蒂后,其余部分组织学观察无明显改变。利用下颌骨升枝为供骨源修复上颌骨或颧弓缺损,就近取材,血供良好,成活率高,手术易行,操作简便,是种可供临床应用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夹板对关节重建术术后辅助治疗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与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行关节重建术治疗患者夹板戴前与戴后下颌骨应力分布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关节重建术术后患者夹板戴前与戴后下颌骨应力分布特征发生改变,两者应力大小、性质均有差别。戴夹板后两侧下颌骨应力大小均降低,以手术侧髁突应力降低最为明显,应力对称性指标D值有升有降,但以非对称性区域缩小、对称性改善为主。结论:夹板具有明显降低包括髁突在内的关节重建术后下颌骨应力的作用,使颞下颌关节(TMJ)在适当的压力下进行愈合和修复;夹板可使关节重建术后手术侧髁突表面应力降低更明显,既减轻了术侧关节压力,又使双侧TMJ承受负荷趋向平衡、对称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撞击载荷作用时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集中区域,为研究下颌骨撞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人尸体下颌骨撞击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受力规律.结果:①撞击颏部,其舌侧区,磨牙后区内侧面、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下颌角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②撞击下颌体部,颏部舌侧区,对倒磨牙后区内侧面、对侧下颌角外表面、撞击侧下颌角外侧面、撞击侧体部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③撞击下颌角,其内侧面、撞击侧髁状突颈内侧面、颏部舌侧面、对侧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撞击侧磨牙后区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结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下颌体部、磨牙后区是下颌骨撞击损伤的好发部位,骨折部位与撞击部位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