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 (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 ,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导致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多点活检、腹水找嗜酸性粒细胞及腹腔镜检查等.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许多新的观点,现就儿童EG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内镜多点黏膜活检确诊。膳食疗法、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应提高对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EG患儿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儿童少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分为黏膜型、肌型、浆膜型及混合型。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隐匿起病,反复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部分患儿有食物过敏病史。治疗以膳食疗法、激素治疗为主,基于免疫炎症靶点的生物制剂治疗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病诊断较困难,容易复发,需进行规范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粒细胞(EC)性胃肠炎(EG)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以胃肠道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本科于2008年9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关系,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用情况,为儿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年龄、过敏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和胃肠黏膜病理结果,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82例患儿中,3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占总人数的19.8%。激素组患儿出现血便、贫血,内镜下出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的比例,以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146,P<0.05);激素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见黏膜溃疡/管腔狭窄(OR=10.830,95%CI:3.090~37.961,P<0.001)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升高(OR=0.967,95%CI:0.941~0.993,P=0.015)可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结论 内镜下见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病理显示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明显升高,均提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案中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及胃镜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积累经验.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为EG浆膜病变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明显增多(5.1×109/L ~20.6×109/L),患儿腹水中均见大量EOS;内镜下表现为6例均有胃黏膜充血水肿,其中2例胃窦黏膜散在糜烂,1例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水肿,3例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1例十二指肠球部结节样增生,6例黏膜病理检查均可见EOS增多;予回避可疑食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结论 EG浆膜型患儿常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外周血和腹水中EOS计数明显增多,内镜下为非特异性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结节样增生等,胃肠黏膜多点活检病理可见固有层EOS浸润,饮食疗法、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1].自1937年Kaij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病例报道较少.该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之间,儿童发病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预后和误诊原因。方法本院2006-2008年收治EG患儿11例,对其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G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5例)、腹泻(7例)、便血(5例)、低热(2例)等。2.EG患儿中54.55%的过敏体质与EG发病密切相关。3.所有患儿中,18.18%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明显,可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儿内镜表现均无明显特异性,可见到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检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10例(90.91%)黏膜型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1例(9.09%)肌型肠壁肌层受累时见不全梗阻。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的关键。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明确诊断需依靠活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2.
17岁男童,因腹痛、腹泻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年,加重3 d入院。3年前患儿因进食“老酸奶”后出现腹痛、腹泻,彩超示大量腹腔积液,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腹水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3 d前因腹痛、腹泻再次入院,胃肠镜检查胃角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饮食规避治疗后好转,随访1年未反复。对于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儿,如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考虑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的可能,内镜活检胃肠道组织中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计数异常为诊断的关键。 [引用格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1):1169-117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EG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系统检索文献并汇总复习类似病例相关报道,分析总结EG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结果 男,14岁,以“反复腹痛、腹泻1周”主诉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0.62,血清IgE 393 U·mL-1,骨髓细胞学检查示EOS比例增加,内镜下显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病理活检显示十二指肠黏膜EOS浸润,诊断为EG。经泼尼松抗炎和抗过敏药物等治疗1周后病情缓解,血EOS降至正常,随访2年患儿病情稳定无反复。在万方、中国知网、EMBASE和PubMed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11篇,汇总EG合并急性胰腺炎14例(儿童病例4例),均以急性胰腺炎表现起病而误诊,以腹痛、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主,外周血EOS均明显升高,腹腔积液EOS比例对诊断EG合并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提示意义,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异常改变。13例明确诊断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1例手术切除胰腺后复发,诊断EG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结论 EG合并急性胰腺炎罕见,对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且伴血EOS增多或常规抑酶抑酸治疗后临床转归差者,应警惕EG可能,完善内镜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 对76例反流性食管病患儿在应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24 h食管pH监测值、电子胃镜检查及内镜下黏膜活检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76例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每2周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发现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及消失,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电子胃镜检查及活检发现,治疗后患儿反流性食管炎表现逐渐好转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小儿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126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小儿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近10年应用小儿内镜对357例患儿进行检查。结果:小儿胃肠道息肉122例,血管瘤2例,直肠癌1例,贲门癌1例。内镜下切除息肉274颗(息肉残蒂3颗)。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肿瘤及瘤样病变最直观、有效及安全的方法,部分良性病变可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小儿内镜检查常需麻醉或镇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三维重建技术已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胃肠的多发息肉,口唇、颊黏膜、手掌足底色素沉着.本文报道2例经CT三维重建仿真内镜成像诊断的PJ综合征,并探讨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小儿旷置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小儿旷置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小儿旷置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资料,主要对43例有消化道症状和83例无消化道症状病例肠造口术后3个月前后的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43例有腹痛、血便、粘液便等消化道症状病例,内镜检出其旷置结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炎性息肉,阳性率高于83例无消化道症状病例(P〈0.05),本组126例通过术后3个月前后内镜结果比较,内镜检出其旷置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炎性息肉阳性率,造口术后3个月高于造口术前3个月(P〈0.05)。结论小儿旷置结肠炎是发生在肠造口术后结肠、直肠的非特异肠炎,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内镜检查有助于该病临床早期诊断以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及内镜处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提高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诊治水平,自1981年始将纤维胃镜用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至1995年底共为71例消化道异物患儿做了内镜诊断与治疗,年龄为生后当日~12岁,68例患儿在内镜直视下成功取出各类异物,无一例有并发证,4岁以下小儿作静脉麻醉,术中需严密监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5岁以上儿童可仅作咽喉麻醉。良好的器械与熟练的内镜技术是能否成功取出异物的关键。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应用内镜处理小儿上消化道异物  相似文献   

1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特征。胃和小肠为最常受累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好发年龄为30~50岁,儿童时期较罕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许多EG患者被误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 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 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