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22例好转,4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结论对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应高度警惕CTV ,尽早行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临床及影像学是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伟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通过测量下肢肿胀消退程度和时间,两下肢周径差,彩色多普勒超声,纤维蛋白原来评价药物的效果。结果:20例肿胀均出现明显消退,消退时间为3-11d,两下肢周径差均有下降。彩超检查,20例均出现部分静脉管腔再通,纤维蛋白原降低。结论:伟素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可应用于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误诊(27.27%)。22~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病死率分别为7.14%、66.67%及80.00%,而显示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且误诊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误诊组(66.60%vs 18.75%,χ2=4.441,P=0.035<0.05)。头痛为首发及主要症状,非炎症病因为主,孕产妇多见。早期脑CT及脑MRI平扫可发现位于皮层脑叶的多发性病灶及静脉阻塞性脑肿胀。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且年龄较大病死率可能越高。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相似文献   

5.
殷观梅 《天津医药》2000,28(12):728-728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我院1992年3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43岁。6例为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或半切术后,2例为卵巢囊肿行1侧附件切除术后,1例为卵巢癌行肿瘤减灭术后,1例为输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溶栓及抗凝扩血管抗感染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6例。结果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23例,占63.89%;显效6例,占16.67%;好转4例,占11.11%;无效3例,占8.33%。结论 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早期采用溶栓、抗凝、扩血管、抗炎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疗程短,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7.
<正>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1])。CVST常见于年轻患者,年轻女性因为妊娠、产后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发病率略高~([2])。CVST包括静脉窦血栓和皮质静脉血栓,孤立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少见,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类,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V或DSA可明确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结果等。结果 ①中青年多见,多急性起病;②临床表现多样化,头痛最多见(86.1%);③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蛋白、细胞可轻度升高;④影像学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及脑梗死等;⑤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有效。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对可疑患者尽早行CT,MRI及MRV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尽早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被误诊 ,多数病例经剖腹探查确诊 ,病死率高达2 0 %~ 5 0 %。作者收集 1 0年来二所医院收治MVT的患者5例 ,现结合文献探讨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 5例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45~ 73岁 ,平均年龄6 0 2岁 ;病程 1天~ 3周。 2例以急腹痛起病 ,3例以隐痛发病 ,后转为阵发性绞痛及持续性疼痛 ;体温在 38℃以上者 2例 ;伴恶心、呕吐 3例 ,便血 1例 ,4例患者存在伴发病 ,其中肝硬化脾切除术后 2例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及急性胰腺炎各 1例。明显腹胀伴肠鸣音减弱…  相似文献   

11.
贺立敏  靳舒莹 《天津医药》2004,32(7):417-417
患者男,50岁,因腹胀2个月,加重伴腹痛1周于2003年1月27日收入内科。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未予重视。1周前空腹饮酒后腹胀加重,伴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并逐渐加重来诊。自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脉搏65次/min,血压130/71mmHg(1mmHg=0.133kPa),心、肺未见异常体征,腹软,剑突下  相似文献   

12.
<正>颅内静脉血栓形成(IVT)是一种罕见脑血管疾病,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约为2/10万[1]。本文报道1例误诊22年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讨论误诊原因。1病历摘要患者女,51岁,因“反复头痛22年”为主诉于2023年5月17日入住我院。患者22年前因顺产后开始出现头痛,呈头顶部持续性搏动性疼痛,轻度到中度疼痛,伴头昏、脚踩棉花感,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丧失,无癫痫发作。患者头痛发作时,到诊所购买“去痛片、头痛粉”,请中医师予以中药、针灸理疗,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较为罕见,且易误诊,我院误诊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本组下肢深静脉血栓31例,其中左下肢18例,右下肢9例,双下肢4例。髂股型(中央型)13例,周围型15例,混合型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应用股动脉插管法行灌注治疗,术后配合股动脉穿刺灌注治疗及抗凝等综合治疗。结果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均缓解,术后随访1年,痊愈51例,5例遗留有活动后下肢肿胀。无复发病例。痊愈率91.0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2002年间10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例,疑诊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死亡2例,1例遗留短肠综合征,7例存活。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和体征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提高认识,早期确诊,术中正确处理,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比较放射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梅丽  靳松 《天津医药》1999,27(9):521-522
对1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比较放射学分析,19例CT检查全部误诊,有的误诊长达10年,MRI对本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佳,此19例CT误诊者首次经MRI检查即明确诊断,并为MRA和DSA(15例)所证实,本病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佳,但若误诊使病程拖延明显难治愈,因此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特殊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1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治经验,分析A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12例病人均以急腹症或肠梗阻收住院,术前明确诊断者9例,其中24h内确诊者仅3例,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的11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0例药物治疗者7例治愈,3例好转。1例手术治疗者痊愈出院。结论: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发现及诊断较困难,治疗药物安全性低,服药时间长,显效慢,所以需要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