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宏力  彭丽燕 《临床荟萃》2011,26(11):963-96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症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2004~2006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首发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在确诊之前,未查心电图的患者有8例,均有按“胃病”治疗经过,治疗时间1~5 d,效果欠佳后,经查心电图及化验血清心肌酶学确诊。14例心电图不典型的无痛性AMI,其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者4例,长期大量抽烟者8例,首发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有8例,以胸闷乏力、心前区不适为主要表现的6例;以休克为表现的2例,均查心电图不能确诊AMI,经查血清心肌酶学后确诊。本组中5例心电图酷似正常的A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症状和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前区不适伴咽痛、颈痛,劳累后加重19例;间断性胸闷,呼吸困难18例;腹部不适,呕吐11例;头痛、晕厥,脑供血不足9例;发热,乏力休克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症状具有多样性,临床医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应不断动态追踪心电图改变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肌钙蛋白。  相似文献   

4.
仲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97-4497
2005—05/2007—10我们临床遇到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27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42~71(平均56.8)岁。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烈持久疼痛(〉30min),或伴胸闷,经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监测血清CK—MB水平,在起病后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3~4d恢复正常;发病24h内ECG无心梗部位相关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5.
目的:熟悉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5-03/2007-03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形态25例,占心肌梗死确诊病例的38.46%。结论: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孙玉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434-243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及意义。方法: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仅有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13例,ST段广泛压低25例,出现异常高尖不对称T波7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5例,其他表现8例。结论: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6小时ST段抬高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资料 男,63岁。因胸痛3h入院。患者3h前无明显诱因突感胸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位于胸骨中下段,不向背部及左肩部等处放散,伴出汗,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咳嗽、腹痛、腹泻。门诊以“胸痛原因待查”收入院。有吸烟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8.
杨家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725-77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宾川县人民医院57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合并症、误诊情况及预后。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年青化,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化,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对不典型心肌梗死(MI)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不典型MI被诊断,但是有些患者,由于ECG表现不典型,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是基层卫生单位。本文介绍不典型MI的相关ECG改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06年荷兰的Einthoven教授发明了心电图描记器,1957年美国学者Holtei发明了动态心电图(Holter),自此,心电图作为诊断各种心脏疾病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冠心病的诊断占据着其他医技检查所不能替代的辅助地位。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发现很多疾病均可引起心电图的变化,心电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完全阴性结果的心电图带给医生的可能是一种假象。冠心病心电图改变主要在ST段和T波,我们将心电图的这些改变称为心肌缺血性变化。但实验证明,冠状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80%时,血流量才减少50%左右。当心电图出现典型改变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一般都己下降70%以上。由此可见,心电图对冠心病早期的诊断是不敏感的。心绞痛发作多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如果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做心电图,就可能出现假阴性心电图。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院士指出:"由于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一次新的调整,心血管疾病尤其如此"。本期"今日关注"话题,刊发一组相关病例报告及专家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道的关注,以期就此展开讨论,指导基层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文献报道不完全川崎病为10%~20%,  相似文献   

12.
肖玉红 《临床荟萃》2008,23(14):991-991
例1,男,71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0小时,于2007年6月21日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时间断服用降压药物,症状好转后停药。入院查体:血压170/100mm Hg,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双肺呼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严重威胁患的生命安全。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得到了新的突破。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往往会遇到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常常使临床医师在造影前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RA)时出现困难。而IRA的判断对于术中造影动脉的选择顺序、造影剂的使用及干预血管的选择、保护措施的运用和患的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表心电图(ECG)对早期冠状动脉定位诊断因其无创、经济、简便易行并能反复记录对AMI的IRA判断有相当大的帮助。众多医学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除了梗死区导联ST段的抬高外,非梗死区导联ST的段变化也能帮助我们判断IRA。现对非梗死区导联ECG的ST段变化所反映的IRA及梗死部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率高 ,病死率高。收集 1994年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 5 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 ,分析误诊原因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 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具有演进性心电图改变 ,血清心肌酶活性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呈急性心肌梗死改变。1.2 临床资料  5 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男 36例 ,女 16例 ,年龄 5 5~ 82岁 ,平均 (6 5± 2 .6 )岁。依据临床症状 ,表现为急腹症 2例 ,急性胃肠炎 2 7例 ,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 6例 ,心律失常 4…  相似文献   

15.
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血管狭窄≥50%病变429支,≥90%病变231支(53.85%),左前降支159支(37.06%),右冠脉30支(6.99%),回旋支39支(9.09%)和左主干3支(0.70%)。单支血管病变63例(30.43%),两支血管病变66例(31.88%),3支冠脉血管病变75例(36.23%)。结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以左前支冠脉血管病变为主,可能存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并导致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MI患病率日渐增多,基层医院在救治AMI中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42例,现回顾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郎九立 《临床荟萃》2006,21(7):F0002-F0002,F0003
急性心肌梗死(AMI)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医生对此病警惕性很高。因AMI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心电图(ECG)表现的某些特征在其他病患也可具备,故也易将具有异常ECG改变的某些疾患误诊为AMI。收集我院2001年8月至2004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根据ECG初步诊断时误诊为AMI的30例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潘如宝 《临床荟萃》2009,24(23):2099-2099
患者,男,41岁,因胸部闷痛21小时于2007年7月20日晚急诊入院。患者自1996年起患有肾病综合征,间歇服用泼尼松(强的松)。于急诊当日凌晨1时出现胸骨后闷痛,伴冷汗,未处理渐缓解,中午1时在活动中再次发作,于晚上8时余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56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04/72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9.
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的ECG改变是AMI实验诊断的基石。临床实践证明:AMI早期约有40%~50%ECG表现不典型,提高其识别能力可减少误漏诊、及时抢救治疗改善患生命预后。为此,拟就其近年的研究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房分离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分离(atrial dissocation)名称甚多,如完全性房内阻滞、房内分离、房间分离、心房脱节、房房脱节等,该心律失常临床较为少见,目前国内多为个案报道[1-3].认识其ECG及临床特点有重要临床意义[4].现将我们遇到3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