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tscher视网膜病变是指胸腹部严重的挤压伤或粉碎性骨折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的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乳头周围的棉絮斑、出血、视网膜黄白色斑等改变。而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是指在非外伤的全身性疾病中眼底出现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的特殊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具有与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相类似的眼底表现,  相似文献   

2.
刘丽  刘敏  赵华  赵俊  强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35-2036
目的:探讨眼挫伤的眼底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表现。方法:对272例325眼眼挫伤分别经直接检眼镜和三面镜检查及FF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眼挫伤可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视神经的损伤,常见的有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黄斑裂孔、脉络膜破裂、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视神经损伤,其中以视网膜震荡多见。结论:对于眼挫伤都应常规检查眼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行FFA检查,以判断眼底的损伤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挫伤眼底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方法对116例(145眼)眼挫伤经直接检眼镜和三面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眼挫伤视功能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视神经受损,常见的有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黄斑裂孔、脉络膜破裂、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视神经损伤。其中以视网膜震荡多见。结论对于眼挫伤的,只要屈光间质清晰,都应检查眼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眼底病损伤部位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的眼部病变眼底特征.方法 1041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2例,占88.70%;女性159例,占11.30%;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1岁.发现HIV感染时间为1个月~10年,平均HIV感染时间为12个月.传播方式为性传播475例,占45.63%;针头注射传播508例,占48.80%;输血传播44例,占4.25%;母婴传播14例,占1.34%.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发现眼底异常改变时行眼压、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不同眼部病变的眼底特征.结果 1041例HIV/AIDS患者中,发现眼部病变247例,占23.73%.其中,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共132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53.44%;其次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共70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28.34%.眼底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动脉瘤,沿血管走行的灶状出血、棉绒斑;CMVR眼底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颗粒状边沿,有的累积视神经.FFA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出血斑呈遮蔽荧光,出血中心轻度强荧光,无荧光渗漏;CMVR表现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血管荧光渗漏和(或)脉络膜透见荧光,视盘及病变区域荧光着染.结论 HIV/AIDS可发生多种眼部病变,以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CMVR最为常见.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灶状出血和(或)棉绒斑,CMVR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病变,有时合并大片出血.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234例新生儿生后24h内进行眼底检查,分析了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原因,总结了几种分娩方式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关系及转归,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对1998年1~6月间我院出生的234例新生儿无选择性地于出生后24h内进行眼底检查。(2)方法:全部新生儿检查前用美多丽滴眼液双眼各滴1次进行散瞳,每例均在较暗房间内进行检查。2 结果(1)视网膜出血发生率:234例新生儿中有视网膜出血者41例,出血率为17.5%,其中双眼出血28例,单眼出血13例。(2)视网膜出血的形态:39例出血发生在视网膜浅层,表现为火焰状及片状、线状,其余2例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眼挫伤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表现.方法 对268例(339只眼)眼挫伤经直接检眼镜和三面镜检查及FFA检查.结果 眼挫伤视功能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视神经受损,常见的有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黄斑裂孔、脉络膜破裂、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视神经损伤.其中以视网膜震荡多见.结论 对于眼挫伤患者,只要屈光间质清晰,都应检查眼底,行FFA检查,以判断眼底病损伤部位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眼底病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经临床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确诊为AIDS并在眼科就诊发现有眼底病变的42例患者的6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只眼中,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7只眼,占56.0%.眼底见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黄白色颗粒状视网膜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血管狭窄、阻塞和白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血管病变21只眼,占32.0%.眼底见视网膜棉绒斑、斑点状出血或微血管瘤.视神经病变3只眼,占4.5%.眼底见不同程度的视盘水肿、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其他眼底病变5只眼,占7.5%.眼底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2只眼,占3.0%;葡萄膜炎3只眼,占4.5%.结论 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白鞘,棉绒斑是AIDS患者常见的眼底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患者的眼底改变特点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已诊断为CMV性视网膜炎的AIDS患者共34例49只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结果 29只眼视网膜上见大片融合性黄白色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炎改变;FFA晚期病灶区域弥漫性荧光素渗漏.12只眼周边部视网膜颗粒状坏死灶,边界欠清,未见明显 视网膜出血、渗出及血管管壁改变;FFA显示病灶区域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4只眼视网膜前见大片灰白色增殖膜;4只眼继发视网膜脱离.结论 CMV性视网膜炎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坏死性的视网膜炎,伴出血及血管炎.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结果10例患者中,6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即可明确诊断,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的局部性强荧光,周围有出血者则有遮蔽荧光环绕,4例FFA表现为视网膜出血遮挡荧光,瘤体显示不清,通过ICGA可见视网膜大动脉上一局灶性的强荧光。其中1例有玻璃体出血。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是视网膜动脉的病理性扩张,FFA检查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视网膜出血较多时,FFA可能难以发现病灶,ICGA能清楚显示视网膜大动脉病损和动脉壁相连,有助于明确诊断。有些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未治疗视力预后亦好,如果视网膜大动脉瘤出血累及黄斑,或导致玻璃体出血,视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应及早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典型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特点以往已有论述,但黄斑囊样水肿时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及形态学特征尚未阐明,为此作者对确诊为黄斑囊样水肿的264例313眼进行了观察。所有病例均进行了眼底照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被检眼中86眼视网膜出血有明确的原因,其中包括糖尿病67眼,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11眼,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1眼,静脉郁滞性视网膜病变5眼和黄斑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例(16只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进展程度进行分期,总结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按眼底病变程度进行分期,其中早期者5例,出血渗出期者6例,视网膜脱离期者3例,晚期者2例。早期患者眼底仅见瘤体,无相关并发症。出血渗出期患者可见瘤体或瘤体周围渗出和出血。视网膜脱离期患者眼底表现为渗出性脱离或增生牵拉视网膜脱离。晚期患者眼底检查见:大量致密纤维膜增生,严重者存在整个视网膜表面,可见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瘤体游离。结论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早期可不发生相关并发症,若病变进展可能发生出血渗出,严重者玻璃体视网膜增生严重,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改变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图像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4月-2009年12月因激光照射致视力下降的患者4例(4眼).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4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各不相同.1例表现为黄斑区板层裂孔,残留薄层外层视网膜,相应部位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光带消失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消失,脉络膜光带下陷并反射略增强,周围视网膜前膜形成,玻璃体腔积血;1例表现为黄斑区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团状高反射(出血).结论:激光致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表现多种多样,OCT能够清晰显示其视网膜损伤的层次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为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52例5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6例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9例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依据眼底表现将视网膜大动脉瘤分为出血型、渗出型和静止型,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彩色眼底照相示,52眼中51眼位于颞侧动脉支, 1眼位于鼻侧动脉支。FFA显示,出血型32眼瘤体合并周围出血,渗出型13眼瘤体合并周围小血管渗漏,静止型7眼(包括彩色眼底照相误判为渗出型的6眼)瘤体内动脉管壁接近正常。6眼行OCT检查者均为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腔壁在视网膜浅层呈环形强反射。9眼行ICGA者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均显影,包括未被FFA发现的出血型3眼。结论 彩色眼底照相拟诊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ICGA检查确诊,拟诊渗出型和静止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FFA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初诊时不同部位眼底出血与之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白血病的患者均进行散瞳后眼底检查,按照视网膜出血的部位和类型进行分组,观察初诊1个月内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发现:视网膜内出血(IRH)、具有白色中心的出血(WCH)、棉絮状斑点(CWS)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无明显相关,而黄斑部出血(MH)的病人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对白血病患者的眼底检查有黄斑部出血时,要密切注意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型超声检查在眼后段挫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65眼)眼后段挫伤进行眼部B型超声检查,并对其眼底表现与B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眼底表现:黄斑水肿26眼(40.0%)、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下出血17眼(26.2%)、黄斑区色素紊乱9眼(13.8%)、玻璃体积血8眼(12.3%)、视盘水肿7眼(10.8%)、视网膜脱离3眼(4.6%)等。B型超声的阳性发现率: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均为100.0%,视盘水肿85.7%,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下出血84.2%,黄斑水肿69.2%,对黄斑色素紊乱不能显示。结论B型超声对眼后段挫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视盘水肿、视网膜大量出血、黄斑水肿等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眼球钝挫伤后眼底损伤的表现及分型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后眼底损害的表现以及分类。方法:185例(185眼)眼球钝挫伤完整资料,对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中心视力损害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眼球钝挫伤后影响视功能的眼底常见损害有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黄斑裂孔、脉络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和视神经损伤等。依据造影检查提供的视网膜组织损伤的形态学特点、部位,结合中心视力损害的程度,临床大体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型。其中轻度31例,占16%;中度101例,占55%;重度53例,占29%。结论:眼球挫伤后眼底损害表现复杂多样,造影检查提供图像资料有利于对照观察和治疗。依据眼底造影图像、中心视力检查结合视网膜解剖学特点进行分型有利于判定病情,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7.
Li Cai  康云帆 《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703-1704
目的: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临床表现。方法:观察分析78例紫绀型先心病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部B超检查等。结果:紫绀型先心病患者78例中有4例视力明显下降,其中3例眼底可见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血管闭塞;18例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2例周边血管旁小片状出血。结论: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可伴发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出血等眼底病变,需定期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据称有2.7~40%,可见于正常分娩和病理性分娩。作者共检查530例新生儿眼底(1,060眼),分娩后1~2天内进行,每例均用0.1%阿托品溶液点眼扩瞳。先用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现出血时,再用直接眼底镜检查。530例中发现112例视网膜出血(21.1%),其中单眼30例(5.6%),双眼82例(15.5%)。按出血情况可分3组:第1组34例(30.4%)出血呈小点状,个别为出血斑,无需治疗,3~7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原因,我们对319例新生儿进行了眼底观察。结果表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为12.23%,头位分娩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腹产者,新生儿窒息亦是视网膜出血的一个发生因素,但新生儿性别、胎次、胎龄、出生体重以及母亲年龄、早孕反应、妊娠中毒症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 AZOOR )是一组急性发作、眼底表现不明显,以单个或多个区域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症候群。其早期可仅表现为视力下降,传统的检测手段,如眼底彩色照相、视野、视网膜电图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等在AZOOR的诊断及随访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