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化不但严重影响视力,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能阻止其形成的抑制剂,一直是眼科学的热点和难点。目的: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角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5—01/04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选用55只出生二三个月雄性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兔抗大鼠核因子κB P6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①实验干预: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25)、地塞米松组(n=25)、正常角膜组(n=5)。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眼液点右眼,2滴,次,3次/d,至术后18d。正常角膜组无干预措施。②实验评估:术后1,3,7,12,18d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取各组角膜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②角膜组织学变化。③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②角膜组织学变化:地塞米松组角膜缝线诱导后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  相似文献   

2.
背景:雷帕霉素全身用药可明确抑制角膜移植后植片新生血管的生长,但雷帕霉素滴眼剂能否起到相同或者类似的作用尚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雷帕霉索滴眼剂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角膜缝线法建立SD大鼠左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雷帕霉素滴眼剂组.各组均术后第1天开始用药,4次/d,1滴,次.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第3,7,14天测量角膜新生血管的长度,计算新生血管面积.14 d后切取角膜行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α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高于雷帕霉素滴眼剂组(P=0),说明雷帕霉索滴眼剂可抑制缝线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滴眼剂组角膜上皮层、浅基质层、新生血管内皮、角膜缝线处上皮以及浸润的炎性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α表达明显降低,病理切片上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果提示雷帕霉素滴眼剂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抑制炎性细胞的分化浸润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背景:核因子κB在转录水平调控着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表达,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中心调控作用.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角膜植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以及环孢霉素A的干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07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及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Wistar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移植后所有受者术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隔日1次,每次2000U,共用3次;2.5 g/L氯霉素眼液滴眼,2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d.50/L托品酰胺眼液滴眼,1次/d,每次2滴,连用1周.环孢霉素A治疗组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10g/L环孢霉素A眼液滴眼,3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后3,7,12,18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在观察期18 d内,同基因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排斥反应指数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P<0.05).结论:环孢霉素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导致角膜透明性降低,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索局部运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每组10只.用NaOH溶液将大鼠右眼角膜烧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点眼,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碱烧伤后12 d处死大鼠,将角膜组织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7,12 d,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 〈0.05).角膜碱烧伤后12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结构紊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较少,角膜组织结构趋于整齐.角膜碱烧伤后12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角膜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大量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稀少,CD31表达较弱.证实局部应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只,体重200~250g。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摘除眼球共10个,剪下完整角膜(带角膜缘),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每份标本连续制作4张4μm切片,1张行HE染色,其余3张分别用于NF-κB、ICAM-1、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结果:正常的大鼠角膜中,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在角膜上皮层细胞内有较弱的基础表达,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而在角膜基质层及内皮细胞未见阳性表达;NF-κB、ICAM-1、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的表达部位及表达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ICAM-1、VEGF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恶性肿瘤耐药研究中发现核因子κ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能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目的:观察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差异。方法:对数期生长的MG63细胞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培养法冲击诱导建立MG63/ADR细胞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将含5.0×106个MG63和MG63/ADR细胞的0.2mL细胞悬液采用皮下接种法注入裸鼠的一侧腋部皮下。第6周处死裸鼠取材。结果与结论:注射MG63和MG63/ADR细胞的2组裸鼠成瘤率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发现MG63/ADR组瘤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G63组(P<0.05)。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导致骨肉瘤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背景:稳定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调控机制,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防治角膜新生血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纳入33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取3只设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兔角膜碱烧伤诱发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设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左眼设为干预组给予姜黄素,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角膜混浊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 结果:正常组没有角膜新生血管生成.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抑制且角膜混浊较轻(P <0.05).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3组中均有表达,对照组和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姜黄素可以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背景:恶性肿瘤耐药研究中发现核因子κ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能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目的:观察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差异。方法:对数期生长的MG63细胞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培养法冲击诱导建立MG63/ADR细胞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将含5.0×106个MG63和MG63/ADR细胞的0.2mL细胞悬液采用皮下接种法注入裸鼠的一侧腋部皮下。第6周处死裸鼠取材。结果与结论:注射MG63和MG63/ADR细胞的2组裸鼠成瘤率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发现MG63/ADR组瘤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G63组(P〈0.05)。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导致骨肉瘤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25,2.83±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2.76,13.63±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86,4.5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G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稳定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调控机制,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防治角膜新生血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33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取3只设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兔角膜碱烧伤诱发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设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左眼设为干预组给予姜黄素,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角膜混浊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没有角膜新生血管生成。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抑制且角膜混浊较轻(P〈0.05)。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3组中均有表达,对照组和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姜黄素可以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动态观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肾小管的表达,探讨它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转录因子-кB(NF-кB)及肾损害之间的关系. 方法 雌性SD大鼠共36只,体质量150~170 g.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手术组根据梗阻时间分3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水合氯醛(4 mg/kg)麻醉,开腹后结扎右侧输尿管,缝合腹腔,即制备UUO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结扎输尿管,缝合腹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кB、MCP-1,Western印迹分析法检测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和lVICP-1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MCP-1 mRNA的表达.光镜检查肾组织的形态改变.生化方法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 结果 与对照组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MCP-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对照组:0.401±0.039,UUO组8h:0.894±0.137;24 h:1.416±0.135;72 h:1.894±0.143,与对照组相比,P<0.05],MCP-1 mRNA表达明显上调,[对照组:50.08±3.210,UUO组8 h:108.25±4.325;24 h:179.34±3.237;72 h:230.12±3.026,与对照组相比,P<0.05],同时NF-кB、p38MAPK蛋白活性增高,[p38MAPK蛋白对照组:110.65±9.734,UUO组8 h:200.15±8.326;24 h:272.74±7.244;72 h:549.11±9.544,与对照组相比,P<0.05],肾小管MCP-1的表达与p38MAPK、NF-кB呈显著正相关(r=0.74、r=0.81,P<0.01). 结论 UUO大鼠.肾小管MCP-1表达增加参与了UUO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病机制;p38MAPK可能介导了NF-кB的表达,进而调节MCP-1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建市大鼠急性内毒素血症模型.雄性Wistar人鼠72只,随机分成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4只)、内素脂多糖(IPS)(L组,n=24只)和LPS预处理组(P组,n=24只),每组义按时间分为2 h组、4 h组、6 h组、12 h组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P组:首次经腹腔注射LPS 0.25mg/kg;24 h后再经腹腔注射IPSO.5 mg/kg,其余两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第二次腹腔注射72 h后,L组和P组经尾静脉一次注射LPS 10 mg/kg,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L组和P组在注射LPS后2,4,6,12 h,N组在注射最后一次NS后2,4,6,12 h,各取6只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TLR-4)、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肿瘤坏死因子-α(tulnor necrosis factor-a,TNF-α)和丙二醛(malondiahtehyde,MDA),抽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F),取肝脏(肝左上叶)用10%的中性甲醛固定.采用SPSS 13.0统汁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内毒素血症时符时间点肝脏组织TLR-4,NF-кB和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内毒素预处理后则有明显下降,其中内毒素血症时4 h组肝脏组织TLR-4,NF-кB和TNF-α分别为(38.76±0.67),(170.82±31.40),(293.16±49.49)和(6.263±0.35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毒素预处理后上述指标降至(22.32±1.35),(135.55±26.44)和(234.23±4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毒素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血症时的肝损伤,其机理可能与肝组织TLR-4,NF-кB和TNF-α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将 2 6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A组为对照组 ,B组为治疗组 ,C组为正常组。治疗组给予 1%L NAME滴眼液局部应用。采用裂隙灯照相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多媒体彩色图像病理分析系统分别计算d7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iNOS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正常大鼠角膜上皮基底膜和基质层即表达iNOS ,新生血管对照组iNOS表达明显增强 ,L NAME治疗组其表达明显受抑制。【结论】iNOS表达水平与炎性角膜新生血管明显相关 ,局部应用 1%的L NAME滴眼液通过抑制iNOS的表达而产生抗新生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淋巴结是角膜的引流区淋巴结.角膜移植后,抗原提呈细胞随着房水经由脉络膜巩膜外途径引流至颈淋巴结而诱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目的:观察在碱烧伤的角膜植床上行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现象,认识颈淋巴结切除抑制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材料:实验于2005-05/2007-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眼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实验室编号2006DA105054).选用SD大鼠104只, Wistar大鼠40只,均为雄性,鼠龄1~2个月,均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所用的白细胞介素2 和干扰素γ ELISA试剂盒由美国Bi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提供.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在眼科研究使用动物的ARVO声明.方法:以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受体大鼠均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受体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行正常角膜移植;B组为颈淋巴结切除组:正常大鼠切除双侧颈淋巴结;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角膜碱烧伤后21 d时行角膜移植;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双侧颈淋巴结切除,21 d后再行角膜移植;每组20只.应用ELISA法检测角膜移植后各组植片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记录角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并比较各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其余24只受体鼠用于在裂隙灯下及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及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病理组织学:正常角膜无炎症及新生血管.碱烧伤后3天时,角膜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3周末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但角膜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碱烧伤后8周时,角膜新生血管已完全消退.②植片平均存活时间: 正常对照组、颈淋巴结切除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分别为(10.40±1.14),(46.30±9.46),(7.00±1.58)和(15.00±3.39)d;颈淋巴结切除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而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较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③移植后角膜中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角膜移植后颈淋巴结切除组植片中无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在角膜移植后3,7,10,14 d,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与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颈淋巴结切除能有效抑制正常及碱烧伤后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