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75%、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TC、TG、LDL-C、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及复发率明显降低,HDL-C、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治疗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只有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1%,低于对照组(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可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究二级预防中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011年4月~2013年6月间本院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52人,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治疗组中有患者80人,对比组中有患者72人,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对比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出院后跟踪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治疗组中病患的总有效率为90%,对比组中病患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另外,治疗组患者TIA、终点事件、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人数均少于对比组,其治疗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较单纯性使用阿司匹林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防治效果更为理想,可作为临床常规性治疗方法推广。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TE-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春香 《临床医药实践》2009,(1Z):1226-122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2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三组均治疗2年,观察三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1.13±0.04)mmol/L、总胆固醇(4.02±0.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3±0.05)mmol/L低于对照组的(1.67±0.05)、(4.76±0.22)、(3.05±0.0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0±0.06)mmol/L高于对照组的(1.37±0.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分到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溶栓、保护脑神经、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以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HDL、LDL、TG、TC等血脂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HDL水平、LDL水平、TG水平、TC水平比较,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DL水平、TG水平分、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70%(2/54)、14.81%(8/54),两组比较,P <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施以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能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总有效率为65.0%;观察组60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比较,经χ2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发挥了协同作用,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的疗效。方法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而对照组为64.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治疗组前后分值减少15.01分,较对照组前后分值减少9.67分,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是临床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43例)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44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S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IMT以及Smax较之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但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观察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阿托伐他汀片10~20 mg,po,q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病死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结果: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3%和5.0%(P>0.05);但观察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vs 36.7%,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应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头晕、呕吐、神志不清、肠胃不适等)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7.66±1.24)分低于对照组的(14.40±2.55)分,Barthel指数(82.01±3.10)分高于对照组的(57.54±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2.87±0.18)mmol/L、TG(1.42±0.66)mmol/L、LDL-C(2.87±0.20)mmol/L均低于对照组(3.37±0.32)、(2.63±0.71)、(3.37...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托伐他汀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独立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水平均下降(P<0.05),而HDL水平上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独立生活能力和血脂水平,总有效率略高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10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两组均治疗2年,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SA组治疗前和ATT+ASA组治疗前血脂水平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T+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5月期间于某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7/50),远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4%(32/50);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阿托伐他汀以及氟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用药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氟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观察组所有研究对象则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观察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进行治疗前的TC、TG、LDL-C、HDL-C等数据水平差异没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上述数据水平比对照组研究对象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复发率方面,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于该病可以产生非常明显的预防作用,其安全性高,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98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低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及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缩小斑块面积,降低不稳定性,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急慢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9,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及观察组(n=39,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IMT及血脂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IMT值及血脂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IMT及血脂水平,可作为辅助治疗常规用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