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求红  余杨桂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24-2226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ln,FFA)表现。建立早期DR的FFA亚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早期DR进行FFA检查.按其分布的主要部位划分为中央型、中周型、混合型;将病例进行中医分型。研究FFA亚分型与病程进展、视力预后、误诊漏诊率及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结果:早期DR的FFA亚分型中以混合型为多占61.9%。中周型的漏诊、误诊率最高;中央型的视力较差且病程进展快,且多为中医的阴阳两虚证。结论:中央型患者多属中医的阴阳两虚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中医证候类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9例DR颈动脉超声资料,比较不同中医证候类型DR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获得的数据,总结证候类型与颈动脉超声之间的关系。结果 DR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组间比较,P 0. 05,差异明显,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类型的年龄统计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阴阳两虚证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P 0. 05)。不同证候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情况存在差异。不同证候类型颈动脉血流PSV、EDV从高到低均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阴阳两虚,RI从高到低依次是阴阳两虚肝肾亏虚气阴两虚(P 0. 05)。结论 DR各中医证候类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得出的有关颈动脉结构、功能改变的相关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为DR诊断和辨证的客观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20年1月―5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0例T2DM患者,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R0期组63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99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18例。收集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结果:阴虚热盛证和痰湿郁热证两组的DR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8 3);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两组的DR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8 3);阴虚热盛证组和痰湿郁热证组DR患病率低于气阴两虚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病程<5年、病程5~10年、病程>10年三组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 85例(2 83只眼 )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1 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 2 0 0只眼 ,阴阳两虚型 3 7只眼 ,血瘀气滞型 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1 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0只眼 ,增殖前期 64只眼 ,增殖期 79只眼。分别与病程、发病率、视力及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病程 5年以下者多为气阴两虚证 ;病程 5~ 1 0年者多为血瘀气滞证 ;病程 1 0年以上者多为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组、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糖尿病患者中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 ,并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单纯期和增殖前期病变中多为气阴两虚证 ;增殖期则多为血瘀气滞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医证型与眼底分级的对应关系,为DR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75例DR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FA),同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简单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①FFA显示轻、中、重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分别是71例、65例和64例。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证型69例、气阴两虚型61例、瘀血阻滞型67例、阴阳两虚型78例。②不同中医证型的DR分级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992,P=0.000。③对应分析显示:阴虚内热型的点集合投影几乎重叠于轻度NPDR的点集合投影;气阴两虚型的点集合与中、重度NPDR的点集合靠近,阴阳两虚型的点集合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的点集合最近,瘀血阻滞型的点集合没有显示与DR某一分级的紧密关系。结论:随着DR程度由轻、中、重度NPDR→PDR的演变,中医证型也呈现由阴虚→气虚→阳虚的证候变化,而瘀血阻滞的病理改变贯穿于D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首诊时的临床资料,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辨证分型,对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阴虚热盛证TC、TG和LDL-c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显著差异;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医证型及其证型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转移酶(angiotensin Ⅰ-converting enzyme,ACE-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研究DR的主要临床证型;并用聚合链酶反应-限制性片段(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聚合链酶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245例不同中医证型的MTHFR、ACE基因多态性.结果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湿热、阴阳两虚、脾虚痰湿五证的合并证,占总例数的97.55%;DR患者阴阳两虚证、脾虚痰湿证组MTHFR基因的TT型基因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携带率较其它证型组明显增加,CC型基因频率和C等位基因携带率明显下降,ACE基因DD型基因频率和D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增加、Ⅱ型基因频率和I等位基因携带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脾虚痰湿证与阴阳两虚证组比较,MTHFR、ACE基因各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湿热、阴阳两虚、脾虚痰湿五证的合并证为DR的主要证型;阴阳两虚证组、脾虚痰湿证组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ACE缺失型多态性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辨证分型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理论基础,在病程各个阶段其中医证型往往存在差异。归纳总结了DKD进展过程中医证型的变化,发现脾肾气虚证是DKD主要证型,认为DKD中医证型迁移过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衰湿浊瘀阻型”。进一步归纳DKD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因子(TWEAK)等炎症因子与DKD进展及中医证型变迁有关。此外,DKD中医证型从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变化至阴阳两虚证,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发生改变,能够为DKD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6):516-518
目的 :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中医临床特点,为BPPV中医辨证施治及个体化防治提供证据。方法:连续采集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92例,回顾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同病变位置、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差异总结老年BPPV的中医临床特点。结果:收集的92例BPPV患者以后半规管病变者数量最多(65例);混合型半规管病变患者中合并冠心病与脑血管病的比例均高于后半规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后半规管病变组合并冠心病人数比较P=0.008,与后半规管病变组合并脑血管病人数比较P=0.039);中医证型方面,痰湿壅盛证患者最多,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病程方面,阴阳两虚证组患者中病程大于3年者占57.14%,明显高于肝火亢盛与痰湿壅盛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P=0.017,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P=0.001)。结论:老年BPPV以痰湿壅盛及阴虚阳亢证为多,并以后半规管病变为主,阴阳两虚证患者病程较长,混合型病变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情况更普遍,说明本病具有早期实邪为主、中期虚实夹杂、晚期脏腑阴阳俱虚、久病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