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在胸椎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14例.其中6例胸椎转移瘤行病变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前路针棒内固定;4例胸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钉棒内固定;2例胸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2例胸椎椎体骨折合并脱位行脱位椎体复位、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前路钉棒内固定. 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内固定效果确切.14例术后随访 4~12个月,14例胸背痛完全消失,13例脊髓压迫症中除1例转移瘤无改善外,其余12例肌力术前A~D级,术后恢复至C~E级. 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通道辅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腰椎椎旁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 ~2020年3月12例胸腰椎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腰椎椎旁肿瘤8例,胸椎椎旁肿瘤4例.肿瘤长径1.5~3.5 cm,平均2.3 cm.临床症状包括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10例,感觉障碍(麻木)6例,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下弧形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腋下弧形小切口(切口长度6-14cm,平均11.6cm)对185例胸部疾病的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包括气胸、血气胸、肺部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食管良恶性肿瘤以及贲门癌等.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无手术死亡,并发症率为4.8%.结论:腋下弧形小切口开胸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轻、出血少、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恢复快以及美观等优点,是治疗胸部疾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腋下弧形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腋下弧形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腋下背阔肌及前锯肌之间隙弧形小切口(切口长8~14 cm)对65例胸部疾病进行手术,包括气胸、血气胸(13例),肺部良恶性肿瘤(23例),纵隔肿瘤(4例),食管良恶性肿瘤及贲门癌(25例).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并发症4例,其中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胃吻合口漏1例,发生率6.2%(4/65). 结论腋下弧形小切口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恢复快以及美观等优点,是治疗胸部疾病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手术治疗胸椎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的创伤、安全性、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4月我院施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17例。对照组在均衡年龄、性别和疾病构成的条件下,选择开胸脊柱前路手术22例。对两组的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围手术期参数: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胸痛持续时间、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与开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胸腔引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小切口组2例(11.8%);开胸组3例(13.6%),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临床疗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15.8个月,开胸组平均随访17.6个月。胸背痛缓解率两组均为100%。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切口组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随访期间未见上下椎体肿瘤及结核的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椎疾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与胸腔镜辅助下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方法 将34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10例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术,平均年龄14.4岁,平均Cobb角52.9°。B组24例患者接受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平均年龄14.5岁,平均Cobb角45.4°。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肋骨作为移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固定节段的CT扫描并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通过测量术后CT片以及不同随访时间的X线片,对两组病例的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矫形效果以及矫正丢失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胸弯大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均超过40%,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早期矫正丢失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后均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能够获得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同样满意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前者早期矫正丢失明显可能与固定的棒较细有关。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胸腰椎旁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1年11月~1997年8月,我们采用正中切口、椎板切除,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切除巨大突向椎旁的哑铃形神经源性椎管内肿瘤12例,效果满意。现结合有关文献对手术入路作一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2~45岁。平均328...  相似文献   

10.
微创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1993年5月~2009年3月,经微创手术切除42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切除29例,其中16例加小切口辅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10例;哑铃形肿瘤3例,均后正中切口切除椎管内肿瘤,1例胸腔镜切除胸内肿瘤,2例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结果 4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中转开胸。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34例随访6个月~14年,其中3年16例,3~5年13例,5年5例。无局部复发。结论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胸腔镜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对有胸膜粘连或肿瘤长入椎间孔者,应选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乳腺纤维导管镜下行美兰定位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乳晕旁弧形切口,35例采用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 结果:乳腺纤维导管镜确定病变象限应用美兰染色后行乳腺区段切除,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切口均能安全、准确切除病灶,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复发病例,切口美观。 结论:乳腺纤维导管镜结合美兰染色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2种切口均适宜,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测量两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24h及术后48h外周血中肌酸激酶浓度;于手术开始、术毕取椎旁肌肉组织,测量组织内肌酸激酶浓度,并行组织学观察,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椎间盘镜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术中出血少,皮肤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外周血CK升高幅度小,椎旁肌损伤小。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对椎旁肌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7例予以传统入路(传统组),16例予以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长度也要短于传统组,术后体温及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局麻加术中腰麻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刘西斗1阎茹1施行腰椎间盘手术,麻醉选择各家不一。各种麻醉均有优缺点,手术者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术方式选择麻醉。作者自1993~1996年施行小切口经椎板间隙扩大开窗、椎间盘摘除术536例,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加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优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l例诊断为纵隔疾病的患者行胸骨旁小切口进行活检。结果 21例均通过胸骨旁小切口取到足够的组织标本并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胸骨旁小切口活检术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易于为患者接受,对纵隔疾病的诊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72-1374
[目的]探讨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采用本手术方式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椎旁小切口Quadrant辅助下肌间隙入路,行患侧关节突切除,减压后椎体间融合,常规固定系统固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疼痛、神经功能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时间,患者VAS、ODI和术前相比获得较好的改善(P0.05),影像学数据显示骨性融合率为84.4%。[结论]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损伤小、手术费用低,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中16例术后复查腰椎MRI,比较手术间隙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105±14)min;术中出血量120~350(175±75)ml;切口长度3.5~5.0(4.2±0.6)cm,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0(23±9.5)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内置物失败发生。术后及随访期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MRI测量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小(P0.05),并未见明显的椎旁肌纤维化。结论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胸椎自身的特点,胸肋小关节、肋横突小关节与胸椎后小关节相联结共同组成稳定的结构,加之胸椎后小关节呈冠状面及胸廓的保护作用,所以胸椎较其它椎体解剖结构相对稳定,活动范围很小[1];一旦因其它原因造成小关节紊乱,对脊椎的复位同样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笔者在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时,在患椎的“兄弟椎”旁先使用浮针松解软组织紧张,随后手法复位,复位更易成功,且疼痛减轻程度更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单根Luque棒加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治青春型特发性胸椎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Luque手术。方法:10例青春型特发性胸椎侧凸畸形患者,采用单根Luque棒加椎板下钢丝矫形融合术。结果:8例获得1~3年随访,术前侧凸平均63°,术后平均30°,平均矫正524%。该术式与同期所做5例Luque手术比较,两者对畸形矫正效果相接近,但前者手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结论:初步观察认为,单根Luque棒加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治青春型特发性胸椎侧凸是一种改良Luque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