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对照组输注未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白细胞滤除处理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对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浓度无影响(P>0.05)。血液制品经滤除白细胞处理后,Na+、K+、pH值、细菌、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回收率等项目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主要用于准备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和需要反复输血患者的临床输血与同时免疫的研究.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国内外输血界公认为,去白细胞输血具有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病病原体的危险性.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去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进一步观察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的影响,笔者对胶州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98例肿瘤患者跟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科血液病或癌症病人常因血小板减少及贫血而需要输血。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那些少见但却潜在威胁病人生命的一些输血反应,如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脓毒血症、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较常见的两种输血反应,它们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或降低输血疗效。过去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达30%。而使用少白细胞血液制品(包括单采血小板)后,其发生率仅有0.03%~2.1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则小于1%。发热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病人输注手工混合血小板及未经去白细胞处理的…  相似文献   

4.
输血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支持疗法,特别是在手术患者和贫血患者中应用广泛。常见的血液制品有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等。其中,红细胞制品针对不同患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做一些处理,比如去白细胞,洗涤或者辐照后,得到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辐照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经过处理后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过敏反应,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其次,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还需要对红细胞制品进行CMV和HbS检测,来确保该类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本文对这几种特殊处理后的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合理用血有所帮助,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发生机理有多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输入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  相似文献   

6.
对输血患者使用TA-CRF1型去白细胞输血过滤器,可有效清除所输血液的白细胞,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R)。认为NHFR和其他输血反应常与供血者的白细胞不相容性有关,使用上述过滤器是预防反应的较好方法。并安全、简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应用观察$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蚁少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魏开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何东娟$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州350003@张贞铿  相似文献   

7.
去白细胞滤器对血脂滤过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去白细胞滤器在输血领域已经被广泛使用.滤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减少术后感染、病毒传播等.国内对使用去白细胞滤器滤除血脂的情况未见报道.笔者主要考察去白细胞滤器对血脂的滤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儿科血液病或癌症病人常因血小板减少及贫血而需要输血。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那些少见但却潜在威胁病人生命的一些输血反应,如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脓毒血症、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较常见的两种输血反应,它们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或降低输血疗效。过去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达30%。而使用少白细胞血液制品(包括单采血小板)后,其发生率仅有0.03%~2.1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则小于1%。发热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病人输注手工混合血小板及未经去白细胞处理的血液制品。这种情况,临床上通常在输血前给予扑热息痛、苯海拉明或者两者合用。尽管临床至今没有实验证实输血前给药的效果,但估计输血前给药率为61.5%~80%。目前,由于血液保存前进行去除白细胞处理、或使用单采血小板及限制血小板储存时间减少了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输血前常规给药的作用变得不明确。在一个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中,Wang等报道输血前合并使用扑热息痛及苯海拉明不能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前常规给药并非绝对有益。如反复给予治疗剂量的扑热息痛会引起肝损伤,严重过量则会导致肝中毒。苯海拉明对人的记忆力、精神行为和情绪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影响。两种药物尽管都相对便宜,但常规输血前给药增加病人的费用及护理时间。  相似文献   

9.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0.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0月~2003年10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去除白细胞血液临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治疗中常伴有不良反应,尤其是输入含白细胞的血液常引发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等,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输血疗效,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复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含有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的细胞因子的库存血液所致.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和普及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旨在减少和降低含有白细胞血液引发同种免疫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疗效.为较客观地评估去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我们对1999年以来石家庄地区部分医院使用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前后一段时期,引发的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情况作了回顾性调查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防御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抵制外来病原体对人体的侵害.但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非治疗性白细胞同种异体输注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1].当前对血液病、器官移植、手术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的治疗中,输血应用最为广泛,输血患者可能发生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安全输血已成为国内外临床治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交叉配血和仔细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核对,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很少,然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继续发生,当病人需再次输血时,临床医师就要考虑选择一种合适的血液成分。因为白细胞被认为是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故血库就为发生此种反应的病人制备去白膜的红细胞成分。去白膜有几种方法:倒置离心法、手工盐水洗涤法和使用自动化细胞洗涤机。作者根据1980年美国一个地区血液中心给医院供血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分析,确定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58  
血液作为一种组成复杂的组织已经常规应用了一个世纪,自1818 年发现其种属特异性和1900年发现红细胞抗原主侧配血以来的半个世纪,人们主要关注输血后白细胞引起的各种效应[1].20世纪70年代报道用离心法去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副作用后,去白细胞也逐渐常规应用于制备各种血液制品,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2].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都表明,去白细胞具有三项已得到国内外输血界公认的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HLA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I/Ⅱ)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在以下几方面也可能有效:①防止输血传播C MV、HTLV-Ⅰ/Ⅱ以外的病毒,清除细菌和寄生虫;②防止或消除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综合征;③防止输血后GVHD(PTGVHD);④降低传播克劳伊氏病(CJD)和新型变异克劳伊氏病(nvCJD)的危险性.正是最后一点促使英国在19 99年底制定了常规去白细胞输血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去白细胞血液制品正在被临床逐渐接受,洗涤红细胞(WRC)是一种目前认为比较安全的红细胞制剂。是临床输血中较常用的血液制品。2005~02本血站全面开展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笔者将去白细胞滤器和无菌接驳机引用到洗涤红细胞制备过程中,在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进,现将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以下称去白洗涤红细胞)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又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通过交叉配血和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标本的核对及免疫合血的应用,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极少,然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还常遇到。这些病例中,随着输血器材及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细菌性热源污染所致发热反应已明显减少,但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主要部分,特别是多次输注全血的患者中,体内容易产生HLA抗体,从而引起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认为,当病人发生过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而再次需要输血时,选择一种合适的血液成分就变得尤为重要。作者协同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对2002年3月-2003年12月间肿瘤中心患者第一次输血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输血2次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含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方法将2004年12月~2005年10月质控抽检的去细胞白前后50袋红细胞悬液的白细胞残留量作对比分析。结果去白细胞前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是去白细胞后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的1300多倍。结论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是一潜在的致病因子,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 17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0.31%,其中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以过敏反应最高,占0.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0.09%,其它反应占0.01%;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手工血小板最高,占1.0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分别占0.26%,0.69%,其次是机采血小板,占0.56%,最后是新鲜、普通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分别占0.29%、0.20%,冷沉淀不良反应最低,占0.11%,未见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本院成分输血率占99.98%,全血使用率比较少,也未见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及输血工作者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