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服补液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犬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犬20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放血制作致死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不补液组(NR组,n=8)、口服补液组(OR组,n=6)和静脉补液组(IR组,n=6).失血后24 h内NR组无治疗,OR组和IR组于制模完成后即刻分别经胃管或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 h开始各组动物均实施静脉补液,输入2倍失血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葡萄糖盐水和复合氨基酸补充生理消耗量.于失血前(T0,基础状态)、失血后2h(T1)、4 h(T2)、8h(T3)、24 h(T4)、48 h(T5)和72 h(T6)时在非麻醉状态下测定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心指数(CI)、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及小肠粘膜血流量(IMBF),并记录犬尿量及失血后72 h内死亡情况.结果 NR组、OR组和IR组病死率分别为63%、33%和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NR组T1-6时、OR组T1-5时、IR组T1-4时MAP、CI和dp/dtmax降低,3组失血后各时点SVR增高,IMBF降低(P<0.05),IR组和OR组T6时MAP、CI和dp/d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R组比较,OR组和IR组MAP、CI、dp/dtmax 和IMBF升高,SVR降低,尿量增多(P<0.05);与IR组比较,OR组MAP、CI、dp/dtmax和IMBF降低,SVR升高,尿量降低(P<0.05).结论 大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后24 h内口服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机体微循环灌注,从而改善机体的生存状态,具有显著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丙戊酸钠诱导SW1990凋亡的机制.方法 应用1、2、3、4、5 mmol/L的丙戊酸钠干预SW1990细胞,以未干预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取3 mmol/L丙戊酸钠干预SW1990细胞24、48、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 丙戊酸钠对SW1990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组、不同时间组间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mol/L丙戊酸钠干预SW1990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分别为(15.79 ±2.18)%、(26.73±2.36)%、(38.74±1.83)%,与对照组早期凋亡率[(2.99±0.87)%]比较,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经丙戊酸钠干预的SW1990细胞高表达Survivin基因(5.152±1.835),在经3 mmol/L丙戊酸钠干预24、48、72 h后,Surv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977±1.531、2.639±1.017、1.034±0.239,随药物干预时间的延长Surv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内源性凋亡途径,下调Survivin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烧伤休克口服补液犬血循环指标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24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不补液(NR)组、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ORS液)组和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卡巴胆碱(ORS/CAR)组,分别于伤前和伤后3、6、9、24、48h测定平均动脉压(MAP)、胃黏膜内pH值(pHi)、肠腔内压力(IP)、血浆D-乳酸含量、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24、48 h尿量等指标,同时记录伤后呕吐量。结果:烧伤后ORS组和ORS/CAR组犬MAP及48 h尿量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但均高于NR组(P均〈0.05);烧伤后NR组胃pHi低于两补液组(P〈0.05),并且ORS组胃phi低于ORS/CAR组(P〈0.05);烧伤后各组IP、DAO和D-乳酸均升高,其中ORS组IP和DAO始终高于ORS/CAR组(P〈0.05);ORS组D-乳酸仅在伤后48h与ORS/CAR组有差异(P〈0.05)。结论:卡巴胆碱能显著改善烧伤休克口服补液时的胃肠功能和循环指标,提高烧伤休克口服液体复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产妇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时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液(HSH)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子痫前期产妇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0).观察组先输注5 ml/kg HSH,再输注复方氯化钠;对照组仅输注复方氯化钠.抽取静脉血检测手术前后RBC、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电解质;记录术中MAP、HR、输液量、失血量、尿量和术后24 h内产妇进液量与出液量;记录麻黄碱的应用例数以及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结果 两组RBC、Hct、Plt和血清电解质手术前后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HR组内、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MAP在麻醉后5、8、10 min及术毕四个时点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MAP在麻醉后四个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内输液量、尿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痫前期产妇腰麻下行剖宫产术时输入5 ml/kg HSH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6%羟乙基淀粉(6%HES,200/0.5)液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拟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失血量超过预估血容量的10%时,HES组使 用等量6%HES扩容;晶体液(Crys)组用3倍复方氯化钠补充血容量.诱导后30 min和手术开始后60、120、180min测定心率(HR)、有创动脉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血气、电解质浓度和血、尿渗透压及胃粘膜pH值(i-pH).同时记录手术前后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酐(Cr)、术中和术后24 h尿量及凝血机制(PT、PA)的变化.结果HES组MAP在手术160、170 min时明显高于Crys组(P<0.05);手术90~170 min时,HES组病人CVP高于Crys组(P<0.05);手术180 min时,HES组的i-pH低于Crys组(P<0.05).HES组术后血淀粉酶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病人术后PT和PA均有明显改变(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6%HES作为容量替代治疗用品是安全有效的,但肾功能不全病史、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应注意相关功能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无液体复苏时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存活率和脏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烫组(n=10),烫伤组(n=18),烫伤+2-甲基-2-乙酸组(2M2P组,n=18)和烫伤+丙戊酸钠组(VPANa组,n=18).烫伤组于80 ℃水浴浸泡背部15 s、双下肢15 s、腹部8 s,造成50%TBSAⅢ度烫伤.假烫组于37 ℃水浴浸泡,部位和时间与烫伤组相同. 2M2P组和VPANa组致伤方法同烫伤组,并于烫伤后即刻皮下注射2M2P或VPANa 300 mg/kg.各组大鼠烫伤深度经组织病理证实,于伤后2h和6h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脏器功能指标.另66只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n=18)、2M2P组(n=24)和VPANa组(n=24),观察其伤后6 h和12 h生存率.结果:VPANa组生存时间为(776.7±89.5)min,显著高于烫伤组[(360.8±27.4)min]和 2M2P组[(512.5±52.2)min],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PANa组伤后6 h和12 h生存率分别为83.3%和50.0%,显著高于烫伤组(50.0%和0)和2M2P组(66.7%和1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M2P组6 h和12 h生存率也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烫伤及烫伤后各处理组伤后2 h和6 h ALT、Cr和CK-MB均显著高于假烫组(P<0.05).伤后6 h VPANa组ALT、Cr和CK-MB显著低于烫伤组和2M2P组(P均<0.05),2M2P组虽低于烫伤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能显著改善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脏器功能指标,延长动物生存时间.丙戊酸钠作用明显强于2M2P,有希望成为战场或灾害现场无液体复苏条件下救治致死性烧伤休克的潜力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口服补液对犬50%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胃、空肠及膀胱置管,24 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其颈、背和胸、腹部约50%TBSA Ⅲ.烧伤.随机分为不补液(NR)、口服补液(OR)和静脉补液(IR)三组,每组6只.伤后第1个24 h NR组无治疗,OR和IR组于伤后30 min开始按Parkland公式分别从胃管和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伤后24 h起各组犬均实施静脉补液.测定犬伤前(0 h)和伤后2、4、8、24、48和72 h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心输出量(CO)、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尿量以及胃黏膜CO2分压(PgCO2)和小肠黏膜血流量(IMBF),并记录伤后72 h死亡率.结果 与伤前相比,各组犬MAP、CO、dp/dtmax,、IMBF和尿量在伤后2 h均大幅降低(P<0.01),而SVR和PgCO2显著升高.两补液组上述指标伤后8 h开始恢复,72 h IR组除IMBF外均恢复至伤前水平,但OR组CO、SVR及胃肠组织灌流指标仍差于伤前水平(P<0.01).NR组上述指标持续恶化,伤后24 h内无尿并全部死亡.OR组血液动力学和内脏组织灌流指标显著优于NR组,但差于IR组.伤后72 h死亡率NR组为6/6、OR组3/6,而IR组为0/6.结论 50%TBSA烧伤后早期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效果虽差于静脉补液,但相比不补液,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内脏组织灌流,减少早期死亡,有潜力成为战争或灾害时静脉液体复苏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对脂多糖(LPS)休克大鼠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A组静注复方氨酸钠5~7 ml,1 h后静注LPS 10 mg/kg;B组静脉给予4%丙二酰-谷氨酰胺5~7 ml,1 h后静注LPS 10 mg/kg;C组静脉泵注复方乳酸钠5~7 ml.LPS注射前、后,持续监测MAP、HR.LPS注射6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和收缩末直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分钟心输出量(CO).结果 注射LPS3~6 h,A组和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注射LPS 6 h后,与C组比较,A、B组LVEDD、、LVESD明显缩短,FS、CO明显降低(P<0.05);同时A组明显短于和低于B组(P<0.05).结论 谷氨酰胺能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损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8):高剂量液体复苏组(HLR组)、中剂量液体复苏组(MLR组)、低剂量液体复苏组(LLR组)及未复苏组(Sham组),前3组的液体复苏剂量分别为45、30和15 mL / (kg · h)。复苏后检测所有大鼠肠黏膜的通透性。于复苏后24、48及72 h,均分别抽取6只大鼠检测动脉血中乳酸和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测量肠湿/干重比,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评分。结果 复苏后,HLR组的肠黏膜通透性高于其余3组(P<0.05)。复苏3~8 h内,Sham组的所有大鼠均死亡,而其余3组大鼠均存活。术后24 h时LLR组的乳酸水平低于其余2组(P<0.05);HLR组的TNF-α水平在术后24、48及72 h均高于其余2组(P<0.05),在48 h时,LLR组低于MLR组(P<0.05);术后24 h时,LLR组的肠湿/干重比最低,HLR组最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大鼠肠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均随时间好转,但在48和72 h时,LLR组的肠绒毛基本正常。结论 复苏剂量为15 mL / (kg · h)的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术后早期酸中毒的程度和TNF-α的释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轻对肠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联合癫痫平序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更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方法7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癫痫平的剂量调整,对照组为丙戊酸钠常规疗法。观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时间与发作频率的相互关系。结果治疗组(40例)有效控制发作,较对照组(36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两组治疗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积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癫痫治疗过程中,丙戊酸钠联合癫痫平序贯疗法,中西药作用机制协同、时间互补、效应增强,疗效优于单用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生存率和脏器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液体复苏疗法的替代作用.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体重(270±20)g,按全血容量的45%放血制成致死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刻补液组、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和足三里+延迟补液组,每组12只.即刻补液组于失血后10 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渗盐溶液(7.5%氯化钠/6%右旋糖酐液,HSD)及高渗盐复合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霍姆)用于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3名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为霍姆组(HH组)和HSD组,分别使用霍姆和HSD进行液体复苏,于To(入院时)、15分钟(L)、30分钟(B)、60分钟(B)不同时间点监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VOL)变化;监测人院时及输液60分钟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GCS评分;记录早期复苏时间、术前总输液量、胶体液比例;记录入院后24小时死亡率、1周死亡率。结果输液后30分钟、60分钟,HH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大于HsD组(P≮O.05)。输液60分钟,HH组的心率显著小于HSD组(P〈0.05)。在15分钟、30分钟、60分钟,HH组的尿量显著多于HSD组(P〈0.05)。HH组患者60分钟后测得HCT与Hb均较人院时有显著下降(P〈0.05)。HSD组60分钟后的HCT与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O.05),而输液60分钟后的Hb显著低于入院前(P〈O.05)。GCS评分,HH组液体复苏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O.05),而HSD组前后却没有显著差异。液体复苏60分钟后的GCS值HH组显著大于HSD组(RO.05)。HH组手术前平均输液量显著少于HSD组fP〈0,05)。人院24小时内及1周内,HH纽死亡率均稍低于HSD组死亡率,但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在颅脑外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补充高渗盐复合液不仅能更快的纠正组织低灌注,保护重要心、脑、肺等脏器,降低颅内压,还能减少输液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日间无痛人流术的效果及对离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20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A组)和单纯异丙酚组(B组)各100例。A组:瑞芬太尼0.3ug/kg.异丙酚1.5mg/kg。B组:异丙酚2mg/kg。分别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的HR.SBP、DBP和SpO2及异丙酚总量、苏醒时间、以及离院时间。结果:A组术前.术中.术后的SPO2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动脉压术前、术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与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P〈0.01)。心率术前、术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与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P〈0.01)。B组术前、术后SPO2没有显著差异.术中与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动脉压术前.术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与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术中、术后的HR没有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总量(P〈0.01),清醒时闻(P〈0.01)离院时间(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术效果好.安全可行,能减少病人留院时间.加快日间手术室的运转。但术中需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术后急性肺水肿是一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除与液有关外其主要的发生机制为全身炎症反应。纠正低氧和迅速清除肺水是其主要的治疗。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血液净化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既有效清除大量体内多余液体,又能清除可溶性炎症介质,改善患者预后。但针对急性肺水肿应用PHVHF临床治疗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PHVHF对ARDS患者的肺血管通透性。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术后急性肺水肿伴休克少尿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综合治疗;积极治疗休克。采用PHLIPS MP50监护仪,记录患者心电、呼吸及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指数,胸内血容量、心排量。PHVHF方法;前后稀释各50%,血流星200-250ml/min,超滤及抗凝依临床需求需定。72h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前后稀释各50%,血流量200—250ml/min.超滤及抗凝临床需求而定。72h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其中每日HVHF[85ml(kg·h)]治疗6-8h后,续行CVVH治疗, [35ml/(kg·h)]。结果:本组患者平均置换液流量69.3±8.6升/日。接受PHVHF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改善,HPACHEll评分、SOFA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命体征趋于稳定。PHVHIF治疗后24小时,患者氧合指数、吸氧浓度、气道峰压显著降低,肺顺应性升高(p〈0.5),PHVHF后48小时、72小时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指数较治疗前显善降低。胸内血容量,全心舒张末容积降低,而心排量趋于稳定。结论:针对创伤和术后急性肺水肿患者。早期应用PVHF可能改善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肺水肿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PHVHF充分利用了早期滤过膜通透性及吸附性能好,而随时间延长HVHF清除率逐渐降低这一特性,临床操作简化,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星状神经节阻滞(R-SGB)对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全麻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于全麻诱导前15分钟用1%利多卡因10ml经c6入路行R-SGB,对照组诱导前同法注射10mf生理盐水。观察气管插管前后SBP、DBP.MBP、HR、ECG,Sp02和RPP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各时点与入室基础值比较,仅诱导后SBP.DBP、MBP鼠著降低.窥喉时HRP和RPP显著升高(P〈0.01);在插管3min后已恢复至基础值。而对照组诱导后SBP、DBP,MBP显著降低(P〈0.01);窥喉时SBP、DBP、MBP.HR、RPP均显著升高(P〈0.01).并持续至播管后5分钟。组间比较.对照组升高的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或P〈0.01)。结论:R-SGB对全麻气管插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可用于调控全麻插管期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复合丙泊酚用于肩周炎松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晚期肩周炎行肩关节松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观察2组给药前、松解术中HR和MAP,并术中躁动的发生率和躁动程度,术后进行VAS评分。结果 F组和D组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与F组比较,D组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术中F组HR明显快于D组、F组MAP明显高于D组;术后4 h、12 h时VAS评分F组明显高于D组。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用于肩周炎松解术优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提高麻醉镇痛的效果且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于内关穴位进行电神经刺激疗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循环、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穴位组、非穴位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监测术前及术后24 h三组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术中监测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3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2、T3时,穴位组患者MAP、HR无明显变化;与T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非穴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穴位组患者心肌酶谱无明显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非穴位组、对照组(P<0.05);非穴位组、对照组患者CK、AST明显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循环及心肌酶谱均可发生改变,容易诱发心肌损伤,老年及心脏病患者尤应注意。电针内关可抑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心肌酶的增加,保证循环稳定,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对致死性烧伤休克犬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组织含水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补液组和烧伤PNU282987组,每组6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于伤后0.5 h分别通过颈静脉补液,烧伤补液组给予林格液,烧伤PNU282987组给予等量含有PNU282987 (0.38 mg/kg)的林格液.补液量和速率均根据Parkland公式确定.于伤前和伤后2、4、8、12和24 h颈静脉取血,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于伤后24 h处死动物,留取心、肝、脾、肺、肾和回肠组织,测定组织含水率.结果:两组犬伤后SOD水平显著降低;伤后4 h起烧伤PNU282987组SOD水平显著高于烧伤补液组(P<0.05),而单纯烧伤组SOD水平持续降低.两组犬伤后MDA水平均上升,伤后4h起烧伤PNU282987组血浆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烧伤补液组(P<0.05).烧伤PNU282987组脏器含水率显著低于烧伤补液组[心:(68.6±1.1)% vs.(78.3±1.8)%;肝:(70.0±1.4)% vs.( 79.8±0.7)%;脾:(67.2±1.2)% vs.(78.8±0.8)%;肺:(74.3±0.5)% vs.( 80.2±1.6)%;肾:(71.2±0.8)% vs.( 80.1±0.9)%;回肠:(68.9±1.1)% vs.( 78.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U282987能抑制烧伤休克犬复苏时引起的脏器氧自由基生成,减轻组织水肿,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1的蛋白及mRNA在不同培养时间的表达水平,了解与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相关的MMPs/TIMPs系统参与PCOS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行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PCOS患者30例,对照组为同期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30例。密度梯度法获得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细胞贴壁培养,分别在培养24、48和72h收集颗粒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颗粒细胞中MMP-2、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颗粒细胞中MMP-2、MMP-9和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1)PCOS组黄素化颗粒细胞MMP-2,-9蛋白表达在各培养时间点(24、48、7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MMP-2蛋白表达水平在48、72h相对于24h的比值,以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在72h相对于24h的比值,PCOS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PCOS组MMP-2mRNA在24、48、72h的表达,MMP-9mRNA在48、72h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MP-2,-9mRNA表达水平在48、72h相对于24h的比值,PCOS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PCOS组TIMP-1蛋白及mRNA表达在24、48、72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升高,其MMPs/TIMPs的平衡状态向蛋白酶的活性增强方向移动,可能与PCOS患者黄体功能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