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慧卿 《临床荟萃》2003,18(20):1156-1157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 (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以致食管下段黏膜较长时间与酸性 ,或酸性加碱性反流物接触 ,使该处黏膜发生化学性炎症。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GERD的发病机制是对立统一破坏的结果 ,即当食管黏膜上皮与胃内容物长时间接触时 ,反流物的攻击力超出健康食管上皮的承受能力 ;或上皮与胃内容物接触时间基本正常 ,但反流物攻击力强、食管存在上皮缺陷时 ,均足以产生食管黏膜损伤、GERD ,甚至食管…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E)指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改变。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作者回顾本院20134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BE患者45例,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交界部活检黏膜被覆的柱状上皮存在两种情况,一表示为胃近端黏膜上皮;二表示食管远端柱状上皮化生。这两种情况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预后,有必要予以明确区分,因为食管柱状上皮化生是Barrett食管的前期病变,与癌变相关。本文对胃食管交界部位的解剖组织学、炎症病因学、肠化生与异型增生概念的一些更新进行了归纳,并就该部位活检黏膜的诊断思路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组织学表现为含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在形态学和超微结构上具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特点。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伴有GERD症状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约有12%的患者被发现BE。目前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先兆,属癌前状态,约有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Barrett食管(barrecc esophagus,BE)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胃镜下表现度食管动力改变,以提高BE的诊断率,以期早期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4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行食管动力检查提示LESP厦屏障压(LESP-GS)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酸反流总次数以度食管下段pH〈4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系统治疗后,41例患者在该院行胃镜复诊,21例(51.22%)仍为BE,19例(46.34%)患者恢复正常食管上皮,1例(2.44%)进展为食管腺癌。结论 BE是胃食管反流痛(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严重的并发症;内镜下治疗联合抑酸治疗为BE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浩  林万隆  周汉高  潘伯荣 《新医学》2000,31(4):212-213
1 引言 Barrett食管系指食管远端正常的覆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的组织学改变。内科治疗目前多数选用抑酸药、H2受体阻滞药、质子泵抑制药及促胃动力药物,外科则采用贲门成形术。但以上治疗均仅可缓解症状,而无法逆转其肠上皮化生转为Barrett食管的病程[1]。作者根据食管上皮基底细胞在正常酸度环境下可诱导向鳞状上皮转化的原理,在抑酸条件下,采用双极电凝治疗Barrett食管20例次,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为1994年1月至…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     
<正>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F)是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1953年Allisonll和Johnstone把食管柱状上皮中发生的深部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国外有关BE的研究报告较多,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鉴于国内报告尚少,现结合文献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因 BE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Barrett最初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短食管伴变薄的胸腔胃,貌似柱状上皮覆盖的末端食管。其后则认为是由异常的胚胎发育伴柱状上皮覆盖胎儿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临床特点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检出的37例Barrett食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BE病人中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者各占73.0%、64.9%和51.4%,无症状者3例(8.1%)。胃镜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者占89.2%,伴有胆汁反流者7例(18.9%),胃动力减弱者6例(16.2%)。病理检查结果为37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结论BE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主要与胃食管反流有关;小部分无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表现的病人,其病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颉永乐  徐克成 《临床荟萃》2006,21(6):442-444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惟一已知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以定义为BE。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原位癌一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进程。BE腺癌的诊断依据如下:①确诊的原发性食管腺癌;②有BE病史;③具备确切的组织学形态;④找BE从异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570-457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根据内镜和病理结果可将GERD分为三类:(1)反流性食管炎(RE):有反流症状兼有食管黏膜破损者;(2)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NERD):有反流症状但内镜下未见食管破损者;(3)Barrett食管(BE):食管黏膜上皮被胃柱状上皮所替代。GERD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玫  何晓勇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10-91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慢性胃食管返流致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损伤后被柱状上皮所代替的一种病理改变。BE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病率为正常人群30-50倍。因此阻断BE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返流病(GERD))系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人食管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概言之,GERD是由于返流的频率和返流量的增加,以及返流时间明显延长,超过了食管本身的生理清除能力,以致食管下段粘膜较长时间地与酸性或酸性连同碱性返流物接触,造成食管以及食管外的化学性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呕吐是孩子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原来胃像一个口袋,上接食管,下通肠道.呕吐就是由于食管、胃及肠道发生了与正常相反的逆蠕动.再加上腹肌强烈的痉挛性收缩,致使胃里的食物及胃液从口鼻涌出。  相似文献   

14.
从1000例食管粘膜咬检及158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标本中交界处癌165例的形态学、粘液组化及FCM分析,探讨BE病理本质及其与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腺癌的关系。结果:1000例咬检中227例有不同程度的返流性食管炎,其中3例符合BE。1580例食管贲门癌中,交界处癌23例(1.5%)为食管腺癌,13例(56.5%)根据部位、形态、粘液组化分析证明为BE来源的腺癌。本文认为慢性胃液返流使食管粘膜鳞状上皮长期受损,修复中,部分病例食管鳞状上皮由邻接耐酸性较强、增殖更活跃的胃贲门上皮向上异位生长而代替。长期非特异性刺激附加致癌因素刺激下,修复性增生转变为渐进性异型增生,最终导致癌变,形成BE来源的腺癌。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常见多发病。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咽喉,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有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率约为7.6%,西方国家约为7%~15%。胃内pH值监测发现GERD患者酸返流明显增多,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功能低下或频繁出现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使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增长,损伤黏膜,引起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维良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934-1936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包括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以及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后期严重并发症的消化性食管狭窄和短食管。其发病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或频繁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流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造成食管损伤,引起各级食管炎。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以食管中段癌为主的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加腹部切口径路行保留食管下括约肌,食管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手术。术后通过临床症状、X线钡餐和胃内窥镜观察对胃食管反流症的影响。结果均治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胃食管反流症。随访13—30个月,均生存良好,无肿瘤复发和转移;进食顺利,饭后可平卧,能健侧卧睡眠;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很少发生。结论保留食管下括约肌的食管端端吻合术式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可有效防止胃肠消化液反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杜荀 《家庭护士》2006,(7S):29-29
反流性食管炎是较常见的食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的炎症。  相似文献   

19.
和胃通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丽  程玉萍  杨森 《临床荟萃》2008,23(9):664-664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胃容物反流,导致胃、食管一系列症状及胃、食管黏膜损害.笔者采用自拟中药和胃通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起效快、抑酸更充分、个体差异小,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面显其优越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英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47-147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syndrome)是因呕吐造成腹腔、胃、食管内压急剧上升,引起食管下段、食管胃连接部、胃贲门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伤,导致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征候群。本文将我院1996-2003年13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