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60例,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36例、持续性房颤24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浆TGF-β1水平、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术后随访1年,统计复发情况,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复发18例(阵发性房颤7例,持续性房颤11例);复发组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的TGF-β1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且复发、未复发组持续性房颤的TGF-β1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TGF-β1水平是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是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血浆TGF-β1水平进行术后评估,从而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5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并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复发组的术前基线NT—proBNP明显高于成功组,基线NT—proBNP升高为预测房颤RFCA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其预测术后复发的切点值定为193.6ng/L。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房颤患者血浆内脂素、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6例符合诊断要求的心内科住院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房颤持续时间小于7 d,n=22)和持续性房颤组(房颤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7 d,n=24),另选择同时期心内科住院无房颤患者(n=15)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内脂素、NT-proBNP、LAD变化.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比较,内脂素、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LAD明显增大(P<0.05);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内脂素、NT-proBNP水平以及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水平与LAD呈正相关.结论 内脂素、NT-proBNP水平以及LAD与房颤的持续性有关,可以用来预测房颤的转归,指导房颤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房颤复发间的关系.方法: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I),根据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分为消融成功组和消融复发组,术前、术后采集患者血标本测定hsCRP、IL-6水平,比较患者术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患者心脏功能.结果:患者术前心脏功能、hsCRP、IL-6及术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消融成功组hsCRP、IL-6显著低于复发组(P<0.05),心肌损伤标志物、左心房内径(LAD)无明显差别(P>0.05),左心室功能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sCRP、IL-6与房颤关系密切,其随访中浓度不降低在评价消融后复发上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晓  张静  丁志坚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9):2275-2278
目的 探讨血尿酸(SUA)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9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有无心房颤动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71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 复发组年龄、病程、左心房前后径(LAD)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SUA、hs-CRP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术前WBC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后1周SUA、hs-CRP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SUA、hs-CRP水平低于术后1周(P<0.05)。未复发组术后1周SUA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SUA水平低于术前和术后1周(P<0.05);术后1周hs-CRP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hs-CRP水平低于术后1周(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OR=1.945,95%CI(1.047,3.612)〕及术前SUA〔OR=1.024,95%CI(1.009,1.038)〕、hs-CRP〔OR=4.762,95%CI(1.359,16.685)〕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高SUA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降低SUA水平可能会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唐红  冯媛媛  舒茂琴 《重庆医学》2011,40(21):2135-2136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AF,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 43例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11例。8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5例行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消融终点均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和术后1、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的变化。结果 43例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随访时间(6±2)月,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治愈率93.02%。左房内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改变[(35.74±5.77)mm vs(35.69±6.25)mm,P>0.05],随访3个月时左房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31.99±3.66)mm vs(35.69±6.25)mm,P<0.01]。结论房颤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左房结构可逆重构。  相似文献   

7.
刘炫  佘凯  赵银花  熊伟  白上林  吴旭  蒲建峰   《四川医学》2022,43(5):448-452
目的 探讨影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需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为随访终点,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窦性心律组(SR)及房颤复发组(RAF)。分析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开口面积(MVOA)、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资料,以及术后1年左心房参数及左心房逆重构率(LARR)。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4.76%。两组患者术前LAD、RAD、LVEF、MVOA、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AV、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术前减小(P<0.05);RAF组术后1年LAD较术前减小(P<0.05),但LAV、LAVI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RAF组小,且LARR大于R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患者LAV(OR=1.040,P=0.03,95%CI 1.014~1.066)和LAVI(OR=1.060,P=0.03,95%CI 1.019~1.102)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AV的界值为76.5 ml, LAV界值为34.75 ml/m2。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有良好的效果,LAV>76.5 ml及LAVI>34.75 ml/m2是此类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良好的左心房逆重构是窦性心律维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简称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26例接受CPVA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测量这些患者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电隔离术前术后体表心电图的P波时限,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内径,在胸部CT上测量肺静脉口最大径.结果 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6例在1~8周房颤复发,其余20例均维持窦律.无房颤复发组的最大P波时限由术前的(120±16)ms降至术后的(103±17)ms(P<0.000 1);而房颤复发组的最大P波时限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术前(124±17)ms与术后(121±19)ms,P=0.12];术前P波离散度在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间无明显变化[(33±12)ms与(31±16)ms,P=0.788];术后的P波离散度在两组间亦无明显变化[(34±11)ms与(22±16)ms,P=0.059].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和肺静脉最大径在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间也无差别.结论 P波时限的明显缩短可以作为阵发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的复发预测指标,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肥胖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首次行导管消融治疗的肥胖阵发性房颤患者70例(体重指数BMI≥28 kg/m2,肥胖组),同期选择按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基础疾病、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匹配的70例正常BMI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8.5≤BMI24 kg/m~2,正常组)。两组均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式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肥胖组与正常组的复发率,并探讨肥胖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肥胖组的复发率高于正常组(27.1%vs 12.9%,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高BMI、扩大的左心房内径是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P均0.05)。结论肥胖患者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是有效的。肥胖、左心房扩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螺内酯组(40例),对照组给予房颤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两组均于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记录左房内径)并记录房颤复发情况。结果经过平均12个月的随访,螺内酯组房颤复发13例,对照组房颤复发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有所减小,但螺内酯组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螺内酯可以通过缩小左房容积达到延缓左房重构及纤维化的作用,长期应用有减少房颤复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阵发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行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手术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九病房行外科微创手术(胸腔镜辅助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离断)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窦性心律时)、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应用实时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消融术后6例患者房颤复发,余46例完成研究,手术转窦率为88.5%(46/52)。无手术相关严重合并症发生,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栓塞事件。左心耳切.除成功率为77%(40/52,左心耳残端<1cm)。2)患者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左心房最大容积(left atrial maximum volume,LAVmax)较术前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房最小容积(left atrial minimum volume,LAVmin)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7 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eft atrial emptying fraction,LAEF)术后7 d较术前、术后3个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1eft atrial passive ejection fraction,LAPEF)术后7 d、术后3个月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1eft atrial active ejectionfraction,LAAEF)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7 d增强,术后7 d较术前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峰流速术后3个月较术后7 d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结论 1)外科微创手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2)外科微创手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利于左心房逆重塑及功能增强,其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9月—2018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5例,术前检测血浆MPO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术后随访1年,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房颤术后复发率为31.1%(14/45),其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率为25.0%(8/32),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46.1%(6/1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PO>50.5?ng/ml与房颤术后复发有关[HlR= 4.292(95% CI:1.153,15.985),P?=0.030]。结论 房颤消融前血浆MPO水平>50.5?ng/ml与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复发监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2019年10月确诊房颤并首次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组(19例)和未复发组(6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耳功能相关参数。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2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并明确其中的危险因素。 结果 房颤RFCA术后复发组左房前后径、左心耳口径及深度大于未复发组(均P<0.01),而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排空速度、充盈速度复发组小于未复发组(均P<0.0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与复发时间(r=0.685,P=0.001)、排空速度(r=0.562,P=0.012)、充盈速度(r=0.627,P=0.004)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BNP(r=-0.558,P=0.013)及心耳深度(r=-0.496,P=0.031)呈负相关。左心耳面积变化率预测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AUC为0.933(0.875~0.99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耳面积变化率<40.95%作为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界值效果最佳。 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有预测价值。其中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离,在部分患者中添加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脱机测量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各导联的P波时限,得到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测量术前V1导联S波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及QRS波时限,计算Sokolow-Lyon电压(即V1导联S波 V5或V6导联R波振幅)与QRS波时限的乘积,得到Sokolow-Lyon乘积。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7.9个月,有效组64例(82%),复发组14例(18%)。与有效组相比,复发组其术前的P波离散度较大[(37.4±14.2)比(46.2±11.8)ms,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高[(0.67±0.07)比(0.7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59%,阳性预测值32%,阴度预测值95%。其他的临床及体表心电图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大小,术前最大P波时限、Sokolow-Lyon电压、Sokolow-Lyon乘积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最小P波时限增大[(84.7±14.3)比(90.4±14.0) ms,P<0.05],P波离散度明显下降[(39.0±14.1)比(32.0±12.7) 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最大P时限与术后即刻最大P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和非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较为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最大P波时限无明显变化,表明环肺静脉消融对于心房间的电传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对45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Pd与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入组复发组者共15例(33.3%),人组成功组者30例(66.7%);组间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术前P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Pmax、Pd、术前月发作频次以及左心房内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d、术前发作频次、术前Pmax以及左心房内径均与房颤的复发具不同程度关联性,其中以前两者相关性相对更显著。结论P波离散度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尚华 《中外医疗》2015,(2):80-81
目的探讨心房重塑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09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检测,并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电解剖标测结合图像融合的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的1、2、3、6、9和12个月后进行复查,然后每6个月1次复查。3个月后患者未出现AF/AT复发,则停止抗凝治疗,CHADS2评分≥2的患者不停止治疗。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χ2检验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预测消融手术后AF/AT复发因素。结果 LAVI和PA-TDI持续时间之间具有极弱的相关性(r=0.2532,P=0.0091)。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后AF/AT复发的预测因素是LAVI和PA-TDI持续时间;术前变量和组别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分组变量是消融手术后AF/AT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其他临床变量调整后,第2组、第3组、第4组患者AF/AT复发的可能性分别是第1组患者4.0倍(P=0.046),6.8倍(P=0.002 7)和10.9倍(P=0.001 2)。结论采用2个超声心动图参数LAVI和PA-TDI持续时间对心房重构进行术前评估,有利于预测未服用AAD药物的PAF患者行RFCA术后的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6,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无差异(t=0.043,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用能显著缩短左心房内径,显著减少房颤的复发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PVs)射频消融术的不同消融终点是否影响房颤(AF)患者的术后复发。方法选取137例伴有症状的AF患者(113例阵发性AF及24例持续性AF),经环PVs射频消融术实现PVs与左心房(LA)双向传导阻滞。术后均观察30 min,110例AF患者(92例阵发性AF及18例持续性AF)消融成功。根据不同消融终点,将92例阵发性AF患者分为两组:肺静脉电位消失组包括36例患者,肺静脉电位(PVPs)均消失;肺静脉电位延迟组包括56例患者,任一PVPs未消失,延迟时间大于30 ms。结果经过2年随访,肺静脉电位消失与延迟两组AF患者的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159)。结论与PVPs完全消失相比较,双向阻滞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复发情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4)和未复发组(n=85)。109例PAF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收集患者术前BMI、左心房内径(LAD)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P波参数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109例PAF患者中术后1年内复发24例,复发率22.02%。复发组房颤病程、高血压占比、LA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以及BMI均高于未复发组(t/χ2/P=2.559/0.012、5.827/0.016、4.557/<0.001、5.254/<0.001、4.436/<0.001)。复发组术前P波时限(PWD)、最大PWD(Pmax)及P波离散度(Pd)均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t=5...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1-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DC)对复发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1月在心内科行左房环肺静脉消融术(CPVI)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的患者8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定期随访,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56例)及复发组(24例)。记录各时期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心率加速力(AC)和心率变异(HRV),并比较分析。结果 (1)术后即刻患者与术前比较HRV、DC值、AC值绝对值均明显降低(P0.01);(2)与术前相比,无论复发组还是未复发组术后各时段DC值均下降(P0.05),而在复发组,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3个月DC值升高(P0.05)。未复发组,术后各时段DC值保持在较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C4.5 ms患者的复发率53.5%(15/28)高于DC≤4.5 ms的17.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VI术后即刻未复发组与复发组DC值均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术后3~6个月复发组迷走神经功能恢复较快,未复发组迷走神经保持在较低水平;术后3~6个月DC值4.5 ms患者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