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寰  张玉顺  胡涛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1,22(21):1982-1984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和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经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分析溶栓前及溶栓后12-24h,2-4d和5-7d的ECG,测算QT,QTd,QTc和QTcd。结果:溶栓治疗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之间QT和QTc差异均无显性;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12h以后QTd和QTcd均较溶栓前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溶栓后5-7dQTd和QTcd才明显减小;溶栓后的1wk时间内,再通组QTd和QTcd均未通组明显减小。结论:成功的溶栓能减小急性心肌梗死的QTd,缩短QTd减小所需的时间。溶栓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晕厥心肌的“苏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45)和未通组(n=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未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按发病后1~3h,3~6h,6~12h三个阶段做溶栓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再通44例,1~3h21例,3~6h16例,6~12h7例,再通率73.3%,三阶段分别为35.0%,26.6%,11.6%,未通16例,再通组死亡2例,未通组死亡4例,再通组死亡率4.5%,未通组死亡率25.0%。结论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178例AMI患者分为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及成功急诊PTCA(大部分同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组,分别测量入院时及溶栓或PTCA后2小时、24小时、1周的QTd,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再通或成功PTCA后QTd明显缩小,未溶栓和溶栓未通组QTd缩小不明显;且成功的FFCA后QTd的缩小比静脉溶栓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对及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早期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 ,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 ,另选 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各组溶栓前、溶栓开始后 0 .5、1、1.5、2、3、4、5、6h等系列时点的动态心电图 ,测量各时点QTd ,分析比较各组QTd的动态变化。结果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QTd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1) ,再通组在溶栓开始 1.5h内QTd呈上升趋势 ,而溶栓后 2hQTd明显减小 (P <0 .0 1) ;未通组与未溶栓组在相应的系列时点QTd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及溶栓治疗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特征性动态变化 ,提示其可能成为及时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早期判断成功溶栓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7.
王延稳 《现代医学》2004,32(2):120-1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QTd变化对溶栓治疗的意义.②方法 将2003~2006年收入院的28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的变化.③结果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 AMI早期成功的溶栓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改善心肌的复极均一性,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使心肌的电活动趋于好转;AMI溶栓成功后QTd显著减少,可以预测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对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涛  马文英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2):717-7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按临床判通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2例AMI患者分为再通与未通两组,测量溶栓前及溶栓后3h内每30min复查1决心电图的QTd数据。结果:再通组溶栓后1.5hQT略有增大,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h,2.5h,3h QTd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呈现1.5h QTd增大,2h后QTd快速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梗塞部位再灌注后,改善了缺血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局部心室复极电活动的差异,溶栓后2hQTd因干扰因素较少,对判定AMI溶栓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QT离散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猝死3组,各组分别为30、30、12例;另有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间期,然后用QTmax-QTmin得出QTd,并用心率校正得出QTcd。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QT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QTd增大与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性肺栓塞患者42例,根据入院时情况分为高危组(16例)和非高危组(26例),以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肺栓塞患者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分别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手工测量QT间期,并计算出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heart rate-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短期随访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情况,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1例)及死亡组(11例)。结果: QTd及QTcd在高危组[(70.2±34.0),(88.1±43.3) ms]及非高危组[(49.3±21.8),(59.1±26.2) ms]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33.2±12.4),(36.7±14.2) ms](P<0.05);高危组又显著大于非高危组(P<0.05)。前后两次心电图间隔为(5.6±2.5) d,治疗后生存组QTd及QTcd [(41.0±16.4),(47.4±18.0) ms]较入院时[(54.0±33.0),(67.2±40.5) ms]显著减小(P<0.05),但仍大于正常组(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QTd及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时高危、存在右室功能障碍、治疗后QTcd仍大于正常范围是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QTd及QTcd增大;合并右室功能障碍、入院时危险度高及治疗后QTcd大于正常范围者住院期间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AMI患者228例。病例分AMI发病6h内(150例)和6h以上(78例)两组。测算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7%(P〈0.05)。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和改善近期预后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50mm/s纸速12导同步心电图机对37例患者发病1周内4次(入院即刻、发病2、4、7d)QT离散度及相关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并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存在动态演变:入院2d达最大值,4d减小,7d更小但仍高于正常。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明显减小QT离散度等指标:这种作用在下壁AMI患者表现为抑制QT离散度等指标在发病2d的增加;在前壁AMI则表现为加快QT离散度等指标在4d后的恢复。AMI部位本身对QT离散度等指标的演变也有影响。与下后壁AMI相比,前壁AMI者的QT离散度增大较明显,恢复较慢。结论:AMI急性期QT离散度等指标存在动态演变,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以改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方法 入选 5 0例AMI患者 ,应用倍他乐克 4周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间用心率正后的QT离散度(QTcd)、AMI伴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 ,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c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AMI患者QTcd可增加 ,倍他乐克可显著缩小Q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