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2.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结代相兼”之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医刊、书籍,甚或教材中。笔者认为,此种提法欠妥。结代二脉虽同为间歇脉,但脉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脉经》载:“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一止。”“代而中止不能还。”《诊家枢要》:“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代,更代也,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记载13种数、促、动的单一脉和复合脉。数脉为“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促脉为“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动脉为“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从次数归纳,此三种均属数脉类。《伤寒论》记载数脉类有22条、24处。笔者重温这些内容,殊觉仲景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论》言脉有十字,曰大、浮、数、动、滑、沉、涩、弱、弦、微。脉象之区别,不止此十字,此十字及其浅者。然,促结代脉?易知,其理则较深……《经》言:脉行数,时一止,名曰促。脉行迟,时一止,名曰结,脉止,干能自还者,谓之代。  相似文献   

6.
答:“促脉”为间歇脉之一种,如王叔和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名曰促”,一般主阳盛热实或阳虚欲脱,凡血气、痰食、肿痛等实热证、为阳盛见脉促有力;若脉细促无力,则多为阳虚欲脱。《伤寒论》中“脉促”原文有22、34、144、349计四条,所论含义均与叔和不同。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是因太阳误下损及胸中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太阳下篇末,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本177条。下同)“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条) 一、伤寒涵义广,发病原因明伤寒有广狭两义,狭义如论中第三条之“名为伤寒”。广义伤寒即《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亦有“伤寒有五”之说。此句冒首冠以伤寒二字,当指广义而言。以临床资料总的分析,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病,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相当于祖国医学之“心悸”“怔忡”“厥证”等病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肝、脾、肾及肺或心本身的病变引起。以心气不匀为主的病理改变。临床脉象见有“迟、数、促、结、代等改变的疾病,本文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清·林之翰曰:疾脉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一般说来,疾脉比数脉的脉率更快,相当于阵发性心动过速。脉率每分钟在160~200次/分,《脉经》对有关心律不齐又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缓  相似文献   

9.
“消息“一词,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宋本387条)。历代注家,对此条多随文顺释,而对“消息”二字则很少辨析,如成无己、柯韵伯等是。近顷编辑出版的一些中医学院《伤寒论》教材,释“消息”多以“斟酌”解,如《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选读》等皆然。仔细推敲,似有语意来尽之感。“消”,《说文》:“尽也。又灭也”,《易泰卦》:“小人道消”,引申为减;“息”,《说文》本作喘息,庄子  相似文献   

10.
刘刚 《世界中医药》2008,3(6):365-365
结脉最早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182条,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张仲景紧接着又在183条中对结代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相似文献   

11.
<正>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其主治气阴两虚型病症,主症:脉结代,心动悸。《伤寒论》178条载:"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然结代二脉在历代医家中均有不同,《脉经》中提及结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不少医生每逢遇到心律失常,总冠以“结代脉”,这种现象在某些教科书及杂志中尔常见到。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结脉与代脉不能构成复合脉,其理由有二,一是二者脉象不同;二是二者主病有别。今不揣浅陋,略陈以管见,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一:二者的脉象不同结脉:《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诊家枢要》亦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由此可知,结脉是脉来缓慢,大小不规律,而  相似文献   

13.
心动悸治验     
孙健 《河南中医》2004,24(8):79-80
心动悸即心悸 ,俗称心跳。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说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可见 ,心动悸与结脉、代脉病机基本一致 ,并可用炙甘草汤治之。脉促者 ,数而时止 ;脉结者 ,缓而时止 ;脉代者 ,止有定数 ,良久复来。三者虽同属脉搏有停跳现象 ,但跳的至数 ,停跳之间隔 ,停跳时间之长短各有区别 ,病因病机也各有不同。根据脉象 ,结合八纲辨证 ,能够诊断出不同因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动悸证 ,施法、选方、遣药也大显径庭。诚不可胶于古人“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之训 ,必承蜩细玩 ,洞悉权变 ,消息而为…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其中“有寒分”一句,各家注说不一,大凡有三类解释: (一)作“有寒”的部分或成分解。如成无已说:“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本有寒分。”但通观《内经》、《伤寒》其他各条,凡“寒、热”词后皆不用“分”,虽《金匮》有“水分”、“血分”、“气分”之称,这必与“寒、热”有别:水、  相似文献   

15.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17.
劳复”新释     
“劳复”语出《伤寒论》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桅子豉汤主之。”其中“劳”字历代医家皆以“劳动”解,“复”乃释为“复发”之义,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亦注曰:“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笔者细玩,觉得对“劳”字之诠似欠妥帖,特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的早期,浮脉极为常见。《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文即指出了表证者脉浮。木村博昭先生在其所写的《伤寒论讲义》中指出:“浮脉,浮于浅表,手指轻按即可触知。浮脉为表证之脉,病在于表。”并以“浮脉如水漂木,按之则在指下消失”,“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重按无力,轻取则脉充于指下”等来形容浮脉。急性热病其脉象是十分重要的。森田幸  相似文献   

19.
答:《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说:“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这里将育阴潜阳,息风止痉的三甲复脉汤主治的下焦温病痉厥证,以“热深厥甚”作为病机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读《灵》、《素》之余,偶有所及,爰以录之。其不当处,祈同道斧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此夺气也。”按:王冰注中“终日乃复言”未予明释。张隐庵曰:“终日乃复言者,气不接续也。”并引《伤寒论》条文:“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释之,有些通行本,亦从之,以“重语”释“复言”。“乃”者,除作副词用,尚有“难”义,《说文》:“乃,曳词,又难也。”《公羊传》:“乃者何,难也。”可证。“复”者,除作“重复”外,尚有“再”义,《增韵》:“复,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