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分析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资料。5例中冠周炎3例,根尖脓肿2例。经X线、CT、B超以及引流脓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5例均表现为下颌、颈部肿胀,其中胸闷气急4例,胸痛2例,皮下可扪及捻发音3例;影像学阳性表现多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表现为上纵膈增宽,可有胸腔及心包积液、皮下及纵膈气肿等。治疗后本组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高。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病因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3例,上、下颌磨牙根尖脓肿各1例。均据临床表现、脓液细菌培养、CT等检查明确诊断。积极采用经颈或联合颈胸手术切开引流,其中经颈切开引流3例,应用胸腔镜行胸部引流2例。同时进行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经及时手术和药物治疗,出院前复查胸部CT,显示纵隔恢复正常,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1 d,平均29.2 d。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外科引流与清创方法。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2008年1月—2014年4月期间诊断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所有患者急诊在全麻下行颈部感染切开引流。术后采用CT复查,明确疾病控制或进展情况,必要时再次手术切开和清创。分析手术切口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采用改良颈部“T”形切口,其余采用颈部横形切口。1例后纵隔脓肿采用经胸纵隔引流切口。1例并发高位咽后间隙感染,经颈部切开的同时,采用咽后壁切口。9例患者单次切开后病情即趋于稳定、好转,最短5 d,最长8 d出现大量坏死筋膜脱落。另外3例分别接受2次、3次和4次手术。12例患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25.0%。结论: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手术切开引流和清创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颈部横行切口可以充分暴露各颈部间隙,应根据病情进展,适时再次手术切开和清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例,总结其性别、年龄、合并症、感染源、影像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结果: 共收集111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2.5岁,男女比为5.9∶1。主要感染源为牙源性感染,其次为腺源性感染。52例(46.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常见。所有患者均行颈胸部CT检查。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颈部切开排脓,106例患者经颈部切口行上纵隔引流,9例行开胸手术清创引流。死亡率为6.3%。结论: 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治疗、充分的切口引流及全身支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4例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病例入院后均行切开扩创引流术及坏死组织清除术。3例行气管切开术,足量联合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支持治疗。4例均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手术干预和积极的内科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附6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称为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DNM)的病例资料,供临床作借鉴。方法报道6例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病的感染多为厌氧茵和需氧茵的混合感染;内脏后间隙是感染由口咽部向纵膈扩散的主要途径;治疗的关键是全身抗菌素应用+颈纵膈引流。结论DNM是一种发展迅速的致死性炎性疾病。早期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多学科协同配合抢救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感染致坏死性纵隔炎九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回顾9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的经验,以期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9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78岁,平均55.7岁,其中8例接受手术治疗,采用颈根部横切口引流4例,颈胸联合切开引流4例.结果 9例中2例死亡,其中1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另1例因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是导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各学科相互合作及早期外科干预可以降低其病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急诊救治与处理。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6年间,诊断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共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接受全面的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CT检查,确诊后急诊手术切开引流。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的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操作和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发热、颈部弥漫性肿胀、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11例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8例有明显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4例伴有糖尿病。影像学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颈筋膜间隙积气和周围软组织肿胀。手术的典型表现为筋膜坏死,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最终成功救治8例,死亡3例。结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早期的诊断和急诊手术干预,并联合全身支持治疗,可能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5~2004年收治的30例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中牙源性20例,其它10例,5例合并有糖尿病。26例作了脓液细菌培养,15例(57.69%)为阳性。经过切开置管引流、全身支持、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治愈23例(76.7%),死亡7例(23.3%)中6例并发中毒性休克死亡(4例为合并有糖尿病),1例放弃治疗死于窒息。结论: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病例的诊治关键是早期识别,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切开引流,使用敏感抗生素、有效控制其它伴发疾病、全身对症等综合治疗。重视对并发症的认识及处理,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作者1995~1997年治疗面颈部蜂窝织炎186例,年龄17~61岁。分为4型:Ⅰ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化脓灶较局限,在局麻下切开引流,流出黄色脓液,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Ⅱ型:由链球菌或肠球菌引起的化脓坏死性炎症,有轻度全身中毒症状。形成多个脓腔,有少量坏死组织,切开引流出浆液脓性渗出物,清除坏死组织。用第2~3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甙类抗生素,辅以输液利尿疗法。  相似文献   

15.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35例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特点,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收集1982~2003年经治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的住院患者35例,分析其感染来源、细菌培养结果、全身症状及局部表现、体温、化验结果及其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5例,29例痊愈,因并发症而救治无效6例死亡,病死率17%。结论: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全身症状严重,并发症多,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应早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时切开引流,处理原病灶等综合治疗,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尽快治愈。  相似文献   

17.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膈感染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底蜂窝织炎是颌面部严重的感染之一 ,可为化脓性或坏死性 (也称卢德威咽峡炎 )。常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全身症状严重 ,主要危险是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全身中毒 ,如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窒息或伴发败血症甚至引起纵膈感染而危及患者生命。口底蜂窝织炎引起纵膈感染非常少见。笔者自 1985~1995年 10年间曾遇到 3例典型的病例 ,介绍如下 :  病例 1:张某某 ,女 ,2 6岁。左下颌后牙疼痛伴口底弥散性肿胀 7d ,曾在当地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静滴 ,口底切开引流 ,效果不佳。于 1993 0 1 0 2以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收入我科。入院查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我院经治的45例颌面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进行了小结。分析了其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观察发现病前均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前趋疾病。局部表现呈多样性,但病变在筋膜中进行,不侵及肌层,愈后不留挛缩畸形,本组早期局部行筛状切开引流,全身支持疗法及大量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本组未作厌气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多数,本组10例死亡,均死于并发病,占22%。  相似文献   

19.
严重颌颈部坏死性蜂窝织炎44例临床治疗分析李才友,王贺忠,裘愉德,李海英严重颌颈部坏死性蜂窝织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可出现中毒症状及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来,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城市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然而,在偏僻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非包裹性积液和积气。26例患者均出现颈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8例咽喉部肿胀、移位。颈部均为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和(或)深筋膜间隙感染。气管间隙、颈动脉间隙、椎前间隙是炎症向下扩散的通道。胸部前上纵隔感染11例,前纵隔感染4例,后纵隔脓肿4例,全纵隔感染7例。依据CT影像,采取不同清创引流方法,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8%。结论:头颈、胸部增强CT扫描对DN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