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恢复后期患者61例分为针刺组20例、康复组20例及康复加针刺组(简称针康组)21例。采用患肢运动功能功能积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Barthel指数计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61例脑中风后期患者经过21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针刺组和针康组的临床疗效更好,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中风后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疗效,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评估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腕踝针取患侧上4、5及下4、5。治疗周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的评分结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腕踝针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法相当,但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罗清平 《光明中医》2012,27(3):528-530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瘫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组)与单独应用现代康复进行对照,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Bathel指数,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和单纯康复组.结论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患者,可有效缓解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取督脉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为主穴,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予以口服百忧解20 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HAMD评分(18.93±6.49)、MESSS评分(17.47±6.56)均低于药物组(26.07±8.66,22.43±8.26),BI评分(65.67±8.97)高于药物组(49.67±8.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组抑郁症总有效率96.7%(29/30)、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93.3%(28/3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100.0%(30/30),均优于药物组的83.3%(25/30)、80.0%(24/30)、80.0% (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不仅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同时能够改善PSD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西药百忧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通督调神针法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入院治疗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安定联合普通取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2组均进行15 d治疗,治疗完毕后对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2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对2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15d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15 d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7.50%(P0.05);观察组治疗后1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5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5 d睡眠效率、入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通督调神针法用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40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益肝止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4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接诊的7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探究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行通督调神针刺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40/42)高于参照组78. 57%(33/42)(P 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 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治疗组(36例)和奥拉西坦对照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对中医核心症状、MoCA、NPI、MMSE、Hachinski、ADL等量表进行评价,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通督调神针刺组的中医核心症状量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针刺组显著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患者伴随的临床症状,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Cor、IL-2、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抑郁情绪、生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康复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采用热补针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灸穴取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共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偏瘫患者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有效率为87.5%(35/40),优于康复组的67.5%(27/40)(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其改善程度针刺结合康复组优于康复组(P0.01,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早期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介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t-PA、PAI-1、D-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组间基线,纳入68例匹配患者,根据溶栓后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分成A、B、C、D组。A组(溶栓时即刻介入)17例,B组(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17例,C组(溶栓72小时后介入)17例,D组(不进行针刺)17例,四组均接受静脉rt-PA溶栓和常规治疗,A、B、C三组在D组疗法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8。四组患者均设置治疗周期为28d,随访至9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残障程度改善情况,检测血清t-PA、PAI-1、D-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A组、B组、C组NIHSS、BI和mRS、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D组(P<0.05),其中A组、B组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时机与患者发病30d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状态以及90d生活能力和残障状态独立相关(P<0.05)。结论:针刺介入时机是影响脑梗死肢体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残障程度的独立因素,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针刺疗效可能更佳,通督调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降低残障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帅  苏李  吕海波  刘建桥 《中国针灸》2013,33(5):399-402
目的:评价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处于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44例)与康复组(42例).针刺康复组采用关键点针刺法选取头面、胸腹、肩背、手、足、踝等部位的穴位,如攒竹、膻中、肩(髑)、养老等,并配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康复组单纯采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抗痉挛疗效.结果:针刺康复组抗痉挛总有效率为90.9%(40/44),优于康复组的73.8%(32/42,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可改善Fugl-Meyer评分及FIM评分(均P<0.05),针刺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均P<0.05),且在第1个疗程治疗后对FIM评分的改善针刺康复组即显示出优势,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期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药物+神经促通术)54 例,常规组(单纯药物)49 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5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DL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较为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为治疗中风提供治疗方案和思路。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调督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督组评分≥Ⅱ级的病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康复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配合针刺组与康复组,每组20例。康复配合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主穴取百会、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常规康复包括关节、运动、呼吸、膀胱以及肠道康复训练。康复组单纯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评分(motor score,MS)、ASIA感觉功能评分(sensory score,S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S、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MS、SS、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康复配合针刺组MS、SS、ADL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康复比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普通针刺在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通督调神法和普通针刺法各治疗4周。疗效观察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疗效用HAMA减分率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量表和S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略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洼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