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医学观与儒者为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医学观的要点是:医与儒手段虽异,但都可不同程度实现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医可作为儒之补充。儒家文人受此影响,留心医药,或由儒而医,这有利于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优化医界的知识结构,使中医的发展大大超过中国古代其它技术。  相似文献   

2.
儒医是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结合的载体。故以清代蜀中儒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儒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刘氏父子由儒转医的深层原因进行阐析,认为刘氏家族世代习儒,格物致知、济世救人、知医为孝是促使其由儒转医、医儒结合的客观条件,在他们身上有着儒学和医学的双重特性,集中反映出"医儒同道"的文化色彩。刘氏父子自儒转医、儒医结合的成才路径也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中医传承中,不应单一地看待中医理论体系而忽视其背后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新安儒医济世救民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医药史上声名远播的新安医学,自宋以来950多医家和通医者,800多部呕心沥血而写成的医著,集中代表了徽州文化的精华。新安医学家大多由儒而医,认定“医以济众,功被乡国”,差不多都有高尚的人文理性追求,其医德高、医术精。这些新安医家,为了救治百姓、奉献社会,广泛地拜师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过度市场化的清代医疗生态中,当不少医家追求利益时,一些出身儒者的医家将儒家观念带入职业中,表现出了一些儒家化的行为,如以著述挽救民命、救济贫病、树立医界规范等等。这些行为引发了社会对医家认同的变化,一些文人士大夫从学理层面不断拉近医与儒的距离,从而凸显医家的责任,拔高医家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医家的自我认同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医家也主动打通医与儒之间的区隔,构建医即儒的理论,进而建构自己的儒者形象。医家身份认同的变化吸引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从医,从而为当时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总之,儒家价值观对过度市场化的医疗起到了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岚  邹纯朴 《光明中医》2012,27(11):2176-2177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于中医医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医儒相通,"医乃仁术"和儒家的仁学思想密切相关,而道家的"贵身"、"少私寡欲"、"谦下、不争"等观念对于中医重视生命、淡泊名利、尊重同行等医德思想的产生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树民 《气功》1999,20(6):245-248
我国养生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儒、道、佛、医,各有优点,又互相影响。儒家以淑世觉民为己任,并不以养生为目的,但它的养生思想,却自成体系,包含着很多科学的内容,值得珍视。儒家的生死观和养生观儒家热爱生命,但不降低人格以苟生;重视生死,却又常取超然的态度。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员公》)。要求在实践儒家人生价值的基础上谈养生,因此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礼记·儒行》)。《论语·先进》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2’…  相似文献   

7.
儒医作为一个社群名词,其足迹可谓遍布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思想上理解并接受儒家文化理念,行动上遵行儒家厚德怀仁道,又以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为其内心准则,这样的一群宗儒习儒的医者与习医业医的儒者皆可视为"儒医"。儒医不仅意指因穷理而医术高深的儒者,同时更涵摄医者厚德怀仁般的儒家之心。由此,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并综合运用中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整合方法,通过医史文献观、生命文化观、隐性知识论三重面向来思辨儒医的历史生态源流,这对于儒医文脉的追本溯源、创新理论和指导实践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新小医》一九七四年第五期发表了《儒法斗争在医学史上的作用》一文,作者在文中认为,儒医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其一般性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临证经验的总结提高;另一方面,儒家世界观又危害着医学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9.
在"无儒不通医"的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虽非以医为业,却对医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以学者之见探求医理,以名家之文推介医术,影响深远而广泛,对宋代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医学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读医典,探求医理;作序题跋,传播医学;交往医家,虚心求教。  相似文献   

10.
通过跟师和长期的思考,近年我提出了"中医是尚礼的医学"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我创造的,孙思邈在他的著述里已讲到"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疗效是硬道理。中医不仅要近期疗效,更要远期疗效,这就要对"医"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一、医为仁术什么最能体现中医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我认为是"医为仁术"。"医为仁术"这个提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正因为太熟悉了,反而容易忽视它的意义。这些年我对这个提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发现它是我们能够从理念、精神、文化这三要素去认识中医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1.
陈寿田,字畴(1870-1936);陈竹均,字筠(1872-1944)。陈氏兄弟出生在临安昌化医业世家,先儒后医,继家传在临安开设“养和堂”。与同时代的徽州名医王仲奇(后寓居上海)、杭州名医莫尚古结为知交友好,常切磋医技。精于岐黄经典,请熟伤寒,温病,擅治内科杂症。并应莫尚古先生之邀,兄弟俩曾在杭州梅花碑开设医馆坐堂行医,医名振声于杭州、临安、徽州府。 晚生有幸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拜竹均长子溥泉(1900-1981)为师治学中医、师长在那遭受劫难的特殊时代,将父辈的几帧处方交予本人珍藏。现举陈氏兄…  相似文献   

12.
系统梳理儒家、释家、道家、医家四大流派传统养生思想,提出儒以养身--修身养性、中庸和谐,佛以养心--禅定顿悟、慈心普济,道以养生--道法自然、全精气神,医以宝命--络通气血、形与神俱为主的养生思想以及其指导下的养生方法,对于当下传统健康医疗保健事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独觉熊十力     
《东方养生》2012,(10):50-51
旧时代的革命军人新儒家的开山祖师对抗西学的儒家哲学超越欧美的政道治道儒佛相容的天人观政治上,自由主义者经济上,社会主义者文化上,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孙思邈专论医德的不朽之作《千金方·大医精诚》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儒家“医乃仁术”,道家“无为”,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其所树立的医德风范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  相似文献   

15.
陶弘景是儒、道、释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人们普遍认为陶氏在儒、道、释之间主要信仰道教,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陶氏在历史上也是以道士著称的,但笔者主张应把陶弘景定位于一位以致力于实现儒家理念为己任,兼修道释,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16.
徐春圃,明(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人,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少攻儒学,因体弱而弃儒学医,师从邑里名医、太医院医官汪宦,嗜读医书,志友天下,医术精进。壮年寓居京师,设"保元堂"居药应诊,活人无计,求治者盈门。时受荐应诏治愈了明穆宗贵妃之病,后授太医院吏目,以医术名重京师。其医学建树和功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经》为宗,以病机为脉络,律古今医论,汇粹百家,对明中叶以前中医学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开创性地编撰了现今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的《古今医统大全》;二是广召客居京师的46位名医,仿孔门"以文会友"之例,立会章条款22项,发起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医学学术团体和科技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也是新安医学的第一次对外宣示,《徽州府志》称之为"鸿世之士"。学术上推重健脾保元,擅用方药治病,首创二十四治法,同时强调针药并用,多引古人之说推衍阐发养生保健学说。在其鸿篇巨著《古今医统大全》及《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一体堂宅仁医会录》文献中,他擅于抓住了前人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申发挥,并结合实践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议论纵横,多有创见,系统总结归纳了《内经》以降尤其金元以来的学术成就,在继承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著作浩如烟海,观其书名,其中极富文采者不少。这些寓意深刻,文趣盎然的著作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古代医家大多由医而儒或由儒而医,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文不分家”之说。观一斑,知全豹,我们可以从这些书名看出医家的修养,领略祖国医学浓郁的文化气息。下面略举数例,以为佐证。  相似文献   

18.
刘鹏 《中医研究》2006,19(8):1-3
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广采其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儒、道、佛等多家思想在其中有明显地体现,文化与中医学的相关性研究也变得十分有意义。但在此过程中,部分研究人员往往把握不好度,自设神秘,比如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禅宗的直觉顿悟等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这不仅不能体现中医学的优势,而且不利于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其自然科学属性的发挥,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本文以清代对宋明大倡心性之风的批判为背景,通过对实践实用主义代表人颜习斋有关论医的阐述,反思中医发展之路,指出摒弃神秘,实事求是,是中医现代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是隋唐文化史上的重要特征,该特征也是影响孙思邈医德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孙思邈将儒、佛、道与医学相结合,其医德思想中包含了儒家的仁爱道德,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思想,道家"少私寡欲"的成分,系统地整理和完善了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儒佛道文化思想并行不悖,与医学结合后的儒佛道医德思想亦在功能上不可互相替代,这也推动了中医伦理道德思想朝着大一统、封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荆楚地区,宗藩密布,李时珍与荆楚藩王多有交往,著述《本草纲目》颇多利用藩府藏书。李时珍立身行事,虽以医家的面目出现,其行却是医儒双修,又以神仙自命,有类郭璞、陶弘景。从与荆楚藩王的交往可以看出,李时珍少以儒显,后方以医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