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眶额颧弓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C  Wan J  Li H  Feng C  Xu P  Wang X  Wang W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57-758
目的 探讨经眶额颧弓入路切除颅底肿瘤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 经眶额颧弓入路切除颅底肿瘤15例,观察术中显露情况及手术效果,并就该入路优越性和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脑膜瘤7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颅咽管瘤4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全切除。术后死亡1例。随访至今11例恢复良好,3例遗留眼外肌麻痹(仍在恢复中),无肿瘤复发。结论 经眶额颧弓入路切除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颅面入路治疗颅底沟通性脊索瘤的入路选择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颅底沟通性脊索瘤22例.采用颅面入路或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包括扩大的前颅底入路8例,改良Weber-Ferguson入路8例,下颌入路6例.其中部分向颅内生长明显的沟通性肿瘤,联合经颅手术,包括翼点入路3例,颞颧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对患者预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占77.3%.术后无死亡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脑脊液漏1例,伤口感染1例,动眼神经不全麻痹2例,展神经麻痹1例.本组中20例进行了随访,随访1~10年,平均3.4年.恢复正常工作或部分工作12例,不能工作但能生活自理5例,生活不能自理1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结论 颅底沟通性脊索瘤侵犯范围广泛,应争取手术尽可能全切.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和生长方向,选择不同入路或联合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提高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同时应注意硬脑膜的修补和颅底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显微外科治疗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颅眶沟通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5年采用显微外科治疗35例颅眶沟通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四种开颅和经颅开眶入路,眶内入路采用三种入路方法进行。结果 临床治疗35例肿瘤,其中手术仝切除18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1)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同,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眶上.翼点入路及额颞眶颧入路四种方法开颅,选用四种入路方法经颅开眶及采用三种入路方法进行眶内肿瘤的切除,可充分暴露并能在直视下广泛切除肿瘤;(2)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切除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是治疗的关键;(3)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性肿瘤的联合手术及颅底重建方法。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颅鼻沟通性肿瘤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13~77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2个月~13年。临床表现:嗅觉减退14例,头痛11例,鼻塞9例,鼻衄8例,视力障碍4例,突眼4例,伴意识障碍2例。术前CT及MRI检查均示前颅窝底占位,向下侵及鼻窦、鼻腔,形成颅腔、鼻腔沟通,部分肿瘤突入眶内。CT骨窗示病变均伴不同程度筛板及周围骨质破坏。采用额下入路联合经鼻入路一期手术切除肿瘤,并采用带蒂骨膜瓣或“下拉式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结果病理检查示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1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2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脑脊液鼻漏,经腰穿持续引流治愈;无脑/脑膜膨出发生。18例获随访3个月~2年6个月。1例副鼻窦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癌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衰竭死亡;1例嗅母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复发,另1例嗅母细胞瘤术后2年复发,未再治疗,死于颅内高压;1例鳞状细胞癌术后2年死于肿瘤广泛转移;1例粘液瘤术后半年残瘤增大。其余13例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额下入路联合经鼻入路能够一期手术全切颅鼻沟通性肿瘤,早期效果好;用带蒂的颅骨骨膜瓣修补颅底或用“下拉式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取材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经眶-额-颞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H  Liu YS  Yuan XR  Fang JS  Ma JR  Xi J  Yang ZQ  Huo L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82-285
目的 总结经眶-额-颞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经验,探索肿瘤全切除的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经眶-额-颞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18例。肿瘤位于鞍上7例、鞍上-第三脑室6例、鞍上-鞍内4例、第三脑室1例。12例肿瘤有钙化、13例囊性变、5例完全实质性。术中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分别从不同的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1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41个月。肿瘤全切除的14例未见肿瘤复发;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3例于术后1个月内行辅助放疗,在随访期间肿瘤未见明显增大。Karnofsky预后评分(KPS)80~90分12例,60~70分5例,50分1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经眶-额-颞入路能清楚地显露鞍区颅咽管瘤及其周围结构,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无效脑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是安全切除肿瘤、避免穿通动脉损伤和保护下丘脑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报道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底肿瘤26例的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结果:26例颅底肿瘤中,手术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4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到24例,脑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3例,其余病例全部好转或冷痊愈,全切除的病例术后3-6个月及1年复查MRI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眶上入路和眶颅颧入路是前、中颅底肿瘤较理想的手术径路,颅中、后窝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把经岩骨乙状突前入路作为主要选择,颅底和硬脑膜重 颅底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经眶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区肿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总结经眶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巨大鞍区肿瘤的经验。方法 经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区肿瘤18例,其中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8例,生殖细胞瘤、脑膜瘤、成熟性畸胎瘤各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4-23个月,恢复良好12例,生活自理3例,生活需人照顾2例,死亡1例。结论 眶上翼点入路能很好地显露鞍区 肿瘤及其周围结构,显微手术是安全切除肿瘤、保护下丘脑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前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的显微切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为了提高切除前或/和中颅凹底大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 分别采用颅面联合入路、额颞-颞下窝入路或额颞-颞下窝结合面前径路暴露肿瘤,给予显微手术切除。 结果 23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结论 (1)前或/和中颅凹底内外沟通性肿瘤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侵犯范围选择颅面联合入路、额颞-颞下窝入路或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即可给于充分  相似文献   

9.
大型及中型复发性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及中型复发性蝶骨嵴脑膜瘤的经验及探讨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4例大型及中型复发性蝶骨嵴脑膜瘤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手术全切除(SinpsonⅡ级)14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4例,其中肿瘤周边脑内嵌有孤立瘤结节5例。结论: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与应用显微手术有助于对大型及中型复性蝶骨嵴离膜瘤的全切除。手术切除不全、术中肿瘤种植是蝶骨嵴脑膜瘤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报道经颅显微外科切除垂体腺瘤28例,选择额下、翼点、额-颞联合三种不同术式入路和显微手术技巧。所有病例术前接受CT或/和MRI扫描检查,经颅内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施行全切除。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2年以上随访无肿瘤复发。认为肿瘤鞍上部分较大或瘤块向鞍上周围伸展,经颅入路是较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经鼻蝶入路至鞍区斜坡区显微解剖学研究结果,采用内镜辅助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该区肿瘤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8例,脊索瘤3例,软骨瘤1例).所有病例均在3个月至6年内获得随访.结果 手术全切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症6例,脑脊液鼻漏2例,无死亡及颅内感染.随访3个月至6年,除1例脊索瘤残瘤继续生长外,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沿中线生长的鞍区斜坡区肿瘤,入路简便快捷,创伤小,手术显露良好,疗效满意.内镜辅助使得经蝶入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应用扩大经蝶入路治疗斜坡脊索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斜坡脊索瘤病例9例(均经病理结果证实),所有病例均在神经导航下进行,其中经唇下-扩大经蝶入路4例,经鼻-扩大经蝶入路5例.4例术前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实现图像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以更好的指导手术入路.结果 肿瘤术中显微镜下及术后影像学证实完全切除3例,肿瘤镜下次全切除(切除比例大于90%)6例.其中2例因肿瘤侵犯至硬脑膜下,肿瘤切除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颅底重建修补后痊愈.结论 扩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可以简单迅速地到达斜坡区域,并能较充分地暴露前颅底、中下斜坡以及双侧海绵窦区,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对斜坡脊索瘤来讲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方法及术后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技术切除颅咽管瘤11例.其中鞍内-鞍上型2例,鞍上-视定叉周围-脑室外型8例,脑室内-外型1例.结果:术后复查MRI,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残余瘤体给予放疗,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2.3年,肿瘤复发1例.颅咽管瘤术前原有症状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能清楚显露颅咽管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提高了显微手术的精细度与安全性,及时有效的术后护理,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底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术前准备,手术入路与方式。方法对8例颅底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8例颅底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包括肿瘤主体位于前颅凹者3例,肿瘤主体位于中颅凹者4例,位于颅后凹者1例。其中6例患者一期肉眼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主要肿瘤,术后有4例患者(2例次全切除者,2例怀疑镜下残留者)给予辅助伽马刀放射治疗,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方式不尽相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多学科的配合协作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眶-颧入路的特点及其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本入路是将额颞开颅颅骨切除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眶上缘眶外侧壁及颧弓,以增加肿瘤的暴露,有利于肿瘤的切除,采用该方法对14例颅中窝底肿瘤进行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结果获得肿瘤全切除者13例,次全切除者1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初步手术结果令人满意,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1)显露良好,可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术野平面低,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牵拉;(2)可从不同的方向显露并切除肿瘤,对同时侵袭颅内外、硬膜内外的肿瘤切除较彻底。  相似文献   

16.
额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额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瘤,先常规额下入路切除肿瘤的鞍上部分,然后磨除蝶骨平台、鞍结节、蝶窦前壁骨质,切除鞍内及蝶窦内肿瘤. 4例肿瘤近全切除,视力明显改善3例,PRL明显下降1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及死亡 .额下-经蝶入路适合于肿瘤侵犯窦内的巨大型侵袭性垂体瘤的一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1997年至2003年对14例体积巨大、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经侧脑室及经额下或经纵裂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结果4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病人无死亡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一次性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为减轻对颞叶脑组织的牵拉,一个入路同时切除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颞下窝的颅底肿瘤,作者采用经颧弓游离额下入路的手术方法.成功地对9例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顾下窝的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其中镜下全切6例,次全及大部切除3例。实践表明,经颧弓游离翎下入路对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颞下窝肿瘤显露满意,且对额叶脑组织的牵拉轻微,是一较为理想的显微颅底外科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眼眶和颅腔以额骨、蝶骨相隔,以视神经管、眶上裂相通,发牛在眼眶或颅底的肿瘤可通过以上结构相互蔓延,形成眶颅沟通肿瘤.此类疾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相对于眶内肿瘤而言,颅眶沟通肿瘤因颅眶交界区域血管神经走行复杂,单纯的开眶手术往往很难切除颅内部分肿瘤.自199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采取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共25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海绵窦肿瘤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9例海绵窦肿瘤,对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原有脑神经症状38%得到改善,43%同术前,19%加重,出现重的脑神经症状5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经眶颧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并全切除海绵窦肿瘤,熟知该入路的巨.微解剖、肿瘤与海绵窦结构的病理解剖关系以及熟练的显微手术技能是全切除肿瘤并有效地保护脑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