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处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30例选择距瘘口近侧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1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血液透析并使用新内瘘的病人84例,随机分成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各28例,每例病人从新内瘘穿刺第1针开始计时,观察18个月,对3种穿刺方法穿刺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内瘘闭塞发生率、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病人满意率和血管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绳梯法和扣眼法能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降低血管瘤的形成并增加病人满意度,临床应首选扣眼法,血管较长较充盈者可选绳梯法,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具有手术便捷、易于穿刺、血流充足、护理方便、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临床优点,被多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专家共识推荐使用。理想化的穿刺穿方法既能保证充足血流量又能减少血管损伤,保护内瘘血管,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现将临床使用的AVF穿刺方法及对AVF产生的效果、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探讨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进行血透患者50例,其中前臂内瘘48例、上臂内瘘2例。随机分为扣眼穿刺组25例和绳梯穿刺组25例,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均为弹力绷带压迫法。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止血时间、闭塞、感染和动脉瘤等情况。结果扣眼穿刺组患者6个月后内瘘止血时间较6个月前减少下降,而绳梯穿刺组前后止血时间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6个月后内瘘横径显著增大,而扣眼穿刺组前后横径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内瘘发生闭塞6例,形成动脉瘤9例,显著高于扣眼穿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瘘发生感染分别为2例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血透患者内瘘止血时间,降低内瘘闭塞、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能清醒合作的60例患者,同一患者按隔次交替使用两种穿刺法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观察,记录进针时疼痛、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自穿刺皮肤开始到见回血固定针头前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内瘘穿刺时实验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成功率也较高(P<0.05)。结论优化组合式穿刺法不仅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也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朱伟萍 《天津护理》2010,18(6):314-315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能减少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保证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11.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新启用内瘘患者108例,按首次内瘘启用时间对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干预组实施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内瘘成熟率及时间、自护行为能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内瘘成熟率及自护行为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护理干预可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自护行为能力和内瘘成熟率,并有效减少内瘘成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老年和青年尿毒症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2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中,老年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104例(44.8%),青年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128例(55.2%);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1个月、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和窃血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最佳选择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疑难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26例疑难内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试验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随访患者36个月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 试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时间为(21.42±11.37)个月,晚于对照组(14.71±9.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疑难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疑难内瘘相关并发症,推迟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 A 组(普通穿刺)、B 组(钝针穿刺)、C 组(新型钝针穿刺)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 COX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 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 A、B 组(P <0.05),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 A 组(P <0.05);6个月后 C 组患者 C 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 A、B 组(P <0.05),血红蛋白(HGB)水平高于 A、B 组(P <0.05),组间URR、Kt/ V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 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 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