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中汉坦病毒的自然感染情况,为肾综合症出血热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夜法在湛江地区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首先进行分类鉴定,然后解剖和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FRSIgM抗体。结果在本地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9只2目2科4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其中不同鼠形动物自然感染率板齿鼠为4.26%,黄毛鼠为3.60%,黄胸鼠为3.57%,褐家鼠为0.90%;其他鼠形动物小家鼠、屋顶鼠、臭鼩鼱感染率均为0。结论湛江地区鼠类自然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家鼠和野鼠两型为宿主的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信宜市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广东省信宜市鼠形动物种群结构。方法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电子捕鼠器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的种类。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6属8种共922只。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6科,以青毛鼠为优势种,占28%,黄毛鼠为18%,室内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4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占54%,褐家鼠、臭鼩鼱为常见种,分别占28%和14%。结论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家鼠仍以黄胸鼠为主要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最高,以致痒蚤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清远部分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在连州、佛冈和清新的居民区(自然村)内外环境捕捉鼠形动物,取鼠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共检查鼠形动物238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3.87%。连州、佛冈和清新的路氏锥虫感染率分别为18.18%、7.04%、14.71%。共捕获褐家鼠(85.71%)、黄胸鼠(3.78%)、黄毛鼠(7.98%)、板齿鼠(0.84%)、臭鼩鼱(1.68%)5种鼠形动物,褐家鼠的自然感染率为12.75%。不同地区、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鼠数路氏锥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52、0.916、3.356,P均>0.05)。结论清远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较普遍,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人群中是否存在可疑病例或隐性感染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鼠形动物粪便标本中携带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方法2015年3月~10月,利用笼捕法于 广州市某医院及其周边居民区捕获鼠形动物,分离其粪便中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按照2014年CLSI标准进行药 敏试验,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29只(包括205只臭鼩鼱、111只褐家鼠、5只黄胸鼠和8只小家 鼠)。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在鼠形动物体内检出率分别为78.4%和34.7%。臭鼩鼱携带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 头孢唑林、呋喃妥因、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耐药性高(耐药率分别为100%、51.2%、44.2%、37.2%和23.3%);家鼠携带肺炎克雷伯 菌耐药情况与鼩鼱相似。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率为40.9%,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7%。鼩鼱与家鼠携带的铜绿假单胞 菌均对氨曲南耐药情况最严重(耐药率为12.4%和16.0%),其次为广谱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耐药率均<5%)。结论鼠形动物携带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与目前临床分 离株的耐药谱相似,提示这两种细菌可能在鼠形动物与人之间有传播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998年鼠疫的监测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00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占47.67%;臭鼩鼱占47%。鼠雌雄比为1:1.14。鼠的染蚤率为4%,总蚤指数为0.06。采鼠血清300份,经放射免疫沉淀检测,均呈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鼠形动物及蚤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的本底情况,为口岸的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4年8月~2005年7月分别采用捕鼠夹和捕鼠笼对肖厝口岸的鼠形动物及所携带的蚤类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0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08%(40/3707),海龙餐馆调查点的鼠密度最高,为1.57%(11/702),全年鼠密度的高峰期在6~8月。鼠种构成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45.00%(27/60);褐家鼠占36.67%(22/60);黄毛鼠占8.33%(5/60);小家鼠占1.67%(1/60);臭鼩鼱占8.33%(5/60)。检蚤40匹,均为当地常见的印鼠客蚤。鼠体染蚤指数为2.00,鼠体染蚤率为55.00%,其中褐家鼠染蚤率最高,为80.00%。结论肖厝口岸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相对简单,但调查所在地域具有传播鼠疫的潜在危险。每年的6~8月是开展灭鼠的最好时机,灭鼠重点应放在港区内食堂、三梅码头及海龙餐馆,控制褐家鼠的种群密度和灭蚤是今后防鼠灭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市辖2县设立8个监测点,采用笼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采用夹夜法、笼日法、挖鼠洞等多种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环境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采集鼠血清及一般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收集清远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0.08/10万;采集一般人群血清237份,HV感染率为2.53%;捕获鼠形动物236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科2属5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鼠密度为10.32%;除黄毛鼠和板齿鼠外,共余3种均发现感染,总感染率为11.86%。结论清远市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12月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每月布笼捕鼠15-20只,调查鼠密度、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鼠2种185只,其中褐家鼠170只和黄胸鼠15只,笼捕法测得鼠密度为12%。鼠类雌雄性比为1:1.20,成幼比为2.2:1。从诱捕的185只活鼠体表采集到298只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蚤类雌雄性比为1:0.95。褐家鼠和黄胸鼠染蚤率分别为41.12%(70/170)和26.67%(4/15),差异没有统计意义。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63%,出现在3月份,最小值为19%在6月份,家鼠平均染蚤率为40%。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20出现在4月份,最小值为0.25出现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1.61。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蚤指数分别是1.67和0.93。结论深圳郊区全年均有印鼠客蚤繁殖,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高峰在春季,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沧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1998-2009年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52~5.19)%之间,鼠带病毒率在(0~27.91)%之间,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绝对优势鼠种,占83.03%,其次为小家鼠12.88%,大仓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3.61%和0.47%。结论褐家鼠是沧州市HFRS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采取以消灭住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的变化趋势和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疫情资料,用笼捕法每年春秋季定点+定量捕鼠,疑似病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TFAT)和ELISA检测HFRS特异性抗体对鼠肺标本采用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HFRSHV抗原。结果1984~2006年发生HFRS病人340例,年均发病率8.81/10万,死亡15例,病死率为4.41%;发病以20~50岁青壮年农民居多,男多于女,临床表现轻、中型多见,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捕获鼠类12种7897只,捕获率为8.70%,野外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居民区以褐家鼠占优势;在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社鼠、针毛鼠和黄胸鼠等6种鼠中检出HFRSHV抗原。结论周宁县是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以灭野鼠为主并灭家鼠是预防和控制HFRS的有效措施,建议重点人群选择HFRS双价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0年监测资料,研究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资料,实验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HFRS74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0.81/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6月,病例集中在天河区、海珠区和白云区,职业分布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其次是民工和农民。男女比例为3.10∶1,年龄集中在20~50岁。鼠密度为9.64%,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94%,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5.56%。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相对稳定,但2004-2010年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鼠肺HV抗原阳性率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鼠种构成主要以褐家鼠(70.01%)为主,其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6.02%)和肺HV抗原阳性率(6.58%)在各鼠种中最高。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不断增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广州市可能已经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应寻找进一步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大型酒楼采用电捕鼠器每月捕鼠15只,调查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2种鼠种194只,其中褐家鼠146只和黄胸鼠48只,鼠类雌雄性比为1:1.02(96/98),成幼比为2.59:1(140/54)。在捕获的194只鼠中97只体表携带406匹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属,蚤类雌雄性比为1:1.07(196/210)。家鼠平均染蚤率为50%,其中褐家鼠49%(72/146),黄胸鼠为52%(25/4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1,P>=0.05)。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93%(14/15)在8月份,最小值为7%(1/15)在6月份。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88,在9月份,最小值为0.20(3/15),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2.09。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平均蚤指数分别是2.42和1.10。结论深圳市罗湖区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并呈春秋双高峰现象,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云南省兰坪县人、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感染情况,为HFRS预防控制提供指导。方法 鼠类肺脏组织中汉坦病毒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人和鼠血清中汉坦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兰坪县3个乡镇共捕获5属158只啮齿动物,其中居民区中褐家鼠的构成比为91.09%,为优势种;野外高山姬鼠的构成比为63.16%,为优势种。3个乡镇中仅见中排乡捕获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泌)汉坦病毒抗原的感染率为7.69%(5/65),臭蛊向鼠青(Suncus murinus)为25.00%(1/4),其他捕获的动物中未查出汉坦病毒抗原;宿主动物血清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12.20%(5/41),其中褐家鼠的阳性率为12,50%(5/40);人群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7.00%(3/43)。结论 从兰坪县人群血清中查到汉坦病毒抗体,在宿主动物肺脏组织检测出汉坦病毒抗原,血清中查出汉坦病毒抗体,首次证实云南省兰坪县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在该地区的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病毒率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7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HFRS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宿主动物肺组织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2007年共报告病例705例,发病率1.11/10万,较2006年升高24.72%。4个常规监测点共捕获517只宿主动物,总鼠密度为5.20%,鼠带毒率为0.39%,其中双峰县的黑线姬鼠、小家鼠各1只阳性。5个应急监测点共检测261只宿主动物,总阳性率为2.68%,其中君山区2只东方田鼠、汉寿县3只黄毛鼠和2只黑线姬鼠的肺组织HV抗原阳性。结论湖南省HFRS疫情较2006年有一定程度升高,宿主动物的带毒率较高,需要高度重视,综合防制HF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