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内可出现各种结节性病变。作者对腹部血管造影(包括DSA)显示的无浓染的肝结节病变进行了门脉CT成像(CTAP)检查,研究其血流动态变化与病变发展的关系,并作了随访观察。选自1991~1996年间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48~76岁,发现结节23个。将碘对比剂(300mg I/ml)稀释2~3倍,取100ml经肠系膜上动脉注入,速度0.7~1.7ml/s,30~40s后行全肝静息扫描,床移动速度10mm/s,层厚10mm,每1层扫描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目的是评估暂时闭塞肝静脉后肝癌及其周围肝实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1例结节型肝癌病人使用螺旋CT行CT动脉造影(CTA),共检出28个肿瘤。将病人分成A、B两组:A组(11例)在肝固有动脉和左或右肝动脉内注射对比剂,B组(10例)在邻近HCC的亚肝段动脉内注药。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持续30s,总量6~75ml。准直线束7mm,进床速度7mm/s(螺距1)。注药后10s开始行常规CTA和以球囊行肝静脉闭塞下的CTA以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单一层面肝动脉造影薄层动态CT扫描(SLDTS-CTHA)结合对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研究,评价富血供肝细胞癌(HCC)血流动力学以确定肿瘤主要引流血管。32例HCC患者普通肝动脉造影CT发现32个直径9~53mm(平均25mm)的高密度瘤灶,SLDTS-CTHA时肝动脉内注射320mgI/ml对比剂10ml(1ml/s),层厚1mm(22例)或3mm(10例),以1s间距重建图像。对包括本组9例在内的40个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周围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经足背静脉或手背静脉以 1ml/s流率注入 5 0ml对比剂 ,延迟时间为 60~ 70s。扫描条件为层厚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结果 :动脉系统疾病 10例 ,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9例 ,其中 1例合并动脉瘤 ,1例传统血管造影均不能插管操作 ,1例动脉瘤MRA以及传统血管造影均没有做出正确诊断 ;1例为正常下肢动脉。静脉系统疾病 3例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 ,上肢多发性静脉瘤 1例 ,经传统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应用MSCT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6.
对常规血管造影的25例病人作了CT血管成像(CTA)研究,男14例,女11例,年龄24~73岁。以4ml/s输入2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后8~15s开始从胸_(12)至腰_5进行10mm层厚横断面成像。在最佳强化期间一次屏气获得从腹腔动脉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A。以4ml/s速率输入120ml对比剂,然后用20ml盐水冲洗。1mm准直和2.0螺距(10例)或3mm准直和1.0~2.0螺距(15例)。22cm视野、1或1.5mm准直对靶影像重建。移出骨结构和其他周围组织后,以512×512矩阵成像,用最大强度投影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重度肝硬化时门脉血流量减少对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增强效果的影响,作者回顾分析了82例活检证实的重度肝硬化病人的CTAP影像。男64例,女18例;年龄31~78岁,均需行肝移植治疗。CTAP的方法为GE9800HiLite CT机,5mm层厚,8mm层距,每层扫描时间2s,间隔4.5s;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近端注入碘异肽醇120~140ml,1.0~1.5ml/s,注药30s后开始扫描。 结果见到,82例中47例(57%)肝实质强化不满意,影响对整个肝脏的评价。其主要表现有:①高密度实质强化区(6例),使肿瘤难以发现。②弥漫性非肿瘤性斑驳状强化区(18例),系低密度的肝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 3 .2mm ,重建间隔为 1.6mm ,螺距为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用量以 1.5ml/kg计算。评价 160例CT血管造影中肝动脉的显示分支的级别以及起源部位 ,并根据Michels分型进行分类。结果 :正常肝动脉解剖占 67.5 %,肝动脉解剖变异占 3 2 .5 %。 3 6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 ,MS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为97.2 %。结论 :CT血管造影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有望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CT并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被认为是肝脏恶性病变术前发现病灶并确定其数目的最准确的CT技术。最近,采用螺旋CT一次屏气(20~30s)即可完成整个肝脏扫描。作者对肝脏螺旋CTAP的扫描参数进行了研究。在相同型号的扫描机上完成全部螺旋CTAP检查,层厚7mm,床速与层厚之比为1:1。120和140kV,280~300mA,用高压注射器将60%对比剂200ml分别注入肠系膜上动脉(23例)和脾动脉(8例),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1层/s。一次屏气自头向足连续快速扫描整个肝脏,全部扫描时间15~30s。单螺旋CTAP检查11例患者,由最初定位像确定整个肝脏扫描层数。扫描延迟等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固定时间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行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及其相关病变的CT表现。方法 24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其相关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行腹部增强扫描,以4.0ml/s的流率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 I/ml)90ml,在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采集动脉期图像,55s采集门脉期图像,利用动脉显示最佳期相的原始数据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0.75mm,图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投影密度(MIP)及容积再现(VR),以最佳角度显示SMA本身及其相关病变。结果 23例患者均于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1例房颤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于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24例患者均经DSA或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8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栓性栓塞并缺血性肠梗阻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中段5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胡桃夹综合征3例。结论 MSCT固定时间延迟法行血管成像扫描并联合CT重建技术有助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犬模型上评价不同的造影动脉、对比剂剂量及血管扩张剂应用与否对经动脉磁共振门静脉成像(MR imaging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MRAP)图像的影响,总结出MRAP的最佳技术参数,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做准备.方法健康成犬16条,通过随机化分组表法分配到造影动脉、对比剂剂量及有无血管扩张剂3个研究组中.每条犬行腹腔麻醉后,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MRAP检查.计算增强前后肝实质信号强度的相对增强值,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相对增强值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时间-增强曲线,总结MRAP的最佳技术参数.结果在16条犬上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MRAP图像.肠系膜上动脉组肝实质相对增强峰值为29.3%~106.0%,脾动脉组为29.5%~105.0%,肠系膜上动脉组达到肝实质相对增强峰值的时间为24~27 s,而脾动脉组为24~28 s,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03,P>0.05).0.025 mmol/kg组的相对增强峰值为29.3%~30.9%,与0.050 mmol/kg组的95.5%~98.8%,0.100 mmol/kg组的102.0%~106.0%和0.200 mmol/kg组的104.0%~105.0%比较,除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有血管扩张剂组达到肝实质相对增强峰值的时间为21~27 s,早于无血管扩张剂组的24~28 s(P<0.05),但两组肝实质相对增强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MRAP是一项新的安全可行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技术,20 ml 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混合液(0.050~0.100 mmol/kg)以1 ml/s注射速度经造影动脉注入,在注射开始后21~28 s即可获得实验动物肝实质的最佳门静脉增强MRAP图像.(2)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作为造影动脉,在MRAP影像和时间-增强曲线上无差别.(3)0.050~0.100 mmol/kg的Gd-DTPA剂量完全可以引起肝实质足够的增强(95.5%~106.0%).(4)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并不影响MRAP图像肝实质增强峰值达到的时间和峰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腹主动脉瘤病人进行术前评估及对行腹-髂动脉再植术病人进行术后评价。22例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平均71岁(63~76岁),19例疑为腹主动脉瘤,3例已行腹腔血管再植术。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选择病人特异的扫描延迟时间(15~32s,平均23s),平均使用造影剂107ml,流速3ml/s,自腹部向足侧连续扫描,层厚5mm,床进速度5mm/s,(120kV/165ms),17例  相似文献   

13.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8~88岁,平均61岁),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动态螺旋CT胰腺实质期及门脉期检查。实质期扫描:首先用低电流(150mAs)10mm层厚行胰腺定位的CT扫描。然后,静脉注入对比剂150ml,4ml/s,注入后40s获取实质期影像,3mm层厚,小视野(20cm),螺距1.8,扫描持续时间16~23s(平均18s)。电流为200~240mAs(平均220mAs)。门静脉期扫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70s行门脉期扫描,包括肝及胰腺成像,5mm层厚,螺距1.5,电流2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动脉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脂肪乳(LE)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探讨LE作为载体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20%和30%LE进行动脉灌注,剂量分别为2 ml和20 ml,分为4组:A组(20%LE,2 ml)、B组(20%LE,20 ml)、C组(30%LE,2 m1)、D组(30%LE,20 m1).用2只健康杂种犬,在DSA引导下分别置管于肝动脉、脾动脉进行灌注.统计各组从导管头端对比剂显现至脾动脉、肝动脉选定点血管显影所需的帧数,并记录造影时间.结果 不同浓度和剂量的LE灌注后均可减缓血流速度,但减缓的持续时间和最大减缓速度(减缓峰值)有所不同(P<0.05).A组约5 min血流速度恢复正常,B组需5~10 min,C组需20 min,D组需20~30 min;流速减缓峰值于A组为18帧(1.44 s),B组为30帧(2.4 s),C组为9帧(0.72 s),D组为14帧(1.12 s).结论 LE经动脉灌注后均可造成局部血流速度减缓,30%LE造成流速减缓程度比20%LE轻,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作者收集了12例经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重点讨论了肝脏FNH在三期螺旋CT中之非典型表现,并与以往文献所述之典型CT征象作了比较。12例肝FNH的三期螺旋CT扫描方法是先以5ml/s的速度团注20ml对比剂,在腹腔动脉水平扫描,以测定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然后团注180ml对比剂在峰值后5s、注药后60s以及12~15min时分别作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层厚5mm。结果仅2例FNH符合常规增强CT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CO2-DSA和CT血管造影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肝动脉CO2-DSA和CT血管造影(CO2-CTA)在健康实验猪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健康实验猪5头,全麻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先行碘对比剂肝动脉DSA(5ml/s,10m1),再手推CO2 30~50ml(5~8ml/s)行CO2-DSA,然后再行CO2-CTA。全麻下处死动物,选择性获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分析比较碘对比剂DSA和CO2-DSA和CO2-CTA的图像表现特点,以及显示动静脉瘘的能力。结果碘对比剂肝动脉DSA未显示任何动静脉瘘,而CO2-DSA显示3头猪在动脉晚期相气体进入门脉分支而使局部的段或叶门脉分支显影,并在CO2-CTA上得到证实。门脉内气体在1~3min内吸收。CO2-DSA和CO2-CTA均未见CO2气体进入肝静脉。病理检查肝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改变。结论(1)CO2-DSA和CO2-CTA显示健康实验猪肝动脉注射CO2后气体在动脉晚期相进入局部门脉分支,于1~3min内吸收消失。(2)健康实验猪CO2肝动脉灌注后CO2不会进入肝静脉。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44例肝肿瘤病人作了血管造影CT检查,以估计肝脏手术的可能性。年龄28~77岁,其中肝细胞癌7例,转移性肝癌37例。44例都作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7AP)、肝血管造影、延迟4~6小时CT和MR检查。CTAP方法为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速度为2~3ml/sec,总量100~150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8~10sea行肝脏CT快速扫描,扫描时间为2~3 sec。对所有CTAP资料分析,发现在肝内造影剂增强区域和未增强区域间有一条长度不等的分界线,从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改进灌注成像技术 ,对大脑不同区域血流分布的差异作初步探索。方法 :2 0例无运动系统或基底节区病变受检者行基底节层面灌注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 (30 0mg/ml浓度ultravist) ,流速 5ml/s,总量 4 0ml。在对比剂注射第 9s开始行灌注扫描。扫描条件 :12 0kV ,15 0mA ,速度 1层 /s ,层厚 5~ 8mm ,IOV 2 0 0mm× 2 0 0mm ,连续无间隔扫描 30s,图像重建时间 0 .5s。结果 :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第 9s行CT扫描 ,能获得较完整的动脉血管和脑实质内的灌注图像。灌注扫描数据用较小的间隔重建可获得较为平滑的γ 变量曲线。大脑两侧基底节区血流灌注量不等 ,上升值、峰值与上升斜率均左侧大于右侧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技术是研究大脑血流分布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大脑两侧基底节区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可能与人们的运动优势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分析唾液腺肿瘤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的强化特点。64例唾液腺肿瘤病人(男31例,女33例,年龄15~82岁,平均49岁)行双期螺旋CT扫描。腮腺肿瘤53例,颌下腺肿瘤11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手术62例,穿刺活检2例)。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速率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后30s、120s行早期及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水平,扫描参数为:35s采集时间,5mm层厚,5mm/s床进速度,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