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创伤后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由液压型创伤装置致大鼠一侧脑挫伤,利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观测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结果:鼠脑创伤后上述两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迅速增高,在伤后1小时即可达到最高水平,并持续至伤后6小时,伤后24小时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种细胞因子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区域很类似,主要出现于创伤侧及对侧脑皮质、海马、胼胝体、脉络丛等部位。结论:脑创伤后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内部产生,IL1β及TNFα可能对脑创伤后继发性神经损害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ESW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单侧后肢跟腱切除法建立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给予ESW治疗1次,能流密度0.1mJ/mm2,冲击次数1000次。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后4周处死,取膝OA关节液和关节软骨,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法,检测各组膝关节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采用ELISA法行关节液IL-1β和TNF-α含量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免疫组化法关节软骨IL-1β和TNF-α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阳性率较模型组下降(P<0.05)。 结论:膝骨关节炎中IL-1β和TNF-α水平上升,而ESW能下调膝OA大鼠IL-1β、TNF-α的表达,提示可通过降低关节软骨的炎症因子水平,对膝骨关节炎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聚集在肺内的白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进而介导再灌注损伤。新近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犬移植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只/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为PeprotechINC.公司产品。方法:缺血再灌注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大鼠通过结扎肺门阻断肺循环1h、再灌注2h建立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以10^8丝线绕过肺门后不结扎。肺循环阻断前15min,各组颈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同时注射10ug/kg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观察指标:再灌注2h后摘取左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测定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可见明显的组织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轻微组织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明显改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作用与其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后3组再按给药后1、3和7 d分为亚组,每组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建立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补阳还五汤组于术后2 h起灌服补阳还五汤10 ml/kg(14.2 g/kg)、每日1次.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IL-1β和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低水平的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模型组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于给药后1 d开始升高,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在3 d时达高峰后开始下降,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于7 d达高峰.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给药后1、3和7 d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IL-1β蛋白(ng/L),1 d:90.290±8.693比102.556±13.934,3 d:129.632±11.050比150.117±8.552,7 d:66.185±9.020比91.362±9.901;TNF-α蛋白(ng/L),1 d:210.341±19.247比236.887±20.137,3 d:267.503±21.006比322.659±15.068,7 d:299.637±17.717比386.678±16.297;IL-1β mRNA,1 d:0.54±0.09比0.64±0.11,3 d:0.80±0.06比0.89±0.07,7 d:0.70±0.09比0.78±0.08;TNF-α mRNA,1 d:0.64±0.09比0.73±0.11,3 d:0.74±0.13比0.85±0.07,7 d:0.82±0.07比0.93±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下调缺血脑组织IL-1β和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来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以及槲皮素对脓毒症时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槲皮素高剂量组(75mg/kg,10只)和槲皮素低剂量组(50mg/kg,1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mg/kg 2ml建立脓毒症ALI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于制模前30min腹腔注射槲皮素.各组于制模后6、12、24h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于制模后24h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并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肺叶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制模后6h血清TNF-α(ng/L),IL-1β(ng/L)含量即明显升高(TNF-α:73.00±0.28比28.48±0.26,IL-1β:46.30±0.21比28.38±1.07,均P<0.01),肺W/D比值明显升高(5.710±0.025比3.860±0.034,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低、高剂量组制模后6h TNF-α,IL-1β含量即明显下降(TNF-α:55.52±0.31、57.76±0.27,IL-1β:39.47±9.65、41.83±0.16,均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好转,肺W/D比值明显下降(4.810±0.036、4.900±0.029,均P<0.05),两治疗组间炎症介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肺组织病理损伤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槲皮素可下调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对脓毒症ALI大鼠的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癫痫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原发性全身型癫痫呈强直和(或)阵挛发作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服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未服药3组,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的作用下释放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量及血清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3组癫痫患儿间各指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结论:癫痫患儿PBMC释放IL1β、TNFα的量及血清SIL2R、TNFα含量的明显增高可能是由于细胞免疫异常等所致,其增高的幅度与是否进行抗癫痫治疗、药物种类及病程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6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照射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照射组用直线加速器以6 MV的X线照射大鼠右肺,每次3 Gy,每周2次,连续照射5周(累积剂量最高为30 Gy)。于首次照射后5、8、12和2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8只大鼠,取眶静脉血行血清细胞因子放射免疫学检查。结果:照射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其中IL-6在第8周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在第5周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照射组于第12周末时IL-6和TNF-α逐渐恢复,至26周末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在照射后出现不同程度减低,然后逐渐恢复。提示放射性损伤过程中存在全身免疫抑制状态,血清IL-6、TNF-α变化有可能成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背景:灸法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疗效明显的优点,在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有关灸疗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早期防治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的:观察艾灸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伸直位固定法制备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立即干预.艾灸组艾灸关元、左后肢足三里、血海、内膝眼、犊鼻和阳陵泉等穴,每穴10 min,1次/d;几丁糖组关节内注射几丁糖,0.5 mL/关节,1次/周.造模8周,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后,兔的Mankin评分明显升高(P<0.01),艾灸和几丁糖治疗可降低Mankin评分(P<0.01),且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明显增高(P<0.01),艾灸组和几丁糖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模型组低(P<0.01),艾灸组和几丁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艾灸可通过降低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生物材料的免疫学研究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补体及补体降解产物的血生化定量测定等方面,主要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检测手段,其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无特异性。 目的:以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为研究对象,从mRNA水平上对5种生物材料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行相关免疫学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1/2005—03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3只用于原代培养大鼠巨噬细胞。阳性材料:含8%有机锡的聚氟乙烯。阴性材料:聚苯乙烯。实验材料:美国NPG黄合金块、β-磷酸三钙、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聚丙交酯乙交酯及聚四氟乙烯。 方法:参照ISO 10993-12标准,用RPMI—1640按1g/5mL比例,37℃72h制备材料的浸提液。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给予脂多糖刺激和无脂多糖刺激,脂多糖的终浓度为1.0mg/L,再用不同生物材料的浸提液予以刺激,作用2h后收集细胞,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强度。 结果:未经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与阳性材料及聚四氟乙烯、NPG接触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高于阴性材料,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聚丙交酯乙交酯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阴性材料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高于阴性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β-磷酸三钙和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与阴性材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与阳性材料及聚四氟乙烯、NPG、聚丙交酯乙交酯、β-磷酸三钙及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接触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高于阴性材料,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是在分子水平上衡量不同生物材料诱导免疫刺激反应的理想指标。聚四氟乙烯和NPG的生物相容性程度较差,β-磷酸三钙和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相容性较好,尤其是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B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穴181.13±7.34,193.19±8.64;178.02±5.05,190.78±8.59;P<0.05雪,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6.05,192.98±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穴182.25±4.73,191.40±6.87;176.85±7.68,191.41±8.53;P<0.05雪。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13.
王栋琪  王民  刘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38-140,I000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β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177;7.34,193.19&;#177;8.64;178.02&;#177;5.05,190.78&;#177;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177;6.05,192.98&;#177;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177;4.73,191.40&;#177;6.87;176.85&;#177;7.68,191.41&;#177;8.53;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14.
梁庆成  吴云  史淑杰  吕海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168-171,F0003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可产生保护作用,脑缺血耐受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与脑卒中有关的一个有害细胞因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循环抗体对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期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脑缺血灶的影响,是保护作用还是毒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8组:预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后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5只。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48h或缺血2h再灌注后,在大鼠小脑延髓池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肿瘤坏死因子-α(0.05μg,0.5μg,1.0μg)或磷酸盐缓冲液。①各组取8只大鼠,于脑缺血2h再灌注22h,麻醉下处死取脑,制备TFC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脑片面积及梗死面积,然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取7只大鼠,于缺血2h再灌注22h后,麻醉下处死取脑,行HE、GFAP和ICAM-1免疫组化染色,用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切片,计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及每侧半球细胞内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③各组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减小,0.5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70.9%,1.0μg预注射组减小66.5%;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后注射及1.0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增加,0.5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加22.3%,1.0μg后注射组增加46.7%。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预注射组与1.0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后注射组与1.0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病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后注射及1.0μg后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加重。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注射及1.0μg后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预注射组与1.0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0.5μg后注射组与1.0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④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作用无关,而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减少有关。②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给肿瘤坏死因子-α则加重脑缺血,该作用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有关。③脑缺血前或脑缺血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决定了它的作用效果,这两种作用都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可产生保护作用,脑缺血耐受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与脑卒中有关的一个有害细胞因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循环抗体对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期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脑缺血灶的影响,是保护作用还是毒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8组预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后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5只.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48 h或缺血2 h再灌注后,在大鼠小脑延髓池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肿瘤坏死因子-α(0.05 μg,0.5 μg,1.0μg)或磷酸盐缓冲液.①各组取8只大鼠,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麻醉下处死取脑,制备TTC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脑片面积及梗死面积,然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取7只大鼠,于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麻醉下处死取脑,行HE、GFAP和ICAM-1免疫组化染色,用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切片,计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及每侧半球细胞内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③各组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减小,0.5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70.9%,1.0 μg预注射组减小66.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增加,0.5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加22.3%,1.0 μg后注射组增加46.7%.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病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加重.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①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作用无关,而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减少有关.②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给肿瘤坏死因子-α则加重脑缺血,该作用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有关.③脑缺血前或脑缺血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决定了它的作用效果,这两种作用都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家兔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活化和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将健康成年家兔72只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4):①山莨菪碱组:于撞击台上行胸壁撞击(冲击速度5.7m/s,力75.8N/cm^2,冲撞能量约204J)后,立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50μg/kg,建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山莨菪碱2mg/kg静注,随后以1mg/(kg&;#183;h)静脉维持。②急性肺损伤组:造模同山莨菪碱组,造模后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和维持。③正常对照组:不做胸壁撞击,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脂多糖,其余处理同急性肺损伤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2,3,4h放血处死6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分别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吸光度表示。 结果:6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急性肺损伤组于模型建立后1-4h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2h达到高峰,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8倍;山莨菪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其中2h降幅最大,达30.19%。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急性肺损伤组在模型建立后1h其表达即开始上升,两三小时达到高峰,3h最高,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5倍,4h其表达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组各时间的表达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0.05),最大降幅出现在2h,达34.48%。 结论:①机体遭受创伤及脂多糖刺激后,肺泡巨噬细胞被激活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是肺泡巨噬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前炎细胞因子的关键环节。②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核中核因子κB活性,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其介导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等),阻断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失控性释放来实现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家兔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活化和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将健康成年家兔72只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4):①山莨菪碱组:于撞击台上行胸壁撞击(冲击速度5.7m/s,力75.8N/cm2,冲撞能量约204J)后,立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50μg/kg,建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山莨菪碱2mg/kg静注,随后以1mg/(kg·h)静脉维持。②急性肺损伤组:造模同山莨菪碱组,造模后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和维持。③正常对照组:不做胸壁撞击,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脂多糖,其余处理同急性肺损伤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2,3,4h放血处死6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分别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吸光度表示。结果:6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急性肺损伤组于模型建立后1~4h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2h达到高峰,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8倍;山莨菪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其中2h降幅最大,达30.19%。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急性肺损伤组在模型建立后1h其表达即开始上升,两三小时达到高峰,3h最高,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5倍,4h其表达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组各时间的表达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0.05),最大降幅出现在2h,达34.48%。结论:①机体遭受创伤及脂多糖刺激后,肺泡巨噬细胞被激活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是肺泡巨噬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前炎细胞因子的关键环节。②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核中核因子κB活性,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其介导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等),阻断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失控性释放来实现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测定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时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评估新生儿ALI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2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血清IL-8和TNF-α水平,同时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和对照组的水平进行比较,并在疾病恢复期复测.结果 ①胎粪吸入综合征组入院时血清中IL-8水平中位数为174.00 pg/mL,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疾病恢复期血清IL-8水平为24.80 pg/mL,与入院时比较显著下降(P<0.01);②入院治疗前胎粪吸入综合征组TNF-α水平中位数为25.90 pg/mL,显著高于原发性肺透明膜病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TNF-α水平为20.22 pg/mL,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8在新生儿ALI的炎症反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下降预示着疾病的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