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悦  高宇 《护理学杂志》2006,21(7):46-46
2005年6月我院收治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含有EDKA-K3的真空采血管抽血检验血常规,连续两次采血结果均显示血小板减少,查体时出现原因不明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结果确诊为非真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为抗凝剂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PT A采血管采血却显示血小板正常,二次采血检验结果证明,含EDTA-K3抗凝剂的血常规管有血小板凝集现象,该患者血小板减少并非护士采血操作不当所致检验值不准确.以后每次采血均改为含0.109M枸橼酸钠的PT A真空采血管后,此患者未再出现由于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
丙肝抗病毒治疗前脾切除纠正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脾脏切除术纠正血小板减少症,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供条件。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们收治的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行开腹病理性脾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150—400ml左右,未输血,术后所有患者血小板均在1周内升至正常水平,无手术死亡或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0至14天后均给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4—48周。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施行脾脏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1周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就显著上升,即可开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该方法适用于慢性丙型肝炎准备行抗病毒治疗,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而无法进行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心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对2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施行心瓣膜置换术,入院时血小板为23×109/L~50×109/L(42.00×109/L±7.41×109/L),所有患者均使用膜肺并在预充液中分别加入300×104U~500×104U的抑肽酶。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双瓣膜置换术8例;转流结束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立即输注新鲜血小板13~27U(17.8±3.9U)。结果3例术后12h内因胸腔引流管引流量大而行二次开胸探查,1例术后3d死于心室颤动,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术中处理,可以使血小板数维持于20×109/L~50×109/L的心脏瓣膜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安全接受心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慢性肾衰竭维持性透析的患者逐渐增多,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剂肝素诱发的Ⅱ型血小板减少症(HIT)逐渐出现,但低分子肝素引起HIT的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治疗。方法对8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激素、输注浓缩血小板等对症治疗,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最早发生在孕周20周,≤28周妊娠出现血小板减少22例,>28周妊娠出现血小板减少64例,由此可见大多数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发生在妊娠晚期。8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经剖宫产分娩64例,阴道分娩20例,产钳助产2例。8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出血3例(3.5%),2例为完全型前置胎盘,1例为巨大儿。结论对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糖皮质激素、输注浓缩血小板等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凝血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措施.方法:通过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及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EDTA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同时采指血手工计数血小板和抗凝血涂片显微镜镜栓.结果:EDTA-K2抗凝血检测血小板偏低,涂片血小板聚集;末梢血检测血小板接近实际数值,涂片血小板分布正常.个别情况下血小板也对枸橼酸钠发生聚集反应引起血小板假性减低.对于首次检测血小板数值减低的标本均应手工计数血小板或涂片镜检,以确认是否存在抗凝剂所致血小板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采血系统抽取血标本,用双向穿刺针无法观察回血,易造成采血失败;用蝶翼针因其粗大,不易穿刺成功,只能用注射器采血后注入真空采血管,又常导致血量不符合标准。笔者尝试将一次性头皮针与蝶翼针相连接行真空采血102例次,均获成功,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10年,血肌酐升高3年,意识不清1 d”于2020年9月14日入院。10年前患者体检发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体积偏大,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及治疗。3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查肌酐(creatinine,CREA):400μmol/L,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给予尿毒清颗粒、药用炭片、呋塞米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引起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临床表现十分危重甚至可以致命.对该病保持临床警觉可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误诊或者对该病认知不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本文就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3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例,应用rhIL-1150μg/kg,皮下注射,1次1d,10d为1个疗程,如果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即可停止给药;对照组16例,不用rhIL-11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因子,待血小板自行恢复。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hIL-11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治疗组BPC≤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d,BPC≤50×109/L平均时间缩短3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rhIL-11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君萍  舒冰  张家佳 《骨科》2015,34(6):752-754
目的 关注肝素/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方法 。 方法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资料,探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从而提出临床工作中的药学监护事项。结果 该患者出现的严重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肝素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根据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与该药存在可能相关性。结论 对于术中、术后应用肝素合并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监护,尤其是加强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如出现血小板减少,在排除其他药物作用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给予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日期于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选择两家医院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共60例展开研究,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两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组和乌司他丁组,前者实施rhTPO治疗,15000 U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皮下注射,1次/d,1周为1疗程;后者实施乌司他丁治疗,300 000 U/天的乌司他丁,1周为1疗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临床相关指标以及炎性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5、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0.54±20.58×10~9/L;64.20±10.18×10~9/L;72.61±18.56×10~9/L; 105.60±20.19×10~9/L血小板计数明显较对照高,P0.05。两组经治疗后各指标虽有改善但ALT未见有明显变化,观察组Cr、PT、RBC、WBC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观察组炎性因子IL-6、IL-8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rhTPO能够提高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且安全,实施rhTPO可能有助改善于脓毒症患者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首次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1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于使用肝素前常规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别记录首次血液透析前患者血小板计数;首次血液透析后每周3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采静脉血行血小板计数。监测肝素抗凝前、后血小板数目变化,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4Ts”评分,评分为6~8分的患者临床诊断为HIT。观察HIT患者肝素抗凝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减少的最低值、HIT发生时间,同时观察患者除血小板减少外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超声检查深静脉有无新发血栓形成、全身出血倾向(牙龈出血、局部皮肤瘀斑、黑便、肉眼血尿)等。HIT患者停用肝素,换用阿加曲班抗凝,观察HIT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及恢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115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HIT,11例HIT患者有2例发展为HITIS(占18.2%)。HIT患者肝素抗凝后血小板数目降至(68±21)×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用肝素改为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66±53)×10^9/L,与阿加曲班抗凝前的(68±21)×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计数为(166±53)×10^9/L,与肝素抗凝前的(179±57)×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T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肝素抗凝后的常见并发症,阿加曲班可作为HIT患者的有效抗凝剂。  相似文献   

14.
合并针用于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留取血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岚  苑卫东 《护理学杂志》2005,20(13):52-52
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时,需反复抽取血标本检查心肌酶谱,而患者在接受药物抗凝治疗的同时,如果反复穿刺,常致其穿刺处皮下瘀血。而临床观察发现,即使延长穿刺点压迫时间,也无法避免这一并发症。鉴此,我们将一次性真空采血针与静脉留置针合并使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1G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和22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均为美国BD公司生产)各1副,真空采血管1支,3M透明敷贴。1.2方法常规留置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贴固定。将真空采血针接头处分离,弃去头皮针部分,采血针头与留置针衔接。抽取血样时,取下采血针头保护帽,连接…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剂低分子肝素诱发的Ⅱ型血小板减少症(HIT)较为罕见,现报告1例。 患者,女,68岁,因多尿、多饮10余年,间断颜面水肿5年,恶心、呕吐3d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48×10^9/L,BUN26.25mmol/L,Ser503.9μmol/L,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入院后行右股静脉双腔管置管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规使用肝素和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阿加曲班组(n=94)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n=9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肢体周径差和疗效的差异,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PT、APTT及PLT)变化。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10d后,双侧肢体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总有效率(97.87%)优于对照组(89.37%),P〈0.05。阿加曲班组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HIT;阿加曲班组PT、APTT和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掌握并总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痰的并发症及围生期的护理.方法:对本科2007~2010年收治的150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赢患者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系统性回顾,将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49例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因并发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妊娠的较常见并发症,是由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引起的,是孕产妇较常见的内科血液系统合并症,约占妊娠总数的3.7%,在妊娠末期其发生率达6%~15%,量度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计数<50×10<'9>/L,其中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降低,可引起严重出血、贫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为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减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母婴的危害,提高护士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因此产首要做好充分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有效的治疗,现将对本科收治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病例进行了回顾,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减少患者的出血风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护理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3岁,因“反复肛门肿痛、流脓血1年多”为主症于2008年6月25日来我院就诊收住院治疗。患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史,多次在多家医院行肛瘘手术(具体手术方式不详)。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血小板47×10^9/L,余未见异常。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3、6点有手术瘢痕,5点有一外口,外口边缘组织暗紫,有血性分泌物溢出,色暗红。肛镜下见内口位于5点齿线上2cm处,指诊肛管收缩正常,直肠环后部组织僵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所致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大出血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我院3例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出血原因主要为:术前盲目相信“BT、CT正常”检验结果,术前及出血后未输注足量血小板,输注足量血小板仍出血时未及时想到混合因素所致。经输注足量血小板及输注新鲜血浆(必要时)后,3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对ITP患者实施LC,无论BT、CT是否正常,术前均应输注足量血小板,术中细致操作,大出血输注血小板无效时应及时想到混合因素所致出血并做出相应处理,是预防术后大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用Sysmex SF-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把血小板少于100×109/L的血标本分为A组(182例),血小板大于300× 109/L的血标本为B组(166例),血小板在(100~300)×109/L的血标本为C组(200例),3组血标本均用显微镜手工计数,比较两法结果.结果:A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B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C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血是否顺利,标本的放置时间,抗凝剂的种类以及与血液的比例,药物和输血等因素均能对血小板计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使血小板计数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