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介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中药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综述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研究概况。结果目前已有多种中药的单体或复方制剂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结论从中药中筛选抗具有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活性成分或单体,将是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促进新血管生成、提高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及改善各种缺血性疾病症状方面的研究及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检索词“血管生成、中医药”.对检索到文章进行初审,纳入有关促进血管生成的中医复方、单味药、中药提取物、针灸的治疗研究.结果:最终引用35篇相关文献,对中医药促进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中有明显的疗效,且副作用少.但各原药成分之间是否存在多层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影响血管生成的量效关系均有待再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介绍主要肺癌血管生成抑制物血管抑素、内皮抑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白介素-12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细胞外基质(ECM)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在增殖、分裂、分化及管腔形成中需要与丰富的ECM蛋白进行选择性的结合。整合素作为细胞外基质主要受体,并不能完全介导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糖胺聚糖(GAGs)也参与ECM的信号传导,作为ECM的共同受体,这些受体的信号传导过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某些ECM蛋白片段的新功能还需进一步发现。此文将综述集中于ECM的分子,特别是有关血管生成和其向周围细胞传递开始或终止血管生成信号传导方面的能力及有关中药对ECM的促进及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筛选模型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肿瘤的生长有2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无血管的肿瘤通过组织间液获取从毛细血管渗透的营养物质,细胞增殖缓慢,原发肿瘤的体积不会超过1—2mm^3,这种状态称血管前期;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过程是一个多步骤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受众多生长因子调节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主要有: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与配体的表达和结合及相应的信号传递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其凋亡,抑制基底膜的降解等。随着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逐步阐明,进一步证实了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而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因其具有高效性、广普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无明显毒副反应等优点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发展、转移的关键步骤。近年来,血管生成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控制肿瘤的一个重要策略。鉴于许多患者在开始接受血管抑制剂治疗时或治疗数月后出现耐药现象,探索耐药机制已成为解决耐药问题、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结论对寻找高效、低毒副作用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刘雪丽周学锋王君瑜杨海 《中国药师》2016,(6):1158-1162
摘 要中药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中药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发挥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中药深度研发及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肠黏膜屏障能够有效阻止肠内的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及其他组织,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稳态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机体在遭受严重应激后,易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近年来,中医药的介入为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药可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激发肠道免疫应答等作用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本文对中药在受损肠黏膜保护及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阐明中药在肠黏膜屏障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除传统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外,该病的治疗药物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中。现有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以协调的方式在多个层面上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如减少谷氨酸产生的兴奋性毒性、逆转血管痉挛、促进脑血管新生、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等。因此本文就目前几种能够促进EPO生成的中药在脑缺血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脊柱疾病发生的病变基础,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IDD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对IDD的有效防治日益成为临床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IDD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细胞或机体中的活性氧平衡被打破而导致细胞外基质以及椎间盘细胞表型变化,诱发椎间盘氧化应激从而导致IDD的发生。同时氧化应激能够通过对椎间盘细胞凋亡、自噬、衰老及细胞外基质等方式来影响IDD的发展。目前关于IDD的治疗,临床多使用阿片类以及活血止痛类的药物,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症状,但易诱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由于治疗周期漫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中医药以其物优价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治疗IDD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现代科技的研究深入,发现中医药能够通过干预氧化应激相关功能表达,即减缓细胞凋亡、自噬及减缓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方式,发挥治疗IDD的作用。本文阐述氧化应激在IDD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干预氧化应激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医药防治IDD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于感染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中药在治疗流感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许多中草药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并增强机体免疫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好的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其抗流感的研究和应用有广阔的空间。本文对近年来主要的抗流感病毒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有关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抗衰老、降血脂、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自由基或抗氧化有关。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产生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其发生与炎症小体密不可分,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机体受到异常刺激后免疫系统清除有害因子进行组织修复而产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可以提高机体清除损伤因子的能力,但过度活化则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损害。随着研究逐步深入,细胞焦亡被认为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防治肝脏疾病由来已久,在临床中已经取得良好的疗效。研究显示,中药通过调控细胞焦亡相关通路蛋白与炎症因子,从而干预疾病的进展。现结合现代医学,对细胞焦亡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现阶段的中医治疗进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