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轮换注射部位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找出有效的轮换注射部位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儿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时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5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例数及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01)。结论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减少出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春 《安徽医药》2009,13(10):1289-128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两种不同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用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栓塞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4次。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皮下出血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3.
王巍  吕微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76-177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部位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全面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结果 76例痊愈,4例有皮下出血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科学整体护理减少了出血、皮下淤血等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68例,其中常规注射26例,改良注射42例.传统组采用上臂三角肌外缘或前臂外侧注射,改良组采用腹壁部位轮换的垂直皱褶注射法,观察分析患者主观感受及皮下出血面积,并与传统注射法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患者主观感受较为舒适,皮下出血率7.1%,无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 cm;常规组皮下出血率46.2%,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cm有10例,两组皮下出血率、大面积(出血范围直径大于2 cm)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注射舒适度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安全用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及护理过程。结果 56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住院患者仅有5例出现注射部位少量皮下出血,其余51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安全用药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规避护理风险,保证用药护理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刘琪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61-62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7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三组各有25例患者,甲组注射后按压3min,乙组注射后按压5min,丙组注射后按压10min,对比三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甲组25例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要明显大于乙组、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乙组与丙组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5min以上能够有效降低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缩小皮下出血点大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磺达肝葵钠和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情况,分析原因,指导临床护理操作。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磺达肝葵钠组,比较两组注射后皮下出血情况。结果磺达肝葵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皮下出血率分别为5%和34%,前者均为轻度出血,其中牙龈出血1例;后者轻度出血18例(62%),中度8例(28%),重度3例(10%),其中牙龈出血4例,尿便潜血2例。结论磺达肝葵钠与较低分子肝素组比较,不易引起皮下注射部位出血的发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钙在产妇中应用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D-二聚体高于1.5μg/mL的产妇40例,予低分子肝素钙肌内注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等护理手段,比较产妇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诊断是否有下肢血栓形成。结果 40例产妇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D-二聚体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肌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有效的护理手段对降低产妇D-二聚体水平、防止产妇下肢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更换针头与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和T IA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注射前更换针头,对照组直接注射,两组各注射24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面积及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前更换针头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对降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应用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常见非计划拔管率增高现象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验证;加强对护士操作技术的培训,加强科室监管,制订考核标准及操作流程,逐级检查反馈。结果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管理后,有效降低了小儿外周静脉留置证非计划拔管率。结论 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管理,可有效降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安全和患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刘燕春  杜蕊 《家庭医药》2016,(12):101-10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遍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本院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死。目前笔者选择腹部注射,由于腹部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温度恒定,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特别适宜需卧床的患者。如操作不当,易发生注射部位出血,影响药物疗效,笔者采用改良后操作方法治疗174例患者,只有6例(3.4%)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下出血。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部位出血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钙由于临床应用中不需实验监测,在抗血栓治疗时使用较方便,腹壁皮下注射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仍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笔者探讨了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减少皮下出血面积的适宜进针方法和压迫时间。  相似文献   

14.
葛琪  陈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318-319
目的探讨并总结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注射低分子肝素的84例不孕不育患者,对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注射的方法不正确,注射部位及间隔不当,按压力度及时间差异是引起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结论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注意注射的间距,按压的时间和力度,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减少皮下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对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内科应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操作护理观察出血并发症数量。结果我病区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一例牙龈出血,二例皮下瘀斑面积>2cm,十五例患者有1~2cm的瘀斑,无一例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正确的注射方法 ,严格规范操作,做好健康宣教,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发生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00例,均连续应用低发子肝素7d。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日2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100例,对照组传统方法皮下注射,改进组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3min,注射过程及注射后保持皱褶3min。结果:2种不同注射方法所致皮下出血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下注射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改良低分子肝索皮下注射方法与患者接受度、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改良注射组和常规注射组,各40例.改良组采用注射部位轮换及提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对比观察患者自评接受度及注射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组及常规组患者自评接受度分别为:很满意10、1人,满意26、18人,不满意4、21人;满意率分别为90%、4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皮下出血5人,平均出血面积(0.016±0.022)cm^2,皮下出血率为12.5%;常规组皮下出血31人,平均出血面积(0.025±0.034)cm^2,皮下出血率为7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明显增加患者接受度并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的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观察并计算每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试验组皮下出血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局部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8):166-16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皮下出血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方法在2016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出50例需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用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效果确切,有助于预防皮下出血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健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支宝梅 《海峡药学》2011,23(10):161-162
目的探讨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治疗过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38例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并检查凝血功能,溶栓治疗过程中做好监测及护理。结果治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2例出现皮下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使用药物溶栓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