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单侧与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2016年收治的16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80例。分别行单侧PVP和双侧PV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小于双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ODI及VAS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ODI及VA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及之前,两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之后,双侧组病患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单侧组(P0.05)。结论经单侧与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具有显著疗效,但单侧PVP具有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X线暴露时间短、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05-2010-03,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32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30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按照VAS评分、影像学资料、Oswestry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s角、日常活动功能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1周、1年时,两种穿刺方法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s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最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随访两者疼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安全有效的;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及早期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侧穿刺组优于单侧穿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改良单侧穿刺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6月—2020年12月,86例腰椎OVCF患者接受PVP手术,依据医患沟通结果,51例采用经椎体后上缘入路单侧穿刺(单侧组),35例采用常规双侧穿刺(双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水泥渗漏单侧组有18例,双侧组有13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单侧组术中X线曝光次数、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双侧组(P<0.05),但前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者(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早期VAS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3~24个月,平均(15.8±2.1)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老年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方法 将86例本院的OV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重建、Cobb角改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单侧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均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两组的椎体高度重建和Cobb角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节段新发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期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PVP由于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更适用于胸腰段OVCF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VP)后失败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13例(15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初次PVP术后失败的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62 ~ 89岁,平均77.5岁。初次PVP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SA)平均为(8.1±0.8)分,术后VSA评分平均为(8.1±0.3)分。初次PVP椎体内骨水泥填充量为(2.5±1.2)mL。所有患者术后观察4~14d,经抗骨质疏松和止痛对症处理后,腰背痛症状无缓解。对靶椎致痛区行二次PVP骨水泥填充治疗。比较二次PVP手术前、后的VSA评分。 结果 13例患者初次PVP术后影像资料显示15个椎体均存在骨水泥部分灌注。二次PVP术后患椎内骨水泥平均填充量为(2.9±1.7) mL,X线片示椎体内骨水泥均匀填充。二次PVP术后1周VSA评分平均为(1.9±2.1)分,术后1个月VSA评分平均为(1.5±0.1)分,与二次PVP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11例(84.6%)患者二次PVP术后胸背或腰痛症状完全缓解,2例(15.4%)患者疼痛部分缓解。 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椎致痛区内骨折未得到良好的骨水泥填充。二次PVP能使手术椎内骨水泥填充均匀,是治疗此类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方式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PKP治疗OVCF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穿刺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穿刺组,双侧穿刺组,每组各33例,共66例。各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P>0.05。比较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变化、术后ODI评分、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单侧组少于双侧组,P<0.05;术后Cobb’s角、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透率和骨水泥用量比较,单侧组低于双侧组,P<0.05。结论 单侧穿刺入路较双侧穿刺入路在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方面具有优势,且能够良好地改善术前症状、纠正椎体畸形。但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确切的穿刺角度和位置,并积累相应的手术经验才能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X线正位片上骨水泥弥散是否过椎体中线呈对称分布,将74例单椎体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骨折接受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分为未过椎体中线组(26例)和过椎体中线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再骨折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7(13.7±3.7)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术后3 d及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椎体骨折,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弯角穿刺PVP、单侧穿刺PVP和双侧穿刺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探讨弯角穿刺PVP的优势。[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75例胸腰椎单椎体OVCF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弯角穿刺PVP、单侧穿刺PVP和双侧穿刺PVP。统计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3 d的VAS评分、Cobb角恢复率、骨水泥渗漏率和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组术后3 d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bb角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方面,弯角PVP组与单侧PVP组均小于双侧PV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理想分布的椎体在弯角PVP组23例(92.00%),在双侧PVP组19例(76.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 7),在单侧PVP组3例(12.0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7)。[结论]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治疗OVCFs短期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减少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的同时又优化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改善术后骨折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王佳  周耀  竺智雄  李伟  杨方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0):872-87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采用PVP和PKP技术共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7例(107椎)。其中45例(56椎)采用PVP治疗,男20例(24椎),女25例(32椎),年龄57~89岁,平均73.8岁;42例(51椎)采用PKP治疗,男18例(23椎),女24例(28椎),年龄56~90岁,平均72.7岁。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椎体高度变化,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3~27个月,平均18.2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高度增加PKP组优于PVP组,末次随访时PKP组椎体高度丢失量较PVP组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17.6%,PVP组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有同样满意的止痛效果;PKP恢复椎体高度优于PVP,远期高度也容易丢失;骨水泥渗漏发生率PKP组低于PVP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骨水泥PVP联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小剂量骨水泥PVP联合药物治疗26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并术后12个月复查BMD,观察疗效及骨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 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VAS评分及BM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PVP联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可提高骨密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和常规穿刺的对照研究,探讨CT精确测量定位单侧穿刺在治疗Kummell's病中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01-2013—01诊治的64例Kummell's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CT精确定位组,B组为常规穿刺组,2组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64例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1.9个月。A组射线暴露次数、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骨水泥分布状态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Kummell's病患者,CT精确定位穿刺法骨水泥分布状态要优于常规穿刺组,该技术操作简单,明显减少了患者和术者的射线暴露次数,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与分期前后路切开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后骨缺损的疗效对比,探讨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自2009-01-2011-01对48例AO分型A3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随机施行骨水泥强化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各24例。计算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综合评估2种术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联合组获得随访平均23.2个月(18-36个月),强化组获得随访平均21.8个月(18-24个月)。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和ODI评分、Cobb角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强化组各数据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安全、近期疗效满意,可预防骨缺损形成后前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以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水平。方法将46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每日常规口服钙尔奇D600 mg、骨化三醇0.25μg,抗骨质疏松治疗组进行包括健康宣教、生活习惯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等的综合治疗,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骨密度、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4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治疗效果良好:(1)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密度、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2)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05)。结论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骨密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MSCT(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评价椎体成型术(PVP)及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34例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了PVP及PKP椎体成形术,术后72小时内进行MSCT检查,通过MSCT容积测量,得到注入骨水泥的量及其弥散体积,计算得出其弥散系数。两种手术方式组间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变化(术前-术后)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骨水泥弥散系数及VAS评分变化的差异。骨水泥弥散系数与VAS评分变化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组间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间VAS评分变化(术前-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骨水泥弥散系数与VAS评分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465)。结论 PVP骨水泥弥散系数小于PKP。骨水泥弥散系数可以作为评价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和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方法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1月序贯纳入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T〈-2.5)4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CICPS行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3例采用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行X线和CT检查评估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4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5个月。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6%、9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内固定松动、螺钉拔出3例,A组未发生此类情况。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3±1.2)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3.6±2.2)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评分和ODI,2组患者术后疼痛与功能均得到改善,A组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CICPS强化内固定稳定性是一种具有较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171例患者,其中再发椎体骨折19例27个椎体(A组),未再发骨折152例作为对照(B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再次手术前、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结果 16个椎体发生在PVP术后相邻椎体(84.2%),其中9个椎体术后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在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强化术在再骨折术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发生具有一定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应该加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外侧入路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特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OVCFs患者(共85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行PVP术。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7(3~31)d。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后凸角的改善率。结果 60例(85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PVP操作。手术时间31~52 min,术中出血0~5 ml,骨水泥灌注量2.0~4.5 ml。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对称,无穿刺并发症。5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9%。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17±0.52,术后1 d平均为3.72±0.35,术后12月平均为2.21±0.25,三者比较,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月时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时Cobb角分别为9.50°±3.19°、9.41°±3.08°、9.45°±2.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无明显塌陷。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单侧椎弓根外穿刺入路行PVP术治疗胸腰椎OVCFs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