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93-4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12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及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对9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HDI 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的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对比。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0.2%,颈动脉狭窄程度为50%~80%的发生率为8.8%(8/9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10.0%,未发现颈动脉狭窄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管腔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的相关性。及时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依据,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体检者各45例,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血管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芬  刘雅峰  曾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00-3401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抽取血清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这些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MD,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IMT≥1.2mm)与无斑块组(1MT〈1.2mm)。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无斑块组(P〈0.05)。该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P〈0.05)。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增高对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倒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并以52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中青年(年龄〈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卒中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病因学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①56例(90%)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异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其中30例(48%)伴有多发斑块形成,26例(42%)伴有管腔狭窄(此56例患者中40例MRA有异常);②46例(74%)患者MRA示脑动脉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原因,因此常规对脑血管状况进行MR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病因和诊断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选取113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内一中膜增厚率分别为82.5%和75.4%,与单纯高血压组的30.7%和4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右侧内一中膜厚度方面,前者分别为(0.96±0.13)mm.和(0.98±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7)mm和(0.70±0.08)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左、右侧颈总动脉内径方面,前者分别为(0.77±0.12)mm和(0.73±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6)mm和(0.69±0.0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作为对照组。应用西门子X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态大小.观察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测量血管阻力指数。结果观察组斑块发生率为63.75%(51/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25%(2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总动脉内径及血管阻力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军伟  王宝华  杨颖  白静  程爱斌 《中国医药》2014,9(11):1613-161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社区年龄在25~90岁的161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浆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mg/L,80例)和hs-CRP正常组(hs-CRP≤3 mg/L,81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高hs-CRP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13)岁比(48±7)岁,t=-7.81,P<0.01].高hs-CRP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86 ±0.16)mm比(0.76 ±0.12)mm,t=-4.390,P<0.01;(0.74±0.11)mm比(0.68 ±0.06) mm,t=-3.560,P<0.01].高hs-CRP组斑块检出率为93.8% (75/80),高于hs-CRP正常组的34.6%(28/81)(χ2 =35.96,P<0.01).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在高hs-CRP组为45.0%(36/80)和17.5%(14/81),高于hs-CRP正常组[分别为18.6%(15/81)、3.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P<0.01;χ2=8.11,P<0.01).结论 高水平的hs-CRP促进正常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