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式选择、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特点。方法选择108例1〉70岁的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76例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CABG)3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在手术病死率、围手术期心梗、呼吸衰竭、肺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衰、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优于CCABG组(P〈0.05):结论OPCAB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能明显降低因为高龄而增加的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是高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20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成OPCABG组(n=60例)和CCABG组(n=6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0.05)。OPCAB组无手术死亡,CCABG组死亡1例(P〉0.05)。结论 OPCABG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目前尚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3.
周庆  杨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27-2428,243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组),8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苏醒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带管时间、搭桥数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ICU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带管时间、搭桥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较好,住院费用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3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患者20例作为体外循环组,选择2006年3月-2012年4月住院患者20例作为非体外循环组,选择2003年3月-2005年4月门诊未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4h及术后1、3、7d,对照组间隔3个月在相同时间内(7:30~8:30)采空腹肘静脉血3ml,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CGRP含量。结果术前3组C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术后1d及术后3d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CGRP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及术后1d,体外循环组CGRP水平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dCG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4~72h升高,可能系患者创伤过大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34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CRP≥3.0mg/L组(386例)和CRP〈3.0mg/L组(348例),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0d内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9%(19例)]高于CRP〈3.0mg/L组[4.0%(1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2±1.8)年,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78例)]明显高于CRP〈3.0mg/L组[12.2%(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P≥3.0mg/L不能预测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但是预测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最强因子,COX分析术前CRP≥3.0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次左心室射血分数〈45%。CRP≥.0mg/L组5年实际生存率明显低于CRP〈3.0mg/L组[(90.0±1.2)%比(94.0±0.8)%,P〈0.05]。CRP≥3.0m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二者合并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8.0±0.4)%。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提示血管壁的炎症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术式选择、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58例≥70岁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36例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CAB)2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OPCAB组和ONCAB组的手术时间为(178.47±28.72)min和(257.35±30.53)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0.10±7.32)h和(16.24±7.25)h、术后住院时间(8.3±2.5)d和(12.6±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死亡、脑卒中等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式的选择不影响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手术方案的个性化制定和围术期的密切监护,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人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在该院就诊并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20例,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22例,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两组人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年,心肌梗死组无症状存活率、心绞痛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1.0%、35.4%、13.6%,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分别为71.7%、24.1%、4.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是心肌梗死组远期疗效低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因此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进行冠脉介入干预,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张申 《河南医药信息》2010,(18):105-106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OPCAB组5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27例。结果 OPCAB组与CCABG组搭桥数量分别为(3.86±0.78)支/人、(4.02±0.84)支/人;围术期心肌梗死分别为2例(3.57%)、1例(3.7%);新发心房纤颤分别为6例(10.7%)、3例(11.1%)。OP-CAB组与CCABG组手术死亡分别为1例(1.78%)、2例(7.4%);ICU停留时间中位数,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OPCAB组明显优于CCABG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21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CI支架组149例和CABG组63例,记录其临床与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和住院临床结果等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与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2.0%vs12.7%,χ2=10.3,P〈0.05);院内死亡率较低(2.O%V87.9%,χ^2=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5)。平均随访19个月(中位时间579d)显示,2组MACCE(17.2%VS13.7%,P=0.57)、再次血运重建(P〉0.05)、卒中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CABG组相比,PCI组随访期间MACCE风险较低(P〈0.05)。结论与CABG相比,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LMCA重度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163例临床资料,其中96例实施OPCAB(OPCAB组),67例实施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组).结果 OPCAB组冠脉造影-手术间隔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比例均明显少于CCAB组,急诊比例、术后24-h引流量高于CCAB组.结论 OPCAB治疗LMCA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变化、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的差异。方法:将我院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芬太尼组),分别在切开皮后、锯胸骨后、开心包、心脏操作及术毕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在各个时间段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严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冠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病例;而治疗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既安全、有效,而且明显减少了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喷他佐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64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男性患者,将其完全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喷他佐辛1组、喷他佐辛2组和喷他佐辛3组,每组16例,分别用喷他佐辛0.50、0.75、1.00ug/kg加0.9%氯化钠溶液至200ml。芬太尼组用芬太尼2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200m1,每组均以2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记录患者连接止痛泵后4、8、12、24、36、48、72、96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和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情况。结果喷他佐辛1组8h和12hVAS评分[(2.4±1.2)、(3.2±1.8)分]高于芬太尼组和喷他佐辛2、3组[(1.7±1.0)、(1.7±1.1)分;(1.9±1.1)、(1.9±1.2)分;(1.8±1.2)、(1.7±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喷他佐辛1组镇痛优良率为68.7%(11例),喷他佐辛3组的镇痛优良率[100.0%(16例)]高于芬太尼组[87.5%(14例)](P〈0.05)。结论0.75ug/kg喷他佐辛用于术后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芬太尼,更适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OCTOPUS局部心肌固定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2—4根。结果无手术死亡,无一例中转体外循环,ICU观察2—3天。术后随访半年至四年,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尤其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3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158):对照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组(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方法,右美托咪定组(B组)于麻醉诱导后先以1μg/(kg·10min)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然后以0.5μg/(kg·h)维持剂量输注至术毕,对照组(A组)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前(T1)、切皮时(T2)、劈胸时(T3)、搭桥前(T4)、搭桥时(T5)和手术结束时(T6)记录和测定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量(CO)、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身高、心功能、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和T5测得HR、MAP较切皮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右美托咪定组比较,对照组T2、T3和T5各时间点测得HR、MAP、MPAP、SVR、PV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10min)负荷剂量,继以0.5μg/(kg·h)维持剂量输注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孙煦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82-358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行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ICU留住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78±0。65)h、(518.82±114.48)ml、(427.6t±153.18)ml,对照组分别为(7.62±0.83)h、(704.17±133.75)ml、(818.9±179.59)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25、13.256、10.287,均P〈0.05)。观察组ICU留住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3.82-i-10.49)h、(6.27±1.16)h、(10.71±2.30)d、(54683±4990)元,对照组分别为(82.71±8.26)h、(19.47±3.88)h、(15.84±1.97)d、(84358±5120)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45、11.247、19.285、13.209,均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4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31例,发生率为34.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7,P=0.020)。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可降低对患者的损伤,术后心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6例拟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对照组103例,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测定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和肺功能。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有明显降低,并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2.659,P〈0.05),两组LVEDD和NT—proBNP术后均有明显升高,并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t=3.226、2.726,均P〈0.05)。术后两组的肺功能均有明显降低,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2.620、2.094、3.016,均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不仅创伤小,而且对心、肺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张锡栋  葛建军 《安徽医药》2013,17(8):1333-1335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重症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心脏外科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32例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2例手术患者,术前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评分EuroScore(6.5±2.3)分,其中6分者23例(71.9%)。麻醉诱导后置入IABP 26例(81.2%),术中置入IABP 6例(18.8%),搭桥数目3支者14例(43.8%),4支者17例(53.1%),5支者1例(3.1%),术后呼吸支持时间16(12,19)h,ICU住院时间(76±46)h。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感染3例(9.4%),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6.3%),切口愈合不良5例(15.6%)。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置入IABP可以明显获益。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金沐  李书闻  卢家凯  程卫平 《中国医药》2013,8(8):1061-1063
目的 分析1516例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男性患者术中心室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1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发生心室颤动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 全组患者术中发生心室颤动24例(1.6%),无一例死亡.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0%(P<0.01,OR=17.182)、搭桥数>3支(P <0.05,OR=3.233)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1,OR=24.979)为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术前左心室功能差(LVEF <40%)、冠状动脉搭桥支数大于3支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与OPCABG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