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志上,观测下位肋间神经形态,分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脐旁皮瓣手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结果:脐旁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来自(1)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的前支;(2)第8,9,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前者穿出腹直肌鞘前叶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短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内腹前壁皮肤,后者穿出肌肉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长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外膜前壁皮肤,但两者在锁中线相吻合相连,结论:可设计以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为神经蒂或以第8-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脐旁皮瓣。  相似文献   

2.
3.
4.
脐旁皮瓣—期阴茎再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子豪 《上海医学》1989,12(12):687-690
  相似文献   

5.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7年9月2日收治了1例左侧颞顶部头皮溃疡并有癌变的患者,采用左侧脐旁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左侧颞顶部大面积缺损,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旁皮瓣移植修复显微外科病人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脐旁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认真的全面观察及护理,并及时辅肋康复训练。结果48例中2例坏死,其余全部成活,皮瓣质地良好,部分皮瓣较臃肿,行皮瓣修整后外形满意。结论脐旁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创面的有效方法。而正确的临床护理方法在其中起重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脐旁皮瓣带腹直肌前鞘一期修复足跟及踝后皮肤与跟腱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 6例足跟、踝后皮肤软组织并跟腱缺损的病例采用带腹直肌前鞘的脐旁皮瓣一期修复 ,皮瓣面积最大 12cm× 8cm ,最小 8cm× 4cm。跟腱缺损长度最长 8cm ,最短 4cm ,平均 (6± 0 .3)cm。随访 8~ 2 8个月。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质地优良 ,外观及功能满意 ;术后半年复查 ,步态正常 ,踝伸屈动作有力 ,活动范围正常。结论 脐旁皮瓣带腹直肌前鞘为一可靠复合组织皮瓣。腹壁下血管解剖固定 ,该皮瓣切取方便 ,皮瓣及前鞘切取面积大 ,可同时修复皮肤软组织及跟腱缺损 ,是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脐旁岛状皮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脐旁左侧岛状皮瓣转移和肋软骨植入一期阴茎再造.分析脐旁岛状皮瓣转移的设计,手术方法.结果:3例脐旁岛状皮瓣转移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0~18个月,再造阴茎形态和功能良好,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脐旁左侧岛状皮瓣转移设计合理,皮瓣血管解剖恒定,供血范围广,血管蒂长可同时形成尿道和阴茎体,供区隐蔽,术后形态功能良好,是阴茎再造的一种较易掌握、手术风险较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脐旁皮瓣修复重型瘢痕性拇指内收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脐旁皮瓣修复型瘢痕性拇指内收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重型瘢痕性拇指内收畸形应用脐旁皮瓣进行修复整形。结果:12例皮瓣二期断蒂后全部成活,随访2个月至4年,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借助脐旁皮瓣修复矫正重型瘢痕性拇指内收畸形,手术简便,无 需牺牲主要动脉,效果满意,是修复矫正重型拇指内收畸形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1.
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2个成人肘关节标本,测量肘管弓状韧带的长、宽和肘管中段的平均深度以及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结果:①肘管弓状韧带长为(13.3±3.6)mm,宽为(8.4±1.9)mm,肘管中段的平均深度为(4.8±1.3)mm;②尺神经在肘管内的横径为(4.5±1.1)mm;③肘部尺神经血供主要为尺侧上副动脉.结论:肘关节屈曲时肘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带臂后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例经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臂后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臂后皮神经在背阔肌与肱三头肌交角处下方1.7±1.3cm深筋膜处浅出,浅出处分为主干型(占56.2%)和二分支型(43.8%).前者的横径为14±0.4mm;后者则分别为0.9±0.3mm和0.9±0.2mm.该神经的营养血管来源分别为腋动脉(40.6%)、肱动脉(34.4%)、肱深动脉(15.6%)、中副动脉(6.3%)和尺侧上副动脉(3.1%)。它们的外径为1.1±0.3mm;供血范围为12.9×7.5cm.结论:带臂后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可设计成游离瓣和旋转瓣,用于修复邻近部位或硕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胸神经根性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侧成人尸体的胸神经根的有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后根粗于前根,且Tl是最大、最长的。结论:后根,特别是Tl更易受损。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50例成人下肢股后皮瓣,得知营养动脉为臀下动脉的直接皮动脉即股后皮动脉,感觉神经为股后皮神经,两者伴行,股后皮动脉在臀沟处外径为1.05±0.15mm,分布范围为21cm×7cm,类似纺锤状。股后皮瓣以股后皮动脉为血管蒂,可以移转到骶尾部、坐骨部、大转子部、大腿上半部内、外侧和会阴部。  相似文献   

15.
骨间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骨间前神经 (AION)及其局部联属的解剖特点 ,加深对该神经卡压后症状的理解 ,为临床提供更加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 解剖 38侧成人尸体 ,肉眼及镜下观察前骨间神经与其周围结构的联属关系。结果 最常见可能引起AION卡压的结构为中指指屈浅肌腱腱弓 (出现率 44 .7%)、拇长屈肌副头 (出现率34 .2 %)、旋前圆肌下方腱性组织 (13.1%)、横跨AION上方的血管 (2 1.1%)等。结论 临床卡压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卡压可以来自前方也可以来自后方。术中应尽可能松解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卡压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国人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雄  黄海辉 《医学综述》2009,15(3):407-409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汇合部位多平第5腰椎,少数平第4腰椎。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位于脊柱的右前方,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目前,随着肝移植、腹膜后肿瘤、布加综合征、腹膜后血管损伤及下腔静脉造影,取栓及其介入治疗等手术的开展,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下腔静脉结构的异常也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是临床上指导治疗下腔静脉相关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灌注1/10中国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血供范围。结果: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以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30成人半腱肌进行观察,研究了半腱肌的血管、神经来源及分布规律,测量了血管和神经的有关数据。结果表明,半腱肌的血管、神经外径较粗、肌外长度适当、位置较恒定,半腱肌可作为修复机体创伤的肌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桡神经浅支掌背部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掌背部筋膜皮瓣、掌指骨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外科神经修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上肢标本42例,应用解剖剥离法,解剖出桡神经浅支及其各分支,观测了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侧支的分支点(A点)与桡骨茎突(O点)的距离(AO)和角度(∠A),并测量了其各分支点之间的长度及相应分支点的角度。外侧支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处记为B点;桡神经内侧支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处记为C点,第二、三掌背皮神经的夹角记为∠C;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为指背皮神经处分别记为D点和E点。结果:42例标本中,38例标本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远侧约(3.8±0.6)cm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前行约(1.2±0.3)cm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桡神经内侧支前行(1.1±0.2)cm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布于手背部。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充分的掌握皮神经的走行数据和体表投影,从而减少损伤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