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基汞致小鼠肝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甲基汞对小鼠肝细胞DNA损伤。方法: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检测1/200 LD50,1/20 LD50,1/2 LD50的甲基汞对肝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体内给予小鼠1/200 LD50,1/20LD50,1/2 LD50的甲基汞,作用12h,其肝细胞的存活率降低,DNA损伤率均增高,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体外给予不同剂量的甲基汞作用1h即可使肝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高,结论:甲基汞可以引起小鼠肝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2.
金属硫蛋白对甲基汞致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ZnMT对甲基汞所致生殖细胞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采用支持细胞/生殖细胞体外共培养法观察甲基汞对生殖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ZnMT的拮抗效应。结果 0.01mmol/L和0.1mmol/L两组甲基汞使生殖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30μg/ml和50μg/mlZnMT使0.01mmol/L甲基汞作用后的生殖细胞死亡数减少,但对0.01mmol/L甲基汞作用后的生殖细胞却无此作用。结论 ZnMT对一定剂量范围的甲基汞致生殖细胞损伤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胆红素对三氯乙烯(TCE)致ICR小鼠肝、肾、外周血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TCE对ICR小鼠肝、肾、外周血细胞DNA损伤作用,同时观察20-200μmol/L胆红素对TCE所致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CE染毒组肝、肾、血细胞彗星率较对照组增加;胆红素各剂量组SCCE各指标在20-200μmol/L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100μmol/L处最小。结论:100μmol/L左右的胆红素能较好的拮抗TCE对小鼠肾脏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锌金属硫蛋白拮抗甲基汞对红细胞膜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锌金属硫蛋白拮抗MeHg对细胞膜的损伤作用及其机理,为预防甲基汞中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剂量的锌诱导产生的ZnMT对MeHg染毒小鼠红细胞膜构象,膜巯基含量,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Zn可以诱导小鼠肝脏产生ZnMT,随着实验组Zn剂量的增加,肝脏内ZnMT的含量也相应的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胆红素(bilirubin)对正己烷(n-hexane)致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和彗星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浓度正己烷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同时观察10umol/L胆红素对正己烷所致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尾长、尾/头(长)、尾/头(光强)、迁移率、尾DNA%、Olive尾矩等指标与正己烷浓度存在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发现胆红素能抑制正己烷的DNA断裂能力。结论 胆红素有抑制正己烷致DNA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属硫蛋白(Metalothionein,简称M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低分子量、高含巯基的金属结合蛋白。MT在重金属解毒、清除自由基、以及金属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本实验通过给与小鼠适量锌,诱导产生锌金属硫蛋白(ZnMT),研究其拮...  相似文献   

7.
硒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硒的遗传毒性,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亚硒酸钠对离体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8.75μmol/L,17.50μmol/L,35.00μmol/L的亚硒酸钠可以引起肝细胞DNA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  相似文献   

8.
锌金属硫蛋白抗甲基汞对细胞膜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锌金属硫蛋白抗甲基汞对细胞膜构象的影响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长春130021)徐乐焱邱炳源袁兰河北省秦皇岛市卫生防疫站王振金属硫蛋白(Metalothionein,MT)是一类富含金属与巯基的小分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MT在重金属解毒...  相似文献   

9.
亚急性甲醛吸入对小鼠肝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亚急性甲醛吸入对小鼠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用归一化处理方法解决单细胞凝胶电泳重复性差的可行性.方法将小鼠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气态甲醛(0.5,1.0和3.0 mg/m^3)中染毒14d,每天6 h,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0.5和1.0 mg/m^3的甲醛可造成DNA的严重断裂(P<0.001),而3.0mg/m^3的甲醛则引起显著的交联作用,归一化的结果与之相符,并表明不同浓度的甲醛导致不同程度和类型的DNA损伤.结论甲醛可造成机体内肝细胞DNA的断裂和交联,该损伤可能是甲醛致癌机制之一;归一化可以弥补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重复性不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予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2.5、25.0和50.0mg/kg)的乙二醛后16h采血,分离淋巴细胞,做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另分离正常大鼠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25、0.50和1.00mmol/L)的乙二醛孵育1h,做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1)大鼠腹腔注射25.0和50.0mg/kg的乙二醛,淋巴细胞拖尾率与彗尾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体外染毒0.50和1.00mmol/L乙二醛,大鼠淋巴细胞拖尾率与彗尾长均高于对照组,且各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腹腔注射25.0和50.0mg/kg及体外染毒0,50和1.00mmol/L乙二醛可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DNA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石英致大鼠肺巨噬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肺巨噬细胞分成生理盐水组、石英组、牛磺酸 石英组。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度。结果5个浓度牛磺酸(5,10,20,30,40 mmol/L) 石英组的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度与石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牛磺酸浓度的增加,彗星出现率降低,彗星尾长变短。结论牛磺酸在5~40 mmol/L浓度范围内对石英引起的肺巨噬细胞DNA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己烷(n-Hexane)对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为其遗传毒性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低(75 mg/kg)、中(150 mg/kg)、高300 mg/kg)剂量染毒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每组8只。经腹腔注射正己烷,染毒4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和体重变化,用彗星试验技术(SCGE)检测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各组大鼠体重均持续增加,但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增长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动物无明显中毒症状。外周血有核细胞SCGE检测彗星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增大。阳性对照组尾长(63.84±19.79)、尾DNA%(28.78±6.99)、尾矩(15.47±8.60)、Olive尾矩(10.60±4.89)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尾长、尾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尾矩,Olive尾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尾矩值与染毒剂量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978,呈正相关(P<0.05)。结论正己烷可使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发生损伤,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SCGE方法检测CS2体外染毒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探求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将未处理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用50μmol/L H2O2染毒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将不同浓度CS2染毒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设为7个剂量组进行SCGE实验.结果只有2500μmol/L组及阳性对照组淋巴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出现统计学差异(χ2=11.77,17.14;P=0.000,0.001).不同CS2染毒组及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除250μmol/L组外,其余各染毒组淋巴细胞DNA损伤加重,表现在彗头直径变小,彗尾长度增加.DNA拖尾率在较低染毒剂量组逐渐增高,出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较高剂量组(1000μmol/L以上)未见有随剂量增加拖尾率增加的趋势.结论CS2体外染毒对细胞存活影响不大;低剂量表现有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较高剂量染毒虽有较严重损伤,但损伤未表现出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DNA损伤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又称为彗星实验,是一种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断裂的技术。近年来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特定的DNA损伤、DNA特异性染色、DNA修复、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实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使改进后的方法更加快速简捷、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吸烟者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状况,探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研究烟草化学物所造成DNA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24例吸烟者和17例非吸烟者的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DNA损伤,并按吸烟年限、日均吸烟量、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观察指标为彗星尾长和彗星率。结果吸烟组的彗星尾长为(2.35±0.08)μm,慧星率为15.38%,非吸烟组的彗星尾长为(0.92±0.06)μm,彗星率为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吸烟年限和吸烟量的增加,彗星尾长和彗星率有增加趋势。两组>50岁和男性对象,吸烟组DNA损伤高于非吸烟组。结论吸烟可导致口腔粘膜上皮细胞DNA损伤,并且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灵敏地反映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因烟草化学物造成的DNA损伤,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亚慢性吸入二硫化碳对小鼠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方法]以浓度为0、400、800、1200 mg/m~3的二硫化碳蒸气给小鼠做静式吸入染毒5周,每天2h。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试验)检测二硫化碳对白细胞DNA的损伤。[结果]低、中、高染毒组与对照组小鼠白细胞彗星的拖尾率分别为68.40%、86.20%、97.40%和4.60%,经X~2检验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试验组彗星头部百分比分别为(61.13±5.54)%、(46.15±8.37)%、(32.53±10.21)%,与对照组彗星头部百分比(90.65±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尾长分别为(12.12±2.55)、(26.19±5.19)、(39.83±9.21)μm,与对照组(1.29±0.4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毒剂量与彗星头部百分比的相关系数为-0.981,与尾长的相关系数为0.998,P值均<0.001。[结论]亚慢性吸入二硫化碳可损伤小鼠白细胞DNA,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也越严重,存在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在急性和亚急性经口染毒试验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染毒剂量(10m g/kg、30m g/kg 和50m g/kg)丙烯腈(ACN)及不同染毒时段(2h、14d、28d、和42d)对大鼠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情况。[结果] 在急性和亚急性染毒试验中,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均随ACN 染毒剂量增大或染毒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或染毒14d 组(P<0.01),且存在较好的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P< 0.01)。亚急性染毒试验中,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程度可达到饱和。染毒组细胞DNA 损伤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单个细胞间的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随染毒剂量增大和染毒时间延长也逐渐增大。[结论] ACN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损伤程度和模式受ACN 染毒剂量和染毒时间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9.
苯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效应的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遗传损伤作用及效应标志物。方法将苯作业工人按累积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 h-TWA)、工龄等分组,应用血常规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染色体畸变实验,评价苯职业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接触组工人DNA断裂程度、DNA彗星尾长[lg(尾长 1)]及染色体畸变细胞率3个参数按累积浓度、8 h-TWA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r=0.594,r=0.516,均为P<0.01)。按苯职业接触工龄,将60名工人分成3组,即0.5~、12~和22~(a)工龄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水平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细胞率(分别为23.7%,31.2%,46.8%)、彗星尾长[分别为(18.12±2.96),(15.18±6.38),(16.32±6.60)μm],有随着苯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性别、吸烟等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有干扰。彗星试验的检测指标与血常规检测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苯可引起遗传物质的损伤,彗星试验对环境致变物的检测是敏感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