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苇  张丽  李付华  王兆国  刘慧  郑蔚 《重庆医学》2016,(20):2873-2875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患骨质疏松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创伤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折[1]。研究发现中国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10年风险可达8.2%[2]。韩国学者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10年内髋部骨折发生率为56%,年增长率达到了5.3%,女性30 d、180 d、1年内髋部骨折死亡率分别为2.5%、10.3%、15.5%[3]。1年内肱骨近端骨折死亡率为7.0%[4],澳大利亚统计数据显示:3.2%的住院女性患者因股骨骨折死亡[5]。骨质疏松及骨折还是导致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6]。因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小觑[7],美国每年因患者二次骨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900万美元[8]。知识缺乏、预防意识薄弱、健康行为差是导致骨折的重要因素[9‐13]。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知信行相关性,为有侧重点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 ,HM ),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病,是一种罕见的以颈髓以下病变为主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慢性肝病晚期自然形成广泛的门‐体静脉侧支循环或门‐体静脉分流[1]。 HM 由 Leigh 和 Card 于1949年最先报道[2]。笔者医院于2013年8月1日收治1例 H M病例,现查阅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讨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罗涛 《重庆医学》2015,(32):4581-4583
细胞增殖是细胞在周期调控因子的作用下,通过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一系列复杂反应而进行的分裂过程,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1]。细胞增殖检测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肿瘤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领域,是评价细胞代谢、生理和病理状况的重要方法[2]。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胸腺嘧啶核苷渗入法、MTT检测法、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检测法等。但最直接精确的就是利用胸腺嘧啶核苷酸类似物检测新合成的 DNA ,即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 )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标记[3]。  相似文献   

5.
陈佳 《重庆医学》2015,(1):125-127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GVB)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为每年10%~20%[1]。出血后的患者仍有较高的再出血及死亡风险,据报道再出血发生率为60%,首次出血事件后1~2年的病死率为30%[2]。由于更为有效的内镜及药物的运用已使得静脉曲张出血引起的6周病死率由1981年Graham等报道的42%下降至现在的20%[3]。有研究指出,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早期再出血的风险而增加存活率[4‐5]。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是国内外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见[1‐2]。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各种吻合器的广泛应用,使直肠癌手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也较以往明显提高,但术后并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仍然高达6%~10%[3‐4]。通过内镜下水囊扩张是治疗该并发症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5]。本研究收集笔者医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间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狭窄患者44例,比较水囊扩张方法与传统机械扩肛(包括手指扩张和金属器材如胆道探子、尿道扩张器、肛门镜、妇科窥阴器等)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骼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各系统脏器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骨,以乳腺、前列腺、肺、肾、甲状腺等肿瘤的骨转移最为常见[1]。脊柱为骨转移的常见部位,约占骨转移的90%,其次为骨盆、肋骨、颅骨及股骨、肱骨的近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并发症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综合征等一系列症状,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早期正确诊断骨转移可以尽量避免或者减少骨相关事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诊断骨转移瘤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研究指出骨转移瘤的检出与原发肿瘤类型、转移病灶大小以及影像学检查方法等有关[3]。目前临床上检测骨转移瘤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线平片、CT扫描、M RI检查、PET/CT 检查。下面,本文就上述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肿瘤骨转移检测中的应用及其相关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由辅助性T 细胞17(T h17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和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中,IL‐17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1‐2],被称为强大的致炎因子。其可以促进机体局部产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与受体结合产生瀑布样炎症效应,造成组织损伤。其已被证实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3‐4]。IL‐17现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靶点[5],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闫曙光  惠毅  李京涛 《重庆医学》2015,(35):5033-503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以结肠上皮黏膜的持续性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难治性疾病[1‐2]。大量证据表明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结肠上皮黏膜的维护和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肠道上皮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失常时会诱发多种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甚至结肠癌等)[3‐5]。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主要受Notch、Wnt和BM P等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6‐8],其中 Notch信号通路是黏膜层再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维护,保持肠道上皮细胞抗菌活性的关键通路[3,9]。此外,Notch信号通路在淋巴前体细胞向T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 T 淋巴细胞向 T h1或 T h2效应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11],而 Th1和 Th2效应淋巴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化控制调节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2、肿瘤坏死因子‐γ(IFN‐γ)、IL‐4、IL‐10表达失衡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GCV是一种用于抗病毒感染的药物,HSV‐TK基因表达的胸苷激酶能将GCV磷酸化成GCV‐TP取代DNA合成过程中的鸟嘌呤‐5′‐三磷酸,成为DNA合成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DNA链延长,通过诱导凋亡机制引起细胞死亡[1]。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还与激活P53通路、线粒体损伤、细胞毒作用等相关。HSV‐TK/GCV系统介导细胞毒作用中存在不可修复的双链DNA断裂,抑制基因的同源修复能够显著增强 HSV‐TK/GCV系统的细胞毒作用[2]。此外让转染了 HSV‐TK 基因的细胞和 TK 基因阴性细胞共培养,给予 GCV 后不仅HSV‐TK基因阳性细胞死亡,TK基因阴性细胞也发生死亡,这种现象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的产生机制与细胞间存在物质交换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细胞缝隙连接,一些对细胞缝隙连接形成起促进作用的药物如丹参酮ⅡA等可以使旁观者效应明显增强[3]。 HSV‐TK/GCV 系统通过直接杀细胞作用和旁观者效应显现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被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糖尿病总体防治形势严峻[1]。据一项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患者确诊糖尿病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仅残留约50%,且随着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的功能呈进行性下降[2]。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β细胞数量减少及凋亡增加是引起β细胞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3]。 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 ,JNK )作为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了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等途径介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对JN K 信号通路的调控,有望成为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重要手段。笔者围绕JNK在胰岛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阐明糖尿病发病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胡水清 《重庆医学》2015,(16):2282-2284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近期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4%~30%人群患有此病[1‐2],属于心理‐生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介导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主要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通常,以空肠液细菌培养菌落数大于1×105 CFU/mL作为诊断 SIBO 的金标准[3],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测。近年来随着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 HBT )和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等非侵入性方法在SIBO诊断中的应用,大量研究显示IBS患者中SIBO发生率较高[4‐9],且根治SIBO后IBS的症状部分缓解,提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SIBO在IBS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袁业伟 《重庆医学》2015,(16):2279-2282
乳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女性恶性肿瘤[1],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5%[2],其病死率约为20%,其复杂性和异质性体现在组织学形态、细胞起源、突变、转移潜能、疾病分级、治疗反应性及临床表现等方面[3]。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绝经前女性易患乳腺癌,尤其是年轻的非裔美国女性。50岁以下非裔美国女性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 NBC )可达39%,同一年龄段白人女性约16%。亚洲女性发病率与白人女性相近,以BRCA1基因突变患者更多见。TNBC与基底样型乳癌类似,但并不等同,T NBC代表了一种在分子分型、病理特性和临床特征更特殊的类型[4]。通过基因表达谱,T NBC进一步分为基底样型(39%~54%),低紧密连接蛋白型(25%~39%),H ER‐2过表达型(7%~14%),导管 B型(4%~7%),导管 A 型(4%~5%),正常乳腺型(1%)。基底样型 T NBC对化疗最敏感,临床完全缓解(cCR)为19%,其次 HER‐2过表达型cCR为9%,导管B型 cC R为7%,其他类型 cC R很少[5]。基于ER、PR和HER‐2受体状态的肿瘤分类对于乳腺癌治疗效果评价及管理很有必要[6]。  相似文献   

14.
董萍 《重庆医学》2015,(3):412-414
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为一种多功能信号传导跨膜蛋白,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1‐3],在生长发育、免疫、肿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 NRP‐1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神经系统发育扩展到血管形成、肿瘤发生与发展、造血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等多个领域[4],而关于NRP‐1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 NRP‐1表达于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可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其他几种VEGF家族成员的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 PR‐1在某些肿瘤中过度表达,是其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Teesa‐lu等[6]研究发现,具有C末端R/KXXR/K (X为任意氨基酸)特征的肿瘤导向肽能与NRP‐1高效、特异性结合,该类C末端元件依靠肿瘤识别序列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在细胞表面经肽酶剪切后暴露出C末端的R/KXXR/K序列,能被细胞表面的跨膜转运蛋白NRP‐1所识别结合,并携带进入细胞内部。  相似文献   

15.
李姣  屈艺  母得志 《重庆医学》2015,(4):564-56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培养水平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1‐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并具备教学、科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3‐4]。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糖尿病(DM )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据WHO 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3亿,其中90%以上是 T2DM [1]。它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T2DM 被认为与绝对或相对胰岛素缺乏以及相对胰高血糖素过多有关。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因其具有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胰岛素分泌、减低胃排空速率、增进饱食感等多种生理效应,而成为近年来T2DM 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GLP‐1通过特异性的 GLP‐1受体(GLP‐1R)介导发挥生物学作用[3]。GLP‐1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B家族(分泌素家族)中的胰高血糖素受体亚家族,不仅表达于胰腺,也表达于胰腺外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肺、肾脏、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组织[4,5]。因此,其对其他疾病的作用也成了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步骤,然而各种起源的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有明显的差异,脑转移严重影响肿瘤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肺癌发生远处转移非常多见,特别是脑转移,占10%~80%[1‐2]。而卵巢癌腹盆腔转移常见,肺、骨转移相对较少,脑转移极少见。有报道称,卵巢上皮细胞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 )脑转移发生率为0.49%~2.50%[3‐5]。肺癌与卵巢癌脑转移率不同可能是由于两种癌细胞表面结构存在差异所致。近年来,癌细胞表面不同结构及功能的分子被广泛研究,如nm‐23、E‐钙黏素(E‐cadher‐in)抑制转移,CD44v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整合素αvβ3促进转移。本文对以上5种细胞分子在肺癌、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远处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陈萍  王洪远  黄学平 《重庆医学》2015,(18):2590-2591
血管瘤是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1]。治疗的方法很多,有手术和激光等[2],但发生在新生儿的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PLT )减少及全身紫癜等特征的症候群称为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亦称K‐M综合征[3]。因新生儿体形小,皮肤娇嫩,自身抵抗力弱,加上巨大血管瘤深在,血流丰富,容易引起大出血,治疗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且难以彻底根治。现将本院2012年收治的1例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 T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曾冬梅  宋彩萍  张怀蓉 《重庆医学》2015,(31):4461-4463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现象[1‐2]。口腔及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口腔的细菌定植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等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脑梗死合并吞咽反射障碍患者感染率增加更明显,给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3‐4],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精心完善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后期恢复影响重大。因此,通过对本院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模式的全新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脑梗死后口腔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吕青兰 《重庆医学》2015,(8):1151-11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气管、支气管长期慢性的炎症导致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肺部疾病[1]。盐酸氨溴索是新一代黏痰溶解剂,已有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2]。本文通过检测血清CRP、白细胞介素(IL )‐17及IL‐18在急性期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索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效果是否与这些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