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生并非完全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而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正确护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复,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针对心肌梗死的特点,对临床中发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尽量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配合临床治疗达到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闫凌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内科常见的重症之一,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演变[1]。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来势凶猛,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常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及饮酒吸烟等有关,患者常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发病,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急躁等不良心理,而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外,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指导。本文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结合整体护理为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类型的冠心病,多数心肌梗死病人都会产生忧虑、自信心减退,悲观绝望等心理衰减效应,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我院通过对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我院1999年6月-2004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做以浅析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局部心肌缺血坏死,出现剧烈持久的胸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肌酶异常等表现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梗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率和早期死亡率较高,甚或猝死。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过程。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我们结合整体护理为病人进行了积极的心理护理。1临床资料 男性12例,年龄49~83岁,平均为63.8岁;女性8例,年龄为50~74岁,平均为60.4岁。上述病人均为2001年1月~11月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如何做好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并谈了笔者的体会和做法。心肌梗死的护理的具体措施是:根据心肌梗死病程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年龄组而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病态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地心理护理。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我控制和调节,不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要有高度的同情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体贴入微,稳定患者情绪,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变患者的病态心理为正常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消除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护理。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类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的急性坏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危急重症.了解掌握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特点,施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70例的心理类型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为实验组与10例为对照组,分别实施预见性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无1例并发症或猝死。对照组发生2例心律失常及1例猝死。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焦虑、恐惧、紧张及烦躁等心理,其对病情影响极大,护士能预见其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可以减少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剧烈的胸痛、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严重的临床表现,可使病人产生情绪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要使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让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从1998年-2003年,我科共收治AMI患者75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心理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行为严密观察,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前后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绝望;烦恼、痛苦;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盲目乐观、不在乎等心理。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由于饮食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危害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血流中断从而心肌因为严重缺血而导致局部坏死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这也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调节好患者的心理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经验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所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对124例住院患者,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并对其产生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促进疾病的康复。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地心理干预护理,有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缩短了治疗疾病的时间,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急性梗死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外,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73例,给与常规护理;观察组7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心理护理。请两组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率为94.81%,明显高于对照组82.1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护患关系,有益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97年6月~2001年12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21例 ,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2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45~72岁 ,EKG诊断 ,前壁梗死15例 ,下壁梗死6例 ,起病多有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 ,时间在6~24小时 ,均符合溶栓指征 ,无溶栓禁忌证。1 2溶栓治疗方法 :1 2 1入院时即口服阿斯匹林300mg1次 ,以后150mg 日1次 ,服用5周。1 2 2尿激酶100万U10分钟静注 ,然后用尿激酶10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 ,使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20.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我院心血管内科高度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