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iu ZJ  You HB  Li XH  Chen XF  Liu HZ  Peng Y  Liu CA  Gong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3):189-192
目的探讨甘氨酸抑制脂多糖介导的鼠枯否细胞激活效应相关机制和甘氨酸的最佳用药时机。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内毒素组、预防组、早期治疗组和后期治疗组,每组10只。分离培养枯否细胞后,内毒素组加入脂多糖(10mg/L),预防组、早期治疗组和后期治疗组分别在加入脂多糖前24h、加入后0和4h加入甘氨酸(1mmol/L),分别在加入脂多糖后0、1、2、6和12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测定枯否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枯否细胞的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培养上清液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脂多糖刺激后,预防组的IRAK4mRNA和蛋白表达、NFκB活性的相对峰值分别为3.64±1.13、34.54±10.31、0.47±0.10,TNFα峰值为(1780.70±210.17)pg/ml,与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内毒素组和后期治疗组比较,各峰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前或者在脂多糖刺激的同时应用甘氨酸,能有效抑制脂多糖介导的枯否细胞激活效应,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抑制IRAK4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甘氨酸对出血性休克大白鼠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Wang G  Wang E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96-301
目的 研究甘氨酸对出血性休克大白鼠生存率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 大白鼠经动脉放血 ,造成出血性休克 ,随后用自体血和生理盐水回输进行复苏。复苏前大白鼠分成 3组 :假休克组 ,休克组和甘氨酸治疗组。结果  (1)复苏后 72h ,休克组与甘氨酸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 2 0 0 %和 77 8%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 )复苏后 18h器官取材显示 :休克组大白鼠的肺、肾等组织出现水肿、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等 ,甘氨酸治疗组上述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3)复苏后 18h ,肌酸磷酸激酶、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检测 ,休克组明显升高 ,而甘氨酸治疗组只有轻度增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复苏后 2h ,肝脏分离培养的枯否细胞用内毒素刺激后 ,休克组细胞内Ca2 浓度和TNF α产量明显高于甘氨酸治疗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甘氨酸通过抑制枯否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和抑制TNF α的过度产生 ,降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减轻出血性休克大白鼠脏器的损伤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枯否细胞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加以综述。结果 活化后的枯否细胞可产生和释放多种介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肝脏微循环。结论 枯否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休克+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和休克+TNF-α单克隆抗体复苏组(C组)。B和C组大鼠通过股动脉放血,制作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B组用乳酸林格氏液复苏,C组用含TNF-α单克隆抗体(3mg/kg)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失血。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SOD含量,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B、C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含量较A组升高,SOD含量降低;C组ALT(343.63±35.61)U/L、AST(748.75±49.76)U/L、TNF-α(99.38±13.16)pg/mL、丙二醛(26.33±1.30)nmol/mgProt较B组ALT、AST、TNF-α、MDA含量降低,C组肝组织中SOD含量(510.14±47.44)U/mgProt较B组升高;在光镜、电镜下观察,C组肝组织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 TNF-α可能是急性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重要因子之一,使用TNF-αMcAb复苏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饲喂4周鱼油后,盲肠结扎穿孔,术后12h,摘取肝脏,分离枯否细胞并培养,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抗氧化酶和自由基产物、分析枯否细胞膜磷脂和花生四烯酸。结果表明,术前喂鱼油的大鼠,枯否细胞培养液中TNF,IL-l、IL-6、TXB2、6-kPGFt。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MDA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枯否细胞膜PL及AA的古量明显增加、提示鱼油有修复脓毒症大鼠枯否细胞膜PL成分,调节枯否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方法,如何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的肝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肝窦内皮细胞是内皮素(ET)合成、清除和作用的主要场所,而内皮素是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其三种异构体ET-1、ET-2、ET-3、ET-1的生物活性最强,多位作者均报道E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无定论。本实验通过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内皮素-1基因mRNA表达.为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化对肝脏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及受损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苯乙烯乳珠的吞噬数量为指标研究了老化对大鼠肝脏枯否细胞(KC)吞噬功能及其对内毒素(LPS)刺激的剂量耐受性和时间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KC吞噬功能随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的降低。②各组KC对LPS的反应性随LPS剂量的增加均有一从增强到减弱的过程,并以老化KC为最显著。③随着月龄的增吕,KC对LPS刺激的时间耐受性逐渐降低。结果提示,随着机体的老化,KC亦呈现明显的老化状态,其受损易感性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80只,实验组注射氯化钆,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缺血前、再灌注后5min、1和6h血压、心率的变化,血清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再灌注6h血清TNFα和IL1为(0.475±0.069)μg/L和(0.221±0.05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31±0.167)μg/L和(0.335±0.127)μg/L(P<0.05),两组血压、心率和AST变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枯否细胞活化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改进大鼠肝枯否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探讨从人体肝脏手术标本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枯否细胞的可行有效方法.方法 32只SD大鼠肝脏及9例人体肝脏手术标本用于本实验.大鼠肝脏经门静脉、人体肝组织通过肝静脉灌注预灌流液,灌注后肝脏标本采用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获得细胞悬液,差速离心获得富含KC的肝非实质细胞.改传统PBS重悬肝非实质细胞为25%percoll重悬,形成新percoll梯度由上向下为:PBS、含肝非实质细胞的25%percoll、50%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得枯否细胞,最后选择性贴壁进一步纯化.应用吞噬功能实验对KC进行鉴定,台盼蓝拒染实验判定细胞活力.结果 最终获得的枯否细胞的产量分别为:大鼠3.1±0.5×106/g肝脏,人体肝脏组织为2.3±0.4×106/g肝脏,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达90%.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及人体肝脏枯否细胞分离方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获得的枯否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氯膦酸二钠剔除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大鼠给予脂质体包裹的氯膦酸二钠,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计数ED1、ED2阳性细胞数目;尾静脉注射印度墨汁判断枯否细胞吞噬碳素颗粒的情况;RT-PCR检测枯否细胞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2d大鼠肝脏吞噬碳素颗粒的枯否细胞消失,ED1、ED2阳性细胞基本消失,PCR检测不到肝脏枯否细胞受体mRNA的表达。给药后第8天ED1阳性细胞开始明显增多,至第11天其数目基本恢复正常。ED2阳性细胞至第11天开始增加,但平均每中倍视野仍仅有(4.8±1.7)个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7±2.1)个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单次注射脂质体包裹氯膦酸二钠至少在1周内能有效剔除肝脏枯否细胞。  相似文献   

11.
Ucontrolledhemorrhagicshockisoneoftheseverediseasesinclinic .Severeuncontrolledhemorrhagicshockandhypotensiveresusicitationhavebecomeafocusintraumotologyandtherelatedfield .Researchessuggestthatoxygenfreeradicalinjuryispresentduringischemiaandreperfusionandthatoxygenfreeradical mediatedreperfusioninjurymightinvolveinoneofthemechanismsleadingtoirreversiblehemorrhagicshock .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treatmenteffectofMPonreperfusioninjuryfollowingsevereuncontrolledhemorrhagicshockindogsbyobserv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休克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释放时相及伴随的肠、肝、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采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后30、60、90min及复苏后30、90min肠、肝、肺组织内TNF-α、IL-6 mRNA表达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HE和IHC染色检测伴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休克30min时,肠、肝、肺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未见升高;60min时肠道先出现TNF-αmRNA表达升高(P〈0.05):而肝脏在9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肺脏则在复苏后3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复苏后90min肠、肝、肺的细胞因子表达都继续显著升高(P〈0.01)。②TNF-α 在肠、肝、肺的表达升高最早,其后为IL-6 mRNA。③30min时门静脉和外周血中TNF-α、IM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P〈0.01)。④休克后肠黏膜坏死脱落;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窦增宽、肝细胞变性坏死;肺脏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是肠道、肝脏和肺脏,推测存在“肠-肝-肺”细胞因子释放轴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初进高原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40~280 g,2~3月龄,将大鼠从海拔1520 m养殖地运输至海拔3780m的实验基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组(LHS组)、生理盐水组(NS组)、SAHA组.LHS组、NS组和SAHA组经股动脉和股静脉放血制备致死性失血性休克模型.NS组和SAHA组失血完成后经静脉2min内分别注射0.25 ml生理盐水或SAHA 7.5 mg/kg(0.25 ml).记录大鼠3h生存情况.于失血前、失血完成后即刻、失血完成后3h时(存活时间不足3h时则于死亡即刻)采集股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LDH活性.失于血完成后3h或死亡即刻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p-JNK)和caspase-3的表达和H3K9乙酰化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LHS组、NS组和SAHA组血清AST、ALT和LDH活性升高(P<0.01).与LHS组和NS组比较,SAHA组血清AST、ALT和LDH活性降低,3h生存率升高,肝组织H3K9乙酰化水平升高,caspase-3表达下调,p-JNK/JNK降低(P< 0.05或0.01).LHS组和NS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SAHA组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初进高原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休克早期应用SAHA具有肝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提高肝细胞H3K9乙酰化水平,抑制JNK/caspase-3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氨基胍在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氨基胍(AG)在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兔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分为休克组,AG组(复苏时应用A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观察动物24,48h存活率。结果:兔失血性休克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该组动物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休克组。结论:内毒素血症,TNF-α,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G作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有助于改善重度失血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Whenshockandtraumaoccur, stomachisoneofthetargetorganswhichcaneasilybeharmed,1acutegastricmucosalesionisalatentandfatalthreattothoseclinicalcriticallyillpatients.Aresearchshowsthattreatmentofgastricmotilityishelpfultoreducedeathrateofcriticallyill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不同液体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仅行手术操作,不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采用股动脉置管放血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常规静脉复苏组(CVR组)失血性休克1 h后,经左侧股静脉匀速回输自体血及相当于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行常规静脉复苏;不同液体腹腔复苏组(DPR1~3组)行常规静脉复苏,同时分别腹腔输注生理盐水、6%羟乙基淀粉130/0.4、2.5%腹膜透析液20 ml行腹腔复苏.输注时间均为30 min.右颈总动脉连接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于复苏后2 h时股动脉采血,测定乳酸浓度,取小肠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组织形态,计算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乳酸浓度、小肠组织MPO活性、TNF-α表达水平及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升高(P<0.05或0.01);与CVR组比较,DPR3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小肠组织MPO活性、TNF-α表达水平及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降低(P<0.05).结论 采用2.5%腹膜透析液20 ml行腹腔复苏可有效抑制肠道炎性反应,从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重组血红蛋白及清蛋白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由股动脉抽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保持平均动脉压(MAP)40 mm Hg45 min。休克后对照组输入人体清蛋白(HSA),其他两组分别输入重组血红蛋白rHb 1.1和rHb 2.0。测定休克前后不同时间点MAP、肠系膜上动脉血流、股动脉血气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气值。结果 rHb 1.1输入后30rainMAP显著高于休克前(P<0.01)和其他两组(P<0.05);在休克后各时间点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显著低于rHb2.0和HSA组(P<0.01)。重组血红蛋白可恢复并维持MAP休克前水平60-90min,清蛋白只能维持30min。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气分析显示两种重组血红蛋白治疗效果相似,显著高于HSA组(P<0.05)。结论 重组血红蛋白治疗失血性休克效果优于清蛋白,rHb 2.0是较理想的血液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AResearchInstituteofSurgery,Daping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LiuLM,ChenHS,HuDY,LuRQ,Che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