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eimyolipoma,ALL)是肾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其在CT表现上不典型肾ALL易误诊为肾癌。故术前作出诊断有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笔者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ALL,,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观察临床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2例患者中共发现47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右肾29个,左肾18个;肾上极16个,肾中部7个,肾下极24个。多脂肪型20个,占42.6%;少脂肪型15例,占31.9%;很少或无脂肪型12个,占25.5%。32例行CT扫描患者诊断正确30例,准确率93.7%。结论: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可清晰地显示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对确诊并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2):1625-1626
目的 回顾分析2 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IVP、B超、CT、MRI的表现,提高对RAML的认识。方法 2 0个病例中4例行MRI检查,其余均行IVP、B超、CT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例IVP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显影延迟;B超表现18例为混合回声实质性肿块,2例为密集均匀的高回声影,边缘清楚,无声影,准确率80 % ;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瘤体最低密度区的CT值- 10 0~0HU ,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有明显的强化区及无强化区,准确率90 % ;MRI表现T1WI呈等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准确率10 0 %。结论 IVP检查只能提供肾占位性病变的间接征象,不能对病变作出定性判断。B超、CT、MRI能对瘤体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尤以CT、MRI准确率最高,能发现其中的脂肪组织,对定性诊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引起急腹症的原因,若诊治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生命。我院收治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顺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100-101
1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自觉左肾区不适1周。体检左上腹触及一不活动包块,质韧无压痛;无腹痛、腹泻,大小便性状无改变,无发热、咳嗽、咳血等不适,生命体征正常。CT检查:平扫左肾门及肾上腺区见一哑铃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1cm×4.8cm×3.4 cm,边缘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45HU,未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影,亦未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结节性硬化症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结节性硬化症伴多发性双肾AML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4例患者经CT检查确诊,1例CT检查未发现肿瘤内特异性脂肪密度组织,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1例患者因肿瘤小且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1例因右肾肿瘤巨大行肾切除术;2例肿瘤伴出血者经手术治疗症状好转,1例患者双侧肾脏多发肿瘤,双侧肾脏上极肿瘤体积巨大,大小约为14 cm×17 cm×21 cm,与脾脏、主动脉等周围器官关系密切,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剜除双侧肾脏大小不等肿瘤6个,并成功保留了左肾,术后病理示双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恢复顺利,随访3~36个月,肿瘤大小无变化,无症状复发。结论伴结节性硬化症的双肾占位即使CP检查未发现特异性脂肪密度也不能排除AML的可能,细针穿刺活检能够确诊并排除肾癌,治疗方案应根据双侧肾肿瘤大小、分布、发展情况及症状决定。 相似文献
8.
陆文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3024-302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L)是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少见,实时超声检查对其诊断有独到之处.现将本院1996-2006年诊治的、有完整资料的42例RAL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患者18例,临床表现突发腰腹部剧痛者15例,腰部酸胀者3例;其中伴休克7例、血尿2例、恶心呕吐2例、发热1例。18例患者均行B超及CT检查。结果术前确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者11例,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诊者3例,误诊为肾癌者2例。行肾肿瘤剜除术8例,肾部分切除术5例,肾切除术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加栓塞术1例。结论应提高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破裂的术前诊断水平,采取各种措施保留肾单位。 相似文献
10.
11.
梁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7):92-92
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肾上腺CT扫描可清晰的显示其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轮廓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无功能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骨髓造血组织构成。笔者搜集2003年至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分析其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3年10月~1995年10月CT发现颅内脂肪瘤5例,现分析报道如下。贝资料与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3~70岁。临床症状:头痛2例,头晕2例,头痛伴头晕1例。病程6天~6个月,平均40天。查体:神经系统、病理反射均为阴性。仪器:GEMAX640全身CT,LiOML为基线,扫描角为0,层厚、间隔均为10mm,平行向上扫描9~IO层;较小病灶采用smm薄层扫描。2CT表现5例患者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smmX10minX20mm,最小为4minX6minX10mm,其密率低于脑脊液,CT值一5-一53Hll,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无占位效应,周围… 相似文献
13.
14.
胡智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821-2822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脂肪瘤的CT、MRI及临床表现。方法通过1例半球间裂巨大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其特征性征象。结果 1例半球间裂巨大脂肪瘤为外伤偶然发现,无临床症状,CT表现为脂肪样密度,边缘见弧线状钙化,中央见分支状血管影;MRI呈短T1稍长T2信号,STIR呈低信号,中央见留空血管,增强强化,MRA为大脑前动脉分支。结论颅内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结合CT和MRI可确诊。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超声对肾血管测定预测肾血管性高血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健康体检、肾血管性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肾血管测定,比较3组在肾损害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 3组中的肾血流量、肾动脉主干和肾段动脉PI、RI肾血管高血压病组最高,原发性高血压病居中,而对照组最小,而在肾动脉内径、肾动脉主干和肾段动脉Vs、Vd上肾血管高血压病组最低,原发性高血压病居中,而对照组最高。肾血管高血压病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通过肾血管测定可早期预测肾血管性高血压病,且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2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均进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和传统DSA检查,以DSA结果为对照标准,对比分析CTA检查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结果。结果 CTA在显示A1—2段、M1—2段、P1—2段、基底动脉、交通动脉、颈内动脉C6—7段的灵敏度最高,显著高于颈内动脉C2、C3段和椎动脉(P0.05);CTA检查结果和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A检查无创、简单、准确,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临床价值较高,可以作为头颈部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或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大黄对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为模型,ox-LDL诱导SMC增殖。实验分为对照组、ox-LDL组和用药组(ox-LDL 不同剂量小大黄),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细胞数量和细胞周期,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小大黄能明显降低细胞培养液中MDA的水平,MTT检测显示用药组比ox-LDL组OD值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用药组(S G2M)期细胞百分率降低。结论:小大黄能抑制ox-LDL诱导的SMC增殖,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75-2005年收治肾外伤255例,其中1975—1984收治79例,1985-2005年收治176例,均经B超、CT、静脉造影等确诊。分别施行非手术治疗、肾修补及肾部分切除、肾切除及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山麦胶囊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建立“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卡托普利组(0.007 g·kg-1)8只,山麦胶囊高剂量组(1.8 g·kg-1)8只,中剂量组(0.9 g·kg-1)7只,低剂量组(0.45 g·kg-1)6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于造模第5周开始每日灌胃给药,定期测定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含量,组织切片图像分析法评价肾内小动脉重构指标及其形态改变.结果:经肾动脉缩窄术后大鼠血压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山麦胶囊呈可逆性及浓度依赖性地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血浆中AngⅡ和ET含量及肾内小动脉中层厚度(Mt),同时增加血管腔径(RAD)和腔面积(L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结论:山麦胶囊可以有效预防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血管重构,该作用可能与其降压作用及拮抗体内AngⅡ和E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