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Galibert等首次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椎体来治疗C2侵袭性血管瘤,缓解了病人的长期疼痛,稳定了病变的椎体,这种手术被称为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在此之后,该手术的适应证扩展为骨质疏松症、骨髓瘤和骨转移瘤引起的椎体骨折和骨质破坏。虽然经过椎体成形治疗的患80%~90%疼痛都能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患者共7个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注射无水酒精消融和骨水泥椎体成形等治疗方式。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本组操作成功率100%,无重要并发症,术后24h症状均有缓解,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 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无水酒精消融等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不仅可以解除椎管内压迫、防止复发,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y,PV)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它通过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填充物(如骨水泥等),来增强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减轻疼痛,是1987年法国Galibert等首先报道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Deramond等将此技术用于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其中A组(观察组):12例患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外科手术方式和临床价值。方法 9例有神经损害的侵袭性血管瘤患者,术前经X片、CT和(或)MRI检查,诊断明确,均行后路减压联合开放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3例先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A组),6例先行开放椎体成形术(B组),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两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9例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术后平均2.3分,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术中出血量A组80~100ml,B组50~90 ml,手术时间A组90~100 Min,B组50~100 Min,两组术后复查均无骨水泥渗漏,无椎管内占位,随访7~48个月,平均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肿瘤未见复发,病变椎体高度未见丢失。结论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效果良好,先行开放椎体成形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而先行椎板切除减压能进一步降低椎体后壁破损患者的脊髓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新  苗旭东  杨迪生 《中国骨伤》2005,18(6):381-38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经皮注射骨水泥的微创放射介入疗法,由Galibert等1984年首先应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在CT或X线的引导下,将骨水泥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用专用注射器注入椎体,起到了增加脊柱强度和稳定性、减轻患者疼痛、缩短卧床时间以及预防椎体再塌陷发生等作用。自从PVP应用临床以来,其适应证不断扩大,目前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和脊柱溶骨性肿瘤的治疗。大样本资料表明,PVP的成功率为80%~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10%。本文就当前PV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疾病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通过提高脊柱稳定性 ,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和防止椎体塌陷的目的。PVP起源于法国 ,最早由Galibert和Dermond等[1 ] 在 1984年治疗 1例致颈 2椎体部分破坏的侵袭性血管瘤患者 ,缓解了病人的长期疼痛 ,取得了明显疗效。随后 ,该技术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2 5] 所致的疼痛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PVP技术已成为微创脊…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一些填充物(如骨水泥)来增强椎体,减轻疼痛[1~6]。作者就这一技术的发展概要、适应证、禁忌证、手术要点、临床应用状况、并发症及新的进展作一综述。1发展概要1984年法国介入放射学家Galibert首次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3年后报导7例,随访结果满意。随后在欧洲国家迅速展开,以法国为主。1997年,Jensen[4]在美国发表第一篇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文章。近两年该项技术在欧美迅速普及[7~13…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4年法国医生Galibert和Deramond等首次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即在X线监视下经皮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C2椎体治疗血管瘤引起的椎体破坏.缓解了患者的疼痛.Ducplesnel 首次应用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椎体成形术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8年01月-2017年0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疼痛性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 VH)患者资料。本组32例中男7例、女25例,年龄平均61.3±12.8岁(32-92岁);血管瘤位于胸椎20例、腰椎9例、胸椎合并腰椎多发者3例,共累计36个椎体,其中2个椎体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s scales, 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共计36个血管瘤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穿刺30个椎体,单侧穿刺6个椎体。所有患者完成随访,平均14.69±4.91月(7-26个月)。VAS评分术前5.63±1.52,术后24h为1.31±1.06,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0.88±0.82,末次随访0.69±0.58;ODI评分术前(61.09±18.95)%,术后24h(21.72±10.57)%,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12.66±9.10)%,末次随访(9.31±5.60)%。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在术后随访中呈递减趋势。术后X线片4例椎体出现椎旁骨水泥漏,无临床症状,无椎管内渗漏。1例患者术后8月因骨质疏松出现临近椎体骨折再次行PKP术,1例92岁患者术后1年自然死亡。术后影像学资料未显示有血管瘤复发。结论:对于无神经压迫、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椎体血管瘤,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血管瘤患者PKP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