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其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并分析其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对100例经CT复查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中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CT表现为分布于脑沟、裂、池内的线状、带状、片状或铸型高密度影。纵裂池及小脑幕出血灶边缘一般较模糊。出血部位以侧裂池和脚间窝最多,分别为46例及56例,2例纵裂池出血首次误诊为硬膜下血肿;1例四叠体池出血因出血量少首次CT检查为阴性,通过适时CT复查得以确诊。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避免漏诊及误诊,并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把寻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4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材料。男12例,女37例。年龄35~76岁(平均54岁)。CT检查时间为出血后90~30天。49例中40例增强前见出血,占82%。由出血部位估计动脉瘤的位置:纵裂血多,提示在大脑前动脉,准确率为92%;外侧裂血多,提示在中动脉,准确率为70%;血液较广泛分布于脑池,但两侧稍不称,伴纵裂小量出血,提示一侧颈内动脉动脉瘤,为47%;广泛、对称脑池出血则动脉瘤位置不明,本文6例,有2例中动脉动脉瘤,4侧颈内动脉瘤;后颅窝脑池血多,提示幕下动脉瘤破裂。局限脑内血肿12例准确诊断动脉瘤位置11例。27例增强检查中的8例(30%)看到动脉瘤,21例有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3.
脑动脉瘤出血可位于蛛网膜下腔内,也可位于脑质内,CT 表现因检查时间不同而异,但既性报告颇不一致,为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应用CT 共检查了100例脑动脉瘤出血,所有病例均经血管造影或尸检证实。首次CT 检查是在出血2天内进行的,并在3~29天进行了139次重复CT 检查。首次CT 检查均有阳性所见,32例显示脑实质或隔间腔血肿,64例表现脑底池或侧裂内出血,这些表现对病变定位诊断很有帮助。余4例不具特点,仅显示幕裂孔处密度增加。CT 复查,多数脑内血肿在14~22天消失。脑底池和侧裂内出血消失较快,一般为5~9天,但也有例外,1例脑  相似文献   

4.
祁吉 《民航医学》1992,2(3):24-24
1 脑池 脑池是蛛网膜下腔中宽大的部分,正常时是CT上可见的主要蛛网膜下腔结构。主要的脑池有枕大池、环池、鞍上池、四迭体池、大脑大静脉池、外侧裂池和纵裂池等。颅内病变对脑池的影响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CT 检查。结核感染经血行播散,在脑的感染灶发展形成小的内芽肿。此阶段CT 检查出现为造影强化的小而均匀密度的结节,广泛分布于小脑和大脑。而脑室系统和基底池正常。部分脑皮质或脑膜的小肉芽肿破裂其内容物排入蛛网膜下腔,则发生结核性脑膜炎。此期基底池多受累。CT 检查因基底池充满脓性分泌物,于基底池和侧裂失去透明影,且密度  相似文献   

6.
作者复习了20例急性后颅凹动脉瘤破裂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根据Pia′s氏分类法,其中9例位于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分歧部(VA-PICA),4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段,3例位于椎-基底动脉分歧部(VA-BA),2例位于基底动脉干(BA),椎动脉(VA)远段及小脑前下动脉(AICA)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见于纵裂、外侧裂及鞍上池、环池、桥前池和桥小脑角池脑室内出血(IVH)根据充盈程度分为4度:Ⅰ度,有出血痕迹;Ⅱ度,占据<50%脑室;Ⅲ度,占据>50%脑室;Ⅳ度,占据100%脑室。20例中,19例(95%)显示淤血,  相似文献   

7.
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AVM),可经血管造影证实。然而,有13%~46%非创伤性SAH首次血管造影不能发现病因。重复性血管造影可能有效,但也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尚有争议。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23例经脑脊液或CT检查证实的非创伤性SAH病例的391次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6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仅有8例报导涉及无脉症病程中颅内动脉瘤破裂。作者报导另一罕见病例为64岁女性。第一次CT扫描显示基底池和表面蛛网膜下腔中高密度区,动脉瘤再破裂时另一次CT扫描见脑基底池和脑室内高密度区。胸主动脉血管造影见右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在其起始部完全闭塞。胸主动脉边缘不规则伴广泛钙化。左颈动脉造影显示三个颅内囊样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和左眼动脉起始部以及基底  相似文献   

10.
MSCTA与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病因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搜集了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1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二种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结果:71例中,DSA发现动脉瘤58例,其中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3例,前交通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后交通支23例,基底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侧裂分叉部3例,多发小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3例;静脉性血管异常2例;阴性2例。3DMSCTA检出大小动脉瘤61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71例DSA检查者,CTA诊断符合者67例;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MSCTA漏诊2例;2例经CT平扫显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MSCTA与DSA均无阳性发现。所有患者中2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治疗35例,内科保守治疗7例。结论:3DMSCTA检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性疾病的敏感性高,是一种安全、无创、简便、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16排MDCTA与常规DS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16排多探测器CT血管造影(MDCTA)在制定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中的有效性,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DSA)。方法: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均行MDC—TA和DSA检查。在DSA上发现137处动脉瘤。而在MDC—TA上发现132处动脉瘤,5处无破裂或并存的动脉瘤被漏诊。92处动脉瘤得到治疗,其中52处行手术切除,40处行血管内栓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 DSA证实本组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的敏感度90. 9%,特异度52. 9%。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邻近动脉分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CT表现,方法:选择经腰穿或CT复查证实为SAH的病例200例,结合部位及其它检查分析其病因及CT表现,结果:外伤性98例,其中单纯性20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8例,自发性80例,血管畸形所致20例,由动脉瘤所致15例,其它4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CT表现为纵裂池出血80例(表现为纵裂高密度影增宽75例,纵裂高密度影延长32例,侧脑室体部上10mm层面内出现条状高密度影15例,天幕切迹变厚,天幕区密度增高30例);其它脑池偏密征102例,脑沟密度增高85例,结论:脑池肮脏了沟密度增高为SAH的CT表现,CT检查为SAH的诊断快捷,准确,且无痛苦,无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的差异及大脑镰密度对CT诊断纵裂池出血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与颞肌密度对比,目测100例正常大脑镰和50例纵裂池出血的密度,并测量其各段CT值。结果:目测93%正常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其中88%胼前段大脑镰密度<胼后段,100%胼上段大脑镰中部密度<前、后部;纵裂池出血时82%出血处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18%二者相仿,大脑镰各段的密度改变视纵裂池出血部位和量而异;正常/纵裂池出血时大脑镰各段的平均CT值分别为:胼前段40~54Hu,胼后段45~58 Hu,胼上段前部42~55 Hu,中部36~52 Hu,后部47~65 Hu,颞肌52~53 Hu。46例(92%)出血处密度均>颞肌。结论: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有一定差异,熟悉其特点有利于CT诊断纵裂池出血。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引起硬脑下出血,其发生率为0.5~7.9%。作者通过分析839例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片,发现11例颅内动脉瘤并硬膜下出血,其发生率为1.3%,造影除显示动脉瘤影像外,还可见硬膜下血肿形成的颅骨内板下方的无血管区。11例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1例。11例中,有3例颅平片显示松果体钙斑和脉络丛钙斑向对侧移位。临床症状,10例具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突然发生剧烈头疼、畏光、颅强直和意识障碍。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9例清除了硬  相似文献   

17.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采集我院近年来全部经手术证实的2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并以随机选出的非前交通动脉瘤的250例脑血管造影为对照组。结果:250例对照组的脑血管造影的血管形态、走行基本正常,而2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的血管形态及走行则全部表现为作者提出的“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即:一侧前动脉第一段缺如、闭塞或纤细,另一侧颈内动脉则通过开放的前交通动脉同时供应双侧前动脉。结论:(1)如CT检查示鞍上池或纵裂出血,脑血管造影具有此模式的影像改变,即使脑血管造影未见明确的动脉瘤改变,也应考虑前交通动脉瘤的存在。(2)如脑血管造影为此模式,即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应警惕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并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8.
64层MS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拟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将结果与DSA结果、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CTA诊断动脉瘤28例,DSA发现29例,手术证实29例;诊断为动静脉畸形3倒,DSA发现3例,手术证实3例。有45例CTA检查未见异常发现,其中1例动脉瘤CTA漏诊。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月~1997年5月,作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4例和动静脉畸形(AVM)7例,其中1例基底动脉瘤术后并发双目失明,经治疗痊愈出院,报道如下。患者,男、41岁,因头痛伴恶心6天,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CT 平扫示脚间池局限性出血,一月后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了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CT 表现,以估价CT 在检查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