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枸杞子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一至六版)及现在许多中药书籍都记载枸杞子药性为平性,笔者认为,枸杞子药性为微寒更为妥当,理由如下。1 本草文献溯源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为枸杞,其根、叶、果实尚未区分,做为枸杞子出现,始载于《名医别录》。曰:“枸杞,根大寒,子微寒”。甄权《药性论》则云:“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证类本草》云:“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本草衍义》的观点与《名医别录》、《证类本草》相同。论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  相似文献   

2.
人参谱     
人参谱性味《桐君采药录》曰;人衔味苦。《雷公炮炙论》曰:人参微苦。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曰.获警、马商为之使,恶建蔬卤咸,反镇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助紫石英。《名医别录》日:人参易蛀肿,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唐萧炳《四声本草》日:人参...  相似文献   

3.
《本草秘录》“论药性有独到之见,能言人所未言。”对人参、熟地、附子、大黄这药中四维,尤具独特之见解。此书“署名为陈士铎著述,却颇多‘岐伯日’文句”,与《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同是一付笔墨。故本文以“傅山对药中四维的特识”为题,来介  相似文献   

4.
<正> 泽泻又名水泻、鹄泻、及泻、禹泻,在此诸多药名中,取其生于池泽,具有泻水作用,故以泽泻为正名。《本经》言其能“养五脏,益气力”。《药性赋》曰:“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由此有“利水不伤阴”之说。笔者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对此试作分析探讨。泻有余之水湿而不伐真阴《本草衍义》云“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然未言明其机理。《本草蒙筌》曰:“泽泻泻伏水,去留垢”;《别录》曰:“逐膀胱三焦停水”。可见泽泻是泻体内既停之水及已伏之水。水液之停伏咎由肺脾肾三脏之病,今以泽泻利水,若《药品化义》云:“以此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  相似文献   

5.
余观今世,人们衣食具足,体质壮实。然嗜食补药者甚众。某县长,周氏,年40许,偶读《本草》,知悉人参有益气延年之功,鹿茸有峻补肾阳之效,大喜,某日于药店购得人参60克,爵而啖之,自觉神气清爽,精神倍增,俨然笑曰:“果神验  相似文献   

6.
紫苏子药名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世美 《河南中医》2005,25(5):62-63
目的:通过对“紫苏子”名称的考释,为“紫苏子”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紫苏子”名称的源流。结果:“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紫苏子”之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及方书《备急千金要方》等;宋以后的《本草品汇精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炮炙全书》、《神农本草经读》等本草及炮制、药性著作则在“紫苏”项下介绍“紫苏子”;而《炮炙大法》、《本草崇原》、《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用“苏子”作为“紫苏子”正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本草、炮制与辞书均以“紫苏子”作为正名。结论:“紫苏子”应作为本草的正名。  相似文献   

7.
太子参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因太子参根部细小,只有一二寸长,故又称“孩儿参”、“童参”。其与古代本草书籍记载太子参不同,如《本草从新》所曰“太子参虽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味甘、苦,功同辽参”,均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目前应用的太子参系石竹科植物,并非指人参之幼根。  相似文献   

8.
周彤  张杰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7):431-431
石膏味辛 ,性寒 ,无毒。主要作用在于凉而能散 ,透表解肌 ,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使其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如《神农本草经》曰 :“石膏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名医别录》曰 :“除时气 ,头痛 ,身热 ,三焦大寒 ,能解肌 ,发汗、止消渴、烦逆、咽热。”《甄权本草》曰 :“治伤寒头几裂 ,壮热 ,皮如火燥。”《大明本草》曰 :“治天行狂热。”张元素曰 :“止阳明经头痛 ,发热恶寒 ,大渴引饮 ,中暑 ,潮热 ,牙痛。”《本草备要》曰 :“泻大热 ,解肌 ,生津 ,治中暑自汗 ,为发斑 ,发疹之要品。”总之 ,石膏的…  相似文献   

9.
虎杖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性味苦寒,归肝胆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祛瘀。《药性论》曰:“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滇南本草》曰:“攻诸肿毒,利小便。”《名医别录》曰:“虎杖破留血症结,且有止痛之功。”虎杖一味,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凉血散瘀利湿。有热能清,有毒能解,有湿能利,瘀浊能排,是实是虚,只要具备“毒”、“瘀”之证,均可辨证配伍应用。临床用于治疗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毒,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天宝本草》著者及版本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方法 :对 5个不同版本的内容从版式、文字和药性赋与药性歌所收草药的药名、数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 ,并就《天宝本草》是否为一人所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天宝本草》虽有报道为川人龚锡麟所编 ,但原作者应为众草医 ,龚氏仅作过一些汇总整理工作 ;通过版本研究认为 5个版本互有短长 ,但较早的版本 ,不一定是较好的版本 ,实有基原考订、文字校注和新编《天宝本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天宝本草》著者及版本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方法 :对 5个不同版本的内容从版式、文字和药性赋与药性歌所收草药的药名、数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 ,并就《天宝本草》是否为一人所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天宝本草》虽有报道为川人龚锡麟所编 ,但原作者应为众草医 ,龚氏仅作过一些汇总整理工作 ;通过版本研究认为 5个版本互有短长 ,但较早的版本 ,不一定是较好的版本 ,实有基原考订、文字校注和新编《天宝本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草解酒药物辑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草着作中虽有解酒药物的记载,然而,由于肠史条件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有关记载不多,已有的记载也多缺乏令人信服的实据。今夭,对这些记载若从解酒角度去认识,都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资料。兹辑出其中明确记载具解酒作用的药物40余种,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归纳成三类,供有志于解酒药和醉酒症研究的同仁参考。1 清热利尿类药性多偏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绿豆芽、赤小豆花、莱菔等,对饮酒积热,毒伤脾胃,见胃痛、发热、烦渴、小便短赤者,有显著的解酒、清热、利尿等功效。葛根出《本经》,《药性论》:“主解酒毒,止烦渴。”《本草拾遗》:“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千金方》)。葛花:出《别录》,并云:“消酒。”《滇南本草》:“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醒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  相似文献   

13.
<正>海藻也称落首、海萝。《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名医别录》曰其"味咸,无毒"。《药性论》载"咸,有小毒"。《本草新编》云"入脾"。《本草求真》曰"入肾"。《本草再新》载"入肺、胃二经"。《神农本草经》云"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本草便读》曰"海藻,咸寒润下之品,软坚行水,是其本功,故一  相似文献   

14.
《本草纲目》历代诸家本草,载有《药性论》,题甄权著,并言甄权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廿岁。宋代掌禹锡《补注所引书传》云:“《药性论》不著撰人名氏。”今人范行准《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医方简录》云:“《药性论》五代后周孟贯著。”由于《本草纲目》是权威性巨著,流传广,引用的人多,所以长期以来,一般人都认为《药性论》是隋末唐初甄权所著。但日本丹波元胤  相似文献   

15.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自《本经》以降,大抵皆谓葶苈子为泻肺涤痰、行水消肿之峻药。言其味辛苦;言其性,或曰寒;或曰大寒,亦有言其有“毒”者。如景岳曰:“有毒”。《药性论》曰:“有小毒”。述其主治,只宜体实而远虚,《别录》直言葶苈子:“久服令人虚”,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更说:“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  相似文献   

17.
人参是名贵的中药材,又是我国的特产。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人参驰名世界,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上久负盛誉。但是,生长在长白山脉的野山人参何时被人类所用,它的发展情况如何,却很少有人报导过。本文提供一部分史料,并初步进行了探讨,以求教于药材研究者。人参在我国最早见于本草的,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本经》上的论述过于简略,更无人参产地的记载。《说文解字》曰:“人参出上  相似文献   

18.
韩冠先 《新中医》1991,23(2):55-56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微温,无毒。”《药性赋》谓其“止崩漏安胎而医痢红。”验之临床,艾叶不唯有止血、治痢之功,且止咳平喘、活血解毒、止痛止泻之效亦属卓著。今择数案,以彰其用。  相似文献   

19.
六、性味功能考山茱萸的性味,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味酸,平”,《名医别录》:“微温无毒”,《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药性论》:“味咸、辛,大热”,《唐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本草纲目》:“气味酸,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求真》:“睐酸,微温而涩”,《本草从新》:“酸、涩、微温”。古本草对山茱萸性味的记载是:言酸、平、微温者居多,谈辛、甘、大热者甚少,正如缪希雍论及山茱萸性味时说:“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近年来我们在对伏牛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中,发现其八个自然品系中确有一个(珍珠红)尝其味酸、涩微辛,这证明古人言辛并非妄说。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20.
胡世林《古代人参名实考》一文已指出古代人参即今之五加科人参。然而近来仍有学者根据《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的论述,得出古之人参乃今桔梗科党参的结论。笔者在胡氏考证的基础上。再补充考辨如下。古代人参植物及药材形态《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人参条下未见对原植物及药材形态的描述,论者即以《吴普本草》和《集注》的描述为据。《吴普本草》人参条“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