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仲生  陈茵 《海南医学》2001,12(10):4-5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58例患者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及CT动态改变进行分析。结果58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36例(62.1%),死亡22例(37.9%),其中死于脑疝12例(54.5%),肺部感染5例(22.7%),应激性溃疡2例(9.0%),肾衰2例(9.0%),心衰1例(4.5%)。全部病人均行CT检查。早期CT(发病12小时内)常无或有小低密度灶,但随时间推移渐出现大片低密度影。结论 脑疝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是病人死亡另一重要原因。急诊CT检查可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52例中病死5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4例;存活43例,存活率82.7%,遗留偏侧瘫痪,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偏瘫及侧视麻痹发生率高,易继发出血性梗死,并发症多,预后差;早期脱水降颅压,防治脑疝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C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6例HCI患者的CT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9.7%)、高血压(32.4%)、高血糖(25.0%),原因不明占2.9%。血肿型中>70岁者、有抗凝溶栓史者、高血糖者明显多于非血肿型(P<0.05)。脑梗死后出血时间<3d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3~7d组(P<0.05)和>7d组(P<0.01),3~7d组与>7d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肿型44例中有效24例(54.5%),非血肿型92例中有效86例(93.5%),非血肿型有效率明显高于血肿型(P<0.01)。结论HCI病因多为心源性脑栓塞、高龄、高血糖、有抗凝、溶栓史者。HCI发病时间距缺血性中风时间越短,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 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初诊、复查及临床证实的 2 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 CT资料和临床特征 ,讨论其早期 CT表现特点。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 CT早期主要表现为皮髓质交界模糊 ,邻近脑室、脑池、脑沟略受压等轻度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 ,有时可表现出密度略降低。结论 :早期 CT表现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能提供较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991年6月~2000年6月我院收治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患96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伤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本病患病率低,易造成误、漏诊。本文收集有明显外伤史及伤后肢体抽搐、偏瘫等神经系统体征者8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1999年,小儿外伤后脑梗死8例在我院行CT扫描,男6例,女2例。年龄8个月~4岁。8例均有头部着地外伤史及伤后偏瘫。首次CT扫描时间:伤后10 h 1例,1~3天5例,1周后2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PICKER-1200 SX全身CT机。以OM线为基线,层厚、层距均为10 mm,常规平扫。8例共行10次扫描。   1.3 结果 (1)2例首次平扫未见异常变化。3天后复查示,左、右侧基底节区分别见圆形低密度影。(2)4例首次扫描即于基底节区见圆形低密度影(见图1),其中位于左侧者3例,右侧者1例。(3)2例于左、右颞顶叶内见大面积低密度灶,CT值22~27 Hu,脑室系统无明显受压,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见图2)。余未见其他脑损伤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7.
8.
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1],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现将2004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68例大面积脑梗死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探讨脑梗死的 CT表现。方法 :对 36 0例脑梗死患者平扫 35 2例 ,增强扫描 8例。结果 :36 0例检出梗死灶 418个。低密度 35 6例 ,混杂密度 4例。CT值 :发病 1周内 7~ 2 6 HU188例 ;1~ 2周 5~ 2 3HU10 0例 ;2~ 3周 18~ 32 HU2 8例 ;1~ 6个月 5~ 2 1HU2 4例 ;6个月以上 - 3~ 16 HU2 0例。最小梗死灶 0 .4cm× 0 .3cm;最大梗死灶累及一侧大脑半球。有占位效应 2 0例。结论 :脑梗死的 CT检出与发病时间相关 ;脑梗死的病理改变及 CT表现分为四期 :急性期 - CT阴性期 ;坏死期- CT阳性期 ;修复期 - CT“模糊效应期”;囊变期 - CT脑软化灶期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n,HI)是指脑梗死的闭塞血管再通而又发生出血 ,占脑梗死的 3 %~ 5 %,尸检报告 3 0 %新近发生的脑梗死为 HI,所以临床并非少见 ,应予以重视。治疗上与脑梗死或脑出血也不尽相同。为探讨 HI的临床与 CT特点 ,以及部分病例误诊原因 ,我们将近几年来 (1 998~ 2 0 0 1年 )收治 3 4例 HI患者的临床与 CT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3 4例 HI患者 ,男 2 1例 ,女 1 3例 ,年龄 42~ 78岁 ,平均年龄 5 8.9岁。原发病 :风心病 1 2例 ,高血压病 1 5例 ,冠心病 1 0例 ,糖尿病7例 ,房颤 1 4例 ,大动脉…  相似文献   

11.
2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杵状指及罗音为突出表现,8例病人行CT及胸片对比,前者影像更加清晰,能显示病变分布特征、细微结构及胸片上看不到的影像。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开胸活检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分析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脑梗死出血转化时病情加重或无好转者22例,病后4 d内发现脑梗死出血转化者21例,入院首诊时发现梗死后出血转化9例,住院以后复诊发现19例,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7例,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1例,经处理转归较好17例,预后不佳11例。结论: 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不一,无明显特征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一经脑CT等发现、确诊,即立即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抗凝等药物,治疗应根据当时病情状态及个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崔惠勤 《医学文选》2005,24(5):669-670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特征、CT复查的时机及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3年间收治的3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发病特点,CT征象: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及脑组织密度变化及伴随征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常在脑梗死发病后1~2周出现,其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影,在低密度影中混杂有斑片状、团块状或脑回状高密度出血灶。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于发病后第1~2周进行CT复查,可对出血性脑梗死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崔惠勤 《微创医学》2005,24(5):669-670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特征、CT复查的时机及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3年间收治的3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发病特点,CT征象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及脑组织密度变化及伴随征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常在脑梗死发病后1~2周出现,其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影,在低密度影中混杂有斑片状、团块状或脑回状高密度出血灶.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于发病后第1~2周进行CT复查,可对出血性脑梗死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平扫方法在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时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的CT特征及其价值。方法有60例病人入选本研究,全部为根据临床表现和最初24~48小时内CT复查的结果而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患者6小时内的CT特征。结果在CT平扫上能呈现大面积脑梗死超急性期间接征象60例,有间接和直接征象21例。结论CT平扫是一项有价值的敏捷的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平扫征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与CT征象出现率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及临床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对临床追踪证实的6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扫描时间按照发病后2h之内、2~4h、4~6h分组,分别观察CT征象的变化及出现率。结果 发病后6h内不同时间段首次CT检查时间与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出现率密切相关。统计学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从发病时间到首次CT检查时间越长,CT征像越明显,出现率越高。结论 脑梗死发病早期CT征象不明确时,在短时间内(发病后6h内)复查CT,可以明显提高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阳性率,仍可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CT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CT资料。结果: 39例中CT准确诊断36例,另外3例梗死区仅发生少量渗血,MRI明确显示梗死后的出血灶,而CT无明显变化。结论: CT扫描能够较准确的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发生与否、形态及出血量,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可用于监测脑梗死的治疗转归以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24h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60例急性脑梗死中缺血性脑梗死56例,出血性脑梗死4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为25~80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70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继发出血转变多发生于起病4 d至2周,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团块状、脑回状高密度影,以非血肿型占多数(78.6%)。结论 CT检查能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是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死120例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腔隙性脑梗死(LI)的临床特征,病因及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CT、MRI证实的120例LI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及CT、MRI表现。结果: 30例患者不具有典型的腔隙综合征;CT能确诊绝大多数的LI,但MRI比CT更优越;高血压是首要发病因素(71.7%),栓子脱落致栓塞的作用值得重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痴呆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 LI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高血压是LI主要病因,CT、MRI是LI的确诊手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